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5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證治準繩雜病第三冊諸嘔逆門霍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 05:20: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證治準繩雜病第三冊諸嘔逆門霍亂

 

霍亂:

 

陳無擇曰:霍亂者,心腹卒痛,嘔吐下利,憎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利,心腹俱痛,吐利並作,甚則轉筋入腹則斃。

 

蓋陰陽反戾,清濁相干,陽氣暴升,陰氣頓墜,陰陽痞膈,上下奔迫,宜詳別三因以調之。

 

外因,傷風則惡風有汗,傷寒則惡寒無汗,冒濕則重著,傷暑則煩熱。

 

內因,九氣所致,鬱聚痰涎,痞膈不通,遂致滿悶,隨其勝復,必作吐利。

 

或飽食膾炙,恣餐乳酪、冰脯、寒漿、旨酒,胃既 脹,脾臟停凝,必因鬱發,遂成吐利,當從不內外因也。

 

或問霍亂病,亦復有他論者乎,曰嘗考之《內經》,有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有土鬱之發,民病嘔吐霍亂注下。

 

(上濕土霍亂,即仲景五苓散、理中丸之類。 )

 

有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霍亂餐泄。

 

(上土虛風勝霍亂,即羅謙甫桂苓白朮散之類。 )

 

有熱至則身熱霍亂吐下。

 

(上熱霍亂,即《活人書》香薷散之類。 )

 

《靈樞》有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蠱脹,取之所別。

 

有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

 

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之三裡。

 

巢氏因此一條,乃云霍亂者,由陰陽清濁二氣相干,亂於腸胃間,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

 

挾風而實者,身發熱,頭痛體疼。

 

虛者但心腹痛而已。

 

亦有因飲酒食肉腥膾,生冷過度,居處不節,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水穀不化,皆成霍亂。

 

自巢氏之說行,後世守之以為法,無復知《內經》諸條者矣。

 

至劉河間乃云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躁動故也。

 

世俗止謂是停食者誤也。

 

轉筋者,亦是脾胃土衰,肝木自甚,熱氣燥爍於筋,則筋攣而痛,亦非寒也。

 

張戴人則以風濕 三氣合而為邪。

 

蓋脾濕土為風木所克,鬱則熱乃發,發則心火炎上故嘔吐,嘔吐者 也。

 

脾濕下注故注泄,注泄者濕也。

 

風急甚故筋轉,轉筋者風也。

 

可謂善推病情者乎。

 

王海藏亦謂風濕熱外至,生冷物內加,內外合病者,此條殆似之矣。

 

凡治病當從《內經》隨宜施治,安可執一端而已哉。

 

然則此病當以何為要,曰脾胃之濕為本,諸邪感動者為病之由。

 

然其間脾胃有虛有實,邪有陰陽相干之孰甚,皆宜消息處治。

 

至若《明理論》謂傷寒吐利者,由邪氣所傷。

 

霍亂吐利者,由飲食所傷。

 

其有兼傷寒之邪,內外不和者,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者,是霍亂傷寒也。

 

原仲景之意,豈必在飲食始為是病,彼於寒邪傳入中焦,胃氣因之不和,陰陽痞膈者,安得不有以致之乎。

 

不然,何以用理中、四逆等湯治之。

 

此疾多生夏秋之交,縱寒月有之,亦多由伏暑而然,病之將作,必先腹中 痛,吐瀉之後,甚則轉筋,此兼風也。

 

手足厥冷,氣少唇青,此兼寒也。

 

身熱煩渴,氣粗口燥,此兼暑也。

 

四肢重著,骨節煩疼,此兼濕也。

 

傷風、傷寒,當於傷寒吐利門中求之。

 

若風暑合病,宜石膏理中湯。

 

暑濕相搏,宜二香散。

 

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汗自出,兩腳轉筋,宜香薷飲,井底沉極冷,頓服之。

 

桂苓白朮湯亦妙。

 

羅謙甫治蒙古人,因食酒肉、飲潼乳,得吐瀉霍亂症,脈沉數按之無力,所傷之物已出矣。

 

