【歐債危機蔓延 雷曼事件重演?】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1-12-05 06:00
編譯羅倩宜/特譯
歐債危機導致的歐元區信用緊縮,不止表現在主權債信和企業融資,銀行業的資金也吃緊。
許多人擔憂會擴及全球,重演雷曼兄弟倒閉事件。
銀行緊縮放款
德國麵包連鎖店Wiener Feinbacker擁有350家連鎖店,在德國各處都可看見它的招牌,是典型的中型企業。
該公司每年獲利成長30%,最近剛發行5年期債券,利率7%。
相形之下,麥當勞等大企業的發債利率約在3.6%上下。
歐洲中小企業8成融資都來自銀行,像Wiener Feinbacker這樣一家財報亮眼的企業,居然也需要在公開市場發債籌資,可見銀行緊縮放款之嚴重。
如果德國的情況都已吃緊,歐豬國家就更慘。西班牙電子零件製造商Ormazabal指出,「融資市場完全停擺,大家都找不到錢。」
事實上在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有類似的聲音出現。
英國央行總裁金恩(Mervyn King)上週警告:「信用緊縮的初步跡象已經出現」;
日本央行副總裁西村清彥(Kiyohiko Nishimura)也說,「很擔心大規模的融資緊縮。」
融資緊縮有兩個大哉問:如何發生?
怎麼應付?
義大利機具製造商Pietro Carnaghi表示,「一切問題都是銀行製造出來的,現在卻要整體經濟一起受罪。」
銀行的傳統角色是提供融資:
買公債等於借錢給政府、對同業放款等於借錢給對手、還有對企業和個人的放款。
如果經濟成長是一種引擎,銀行提供的就是油料,可是銀行自己也需要資金,於是問題就來了。
融資愈來愈難
銀行原本是政府公債的最大投資者,但歐債危機削弱了買債力道,所以融資愈來愈難,代價愈來愈高。缺了銀行的資金,全球的借貸需求無法滿足,這也會反撲到銀行身上。
對銀行來說,現況是各方資金來源都減少。第一是發債籌資,過去幾個月債市幾乎完全關閉;
第二是存款金額減少,在西班牙,銀行為了搶存款戶,願意付出4%利率,而歐洲央行基準利率只有1.25%。
第三是同業拆借,目前少數幾家手上有錢的大銀行,緊抱現金不放,或者存在絕對安全的地方,例如美國聯準會或歐洲央行。這代表什麼?銀行間彼此的放款也乾涸。
匯豐銀行(HSBC)是全球最大的同業拆借來源之一,但第三季對同業放款大減四成。
國際清算銀行指出,今年4到6月,銀行間拆借金額下滑,是金融海嘯後首度負成長,預料7到9月將如溜滑梯般銳減。
反映歐洲銀行拆借意願的Euribor-OIS指數,今年飆升逾三成,直逼金融海嘯紀錄。
歐洲銀行的焦慮,不止來自於歐豬債券的虧損,也來自監管新規。
歐洲銀行管理局(EBA)要求70家歐洲銀行明年6月前增資1,060億歐元,這些銀行無法在金融市場借到新的資金,只好在財報上挖東牆補西牆。
巴克萊資本(Barclays)預估,為了滿足資金準備的規定,歐洲銀行業會讓資產負債表縮水三兆歐元,相當於整體產業規模的10%。
歐洲某大銀行主管就說:「歐洲銀行管理局的做法太蠢,信用緊縮是他們製造出來的。」
銀行某些業務凍結的特別明顯,尤其是放款需求大但利潤少的項目。
英國的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法國巴黎銀行(BNP)和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還有占德國三分之一存放業務的公營銀行Landesbanken等,都大幅限縮基礎建設及航運類的放款。
貿易放款減少
貿易放款也減少,主要是市場擔心全球貿易可能減緩。
不過上述幾個類別仍有其他大銀行看好,例如日本和中國金融業就很願意押寶航空租賃業,而渣打、匯豐、花旗則願意提供貿易放款。
最倒楣的是中小企業,因為銀行不敢借錢,在衰退中往往受創最重,英德法3國政府最近紛紛出面擔保銀行發行的中小企業融資債券,就是要鼓勵銀行放款,希望替中小企業解套。
歐洲信用緊縮,最壞的情況是擴及全球。
東歐將首當其衝,原因是該地區金融業務高度依賴西歐銀行,近四分之三的放款要靠法、德、義、西等西歐國家的母公司。
亞洲全面備戰
拉丁美洲也有風險,西班牙國際銀行(Santander)掌握拉丁美洲銀行體系的比重甚高,最近表示要出售智利的子集團。
亞洲銀行業也意識到危機將至,中國、香港、新加坡、印尼已在全面備戰,預防雷曼倒閉重演。
美國與歐洲的資金互動向來是個迴圈,近來有中斷的趨勢。
例如法國巴黎銀行和興業銀行在美國貨幣市場基金借不到錢,就把對美國的曝險部位縮減。
這才引起美國關切,也是聯準會上週聯合五大央行調降美元交換利率的原因之一。
引用:http://n.yam.com/tlt/fn/201112/201112057704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