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雜病第四冊痿痹門痹】
痹:
《內經》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其風勝者為行痹。
(行痹者,行而不定也,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之類是也。)
寒氣勝者為痛痹。
(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尸之類是也。)
濕氣勝者為著痹。
(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稱為麻木不仁之類是也。
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正氣為邪氣所閉,則痹而不仁。
《靈樞》云:病患一臂不遂,時復移在一臂者,痹也,非風也。
《要略》曰:風病當半身不遂,若但臂不遂者,痹也。)
以冬遇此為骨痹,以春遇此為筋痹,以夏遇此為脈痹,以至陰遇此為肌痹,以秋遇此為皮痹。
(凡風寒濕所為行痹、痛痹、著痹之病,又以所遇之時,所客之處而命其名,非此行痹、痛痹、著痹之外,又別有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也。)
陳無擇云:三氣襲人經絡,入於骨則重而不舉,入於脈則血凝不流,入於筋則屈而不伸,入於肉則不仁,入於皮則寒。
久不已則入五臟,煩滿喘嘔者,肺也。
上氣嗌干,厥脹者,心也。
多飲數溲,夜臥則驚者,肝也。
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者,腎也。
四肢懈惰,發咳嘔沫者,脾也。
大抵顯臟證則難治矣。
又有腸痹、胞痹,及六腑各有俞,風寒濕所中,治之隨其腑俞以施針灸之法,仍服發散等劑,則病自除。
又有血痹、周痹、支飲作痹,皆以類相從也。
風痹者,游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宜防風湯。
寒痹者,四肢攣痛,關節浮腫,宜五積散。
濕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宜茯苓川芎湯。
熱痹者,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陽遭其陰,故痹, 然而悶,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之狀,唇口反裂,皮膚色變,宜升麻湯。
三氣合而為痹,則皮膚頑濃,或肌肉酸痛,此為邪中周身,搏於血脈,積年不已,則成癮疹風瘡,搔之不痛,頭發脫落,宜疏風涼血之劑。
腸痹者,數飲而小便不通,中氣喘爭,時作餐泄,宜五苓散加桑皮、木通、麥門冬,或吳茱萸散。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宜腎著湯、腎瀝湯。
血痹者,邪入於陰血之分,其狀,體常如被風所吹,骨弱勞瘦,汗出,臥則不時搖動,宜當歸湯。
周痹者,在血脈之中,上下游行,周身俱痛也。
宜蠲痹湯。
支飲者,手足麻痹,臂痛不舉,多睡眩冒,忍尿不便,膝冷成痹,宜茯苓湯。
五臟痹,宜五痹湯。
肝痹,加酸棗仁、柴胡。
心痹,加遠志、茯苓、麥門冬、犀角。
脾痹,加濃朴、枳實、砂仁、神麯。
肺痹,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黃。
腎痹,加獨活、官桂、杜仲、牛膝、黃芪、萆薢。
痹在五臟之合者可治,其入臟者死。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