即以新汲水半碗調桂苓白朮散,徐徐服之,稍得安靜,又於牆陰掘地約二尺許,入新汲水攪之澄清,名曰地漿,用清一杯再調服之,漸漸氣和,吐瀉遂止。

 

翼日微煩渴,卻以錢氏白朮散,時時服之良愈。

 

或問用地漿者何也?曰坤為地,地屬陰土,平曰靜順,感至陰之氣,又於牆陰貯新汲水,取重陰之氣也。

 

陰中之陰能泄陽中之陽,霍亂症由暑熱內傷而得之,故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臟,躁則消亡。

 

又加暑熱,七神迷亂,非至陰之氣何由息乎。

 

又治提學侍其公七十九歲,中暑霍亂吐瀉,昏冒不知人,脈七八至洪大無力,頭熱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關緊急,此年高氣弱,不任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既吐且瀉矣。

 

前人見寒多以理中湯,熱多以五苓散,作定法冶之。

 

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之際,況因動而得之,中暑明矣。

 

非甘辛大寒之劑不能泄其暑熱,墜浮焰之火而安神明也。

 

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茯苓以分陰陽,冰水調灌之,漸省人事,諸症悉去後,慎言語,節飲食三日,以參術調中湯以意增減服之,理其正氣,逾旬方平復。

 

戴氏云:人於夏月多食瓜果及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

 

六和湯倍藿香煎熟,調蘇合香丸。

 

濕霍亂,除濕湯、訶子散。

 

七情鬱結,五臟六腑互相刑克,陰陽不和,吐利交作,七氣湯。

 

霍亂轉筋,吐瀉不止,頭目昏眩,須臾不救者,吳茱萸湯。

 

霍亂吐利轉筋,四肢逆冷,須臾不救,急以茱萸食鹽湯。

 

霍亂多寒,肉冷脈絕,宜通脈四逆湯。

 

有宜吐者,雖已自吐利,還用吐以提其氣,用二陳湯探吐,或樟木煎湯亦可吐,或白礬湯亦可吐。

 

《三因》吐法,用極咸鹽湯三升,熱飲一升,刺口令吐,宿食便盡,不吐更服,吐訖仍飲,三吐乃止,此法勝他法遠矣。

 

俗人鄙而不用,坐觀其斃,哀哉。

 

吐後隨證調理,亦有可下者。

 

《保命集》云:夫傷寒霍亂者,其本在於陽明胃經也。

 

胃者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與脾臟為表裡,皆主中焦之氣,腐熟水穀。

 

脾胃相通,濕熱相合,中焦氣滯,或因寒飲,或因飲水,或傷水毒,或感濕氣,冷熱不調,水火相干,陰陽相搏,上下相離,榮衛不能相維,故轉筋攣痛,經絡亂行,暴熱吐瀉。

 

中焦、胃氣所主也。

 

有從標而得之者,有從本而得之者,有從標本而得之者。

 

六經之變,治各不同,察其色脈,知犯何經,隨經標本各施其冶,此治霍亂之法也。

 

如頭痛發熱,邪自風寒而來,中焦為熱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陽分,則為熱,熱多飲水者,五苓散以散之。

 

如邪稍下者居陰分,則為寒,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以溫之。

 

如吐利後,有表者解之,汗出厥者溫之。

 

如既吐且利,小便利,大汗出,內外熱者,亦溫之。

 

如吐下後汗出,厥逆不解,脈欲絕者,四逆等湯治之。

 

傷寒吐瀉轉筋,身熱脈長,陽明本病也。

 

宜和中平胃散、建中湯,或四君子湯。

 

脈浮自汗者,四君子加桂五錢主之。

 

脈浮無汗者,四君子加麻黃五錢主之。

 

傷寒吐瀉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克土也,故痛甚。

 

平胃散加木瓜五錢,亦可治宜建中加柴胡、木瓜湯。

 

傷寒吐瀉後,大小便不通,胃中實痛者,四君子加大黃一兩主之。

 

傷寒吐瀉轉筋,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者,宜四君子加芍藥高良薑湯。

 

傷寒吐瀉,四肢拘急,脈沉而遲,此少陰霍亂也。

 

宜四君子加薑附濃朴湯。

 

厥陰霍亂,必四肢逆冷,脈微緩,宜建中加附子當歸湯。

 

戴復庵云:霍亂之病,揮霍變亂,起於倉卒,與中惡相似,但有吐利為異耳。

 

其證胸痞腹 ,氣不升降,甚則手足厥逆,冷汗自出,或吐而不瀉,或瀉而不吐,或吐瀉兼作,或吐瀉不透,宜蘇合香丸以通其痞塞,繼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仍以蘇合香丸調吞來復丹。

 

若果瀉已甚,則不可用來復丹,瀉而不吐,胸膈痞滿,先以陰陽湯,或濃鹽湯頓服,以導其吐。

 

已吐未吐,並藿香正氣散,間進蘇合香丸。

 

吐而不瀉,心腹 痛,頻欲登圊,苦於不通,藿香正氣散加枳殼一錢,多下來復丹。

 

欲捷則用生枳殼。

 

若更不能作效,逼迫已甚,其勢不容不用神保丸,但神保雖能通利,亦入大腸而後有功。

 

若隔於上而不能下,轉服轉秘,須用來復丹研末湯調,吞下養正丹百粒,庶可引前藥到下。

 

吐瀉兼作,心腹纏擾未安者,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木香各半錢,不愈則投四順湯。

 

吐利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篤,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惡寒戰掉,手足逆冷,或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蓋內虛陰盛,卻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為熱,宜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不效則四逆湯,並宜放十分冷服。

 

霍亂已透,而余吐余瀉未止,腹有餘痛,宜一味報秋豆葉煎服,干者尤佳。

 

霍亂並諸吐瀉後,胸膈高起,痞塞欲絕,理中東加枳實半錢,茯苓半錢,名枳實理中湯。

 

吐瀉已愈,而力怯精神未復者,十補散。

 

霍亂陳無擇曰:霍亂者,心腹卒痛,嘔吐下利,憎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利,心腹俱痛,吐利並作,甚則轉筋入腹則斃。

 

蓋陰陽反戾,清濁相干,陽氣暴升,陰氣頓墜,陰陽痞膈,上下奔迫,宜詳別三因以調之。

 

外因,傷風則惡風有汗,傷寒則惡寒無汗,冒濕則重著,傷暑則煩熱。

 

內因,九氣所致,鬱聚痰涎,痞膈不通,遂致滿悶,隨其勝復,必作吐利。

 

或飽食膾炙,恣餐乳酪、冰脯、寒漿、旨酒,胃既 脹,脾臟停凝,必因鬱發,遂成吐利,當從不內外因也。

 

或問霍亂病,亦復有他論者乎,曰嘗考之《內經》,有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有土鬱之發,民病嘔吐霍亂注下。

 

(上濕土霍亂,即仲景五苓散、理中丸之類。 )

 

有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霍亂餐泄。

 

(上土虛風勝霍亂,即羅謙甫桂苓白朮散之類。 )

 

有熱至則身熱霍亂吐下。

 

(上熱霍亂,即《活人書》香薷散之類。 )

 

《靈樞》有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蠱脹,取之所別。

 

有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

 

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之三裡。

 

巢氏因此一條,乃云霍亂者,由陰陽清濁二氣相干,亂於腸胃間,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

 

挾風而實者,身發熱,頭痛體疼。

 

虛者但心腹痛而已。

 

亦有因飲酒食肉腥膾,生冷過度,居處不節,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水穀不化,皆成霍亂。

 

自巢氏之說行,後世守之以為法,無復知《內經》諸條者矣。

 

至劉河間乃云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躁動故也。

 

世俗止謂是停食者誤也。

 

轉筋者,亦是脾胃土衰,肝木自甚,熱氣燥爍於筋,則筋攣而痛,亦非寒也。

 

張戴人則以風濕 三氣合而為邪。

 

蓋脾濕土為風木所克,鬱則熱乃發,發則心火炎上故嘔吐,嘔吐者 也。

 

脾濕下注故注泄,注泄者濕也。

 

風急甚故筋轉,轉筋者風也。

 

可謂善推病情者乎。

 

王海藏亦謂風濕熱外至,生冷物內加,內外合病者,此條殆似之矣。

 

凡治病當從《內經》隨宜施治,安可執一端而已哉。

 

然則此病當以何為要,曰脾胃之濕為本,諸邪感動者為病之由。

 

然其間脾胃有虛有實,邪有陰陽相干之孰甚,皆宜消息處治。

 

至若《明理論》謂傷寒吐利者,由邪氣所傷。

 

霍亂吐利者,由飲食所傷。

 

其有兼傷寒之邪,內外不和者,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者,是霍亂傷寒也。

 

原仲景之意,豈必在飲食始為是病,彼於寒邪傳入中焦,胃氣因之不和,陰陽痞膈者,安得不有以致之乎。

 

不然,何以用理中、四逆等湯治之。

 

此疾多生夏秋之交,縱寒月有之,亦多由伏暑而然,病之將作,必先腹中 痛,吐瀉之後,甚則轉筋,此兼風也。

 

手足厥冷,氣少唇青,此兼寒也。

 

身熱煩渴,氣粗口燥,此兼暑也。

 

四肢重著,骨節煩疼,此兼濕也。

 

傷風、傷寒,當於傷寒吐利門中求之。

 

若風暑合病,宜石膏理中湯。

 

暑濕相搏,宜二香散。

 

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汗自出,兩腳轉筋,宜香薷飲,井底沉極冷,頓服之。

 

桂苓白朮湯亦妙。

 

羅謙甫治蒙古人,因食酒肉、飲潼乳,得吐瀉霍亂症,脈沉數按之無力,所傷之物已出矣。

 

即以新汲水半碗調桂苓白朮散,徐徐服之,稍得安靜,又於牆陰掘地約二尺許,入新汲水攪之澄清,名曰地漿,用清一杯再調服之,漸漸氣和,吐瀉遂止。

 

翼日微煩渴,卻以錢氏白朮散,時時服之良愈。

 

或問用地漿者何也?曰坤為地,地屬陰土,平曰靜順,感至陰之氣,又於牆陰貯新汲水,取重陰之氣也。

 

陰中之陰能泄陽中之陽,霍亂症由暑熱內傷而得之,故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臟,躁則消亡。

 

又加暑熱,七神迷亂,非至陰之氣何由息乎。

 

又治提學侍其公七十九歲,中暑霍亂吐瀉,昏冒不知人,脈七八至洪大無力,頭熱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關緊急,此年高氣弱,不任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既吐且瀉矣。

 

前人見寒多以理中湯,熱多以五苓散,作定法冶之。

 

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之際,況因動而得之,中暑明矣。

 

非甘辛大寒之劑不能泄其暑熱,墜浮焰之火而安神明也。

 

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茯苓以分陰陽,冰水調灌之,漸省人事,諸症悉去後,慎言語,節飲食三日,以參術調中湯以意增減服之,理其正氣,逾旬方平復。

 

戴氏云:人於夏月多食瓜果及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

 

六和湯倍藿香煎熟,調蘇合香丸。

 

濕霍亂,除濕湯、訶子散。

 

七情鬱結,五臟六腑互相刑克,陰陽不和,吐利交作,七氣湯。

 

霍亂轉筋,吐瀉不止,頭目昏眩,須臾不救者,吳茱萸湯。

 

霍亂吐利轉筋,四肢逆冷,須臾不救,急以茱萸食鹽湯。

 

霍亂多寒,肉冷脈絕,宜通脈四逆湯。

 

有宜吐者,雖已自吐利,還用吐以提其氣,用二陳湯探吐,或樟木煎湯亦可吐,或白礬湯亦可吐。

 

《三因》吐法,用極咸鹽湯三升,熱飲一升,刺口令吐,宿食便盡,不吐更服,吐訖仍飲,三吐乃止,此法勝他法遠矣。

 

俗人鄙而不用,坐觀其斃,哀哉。

 

吐後隨證調理,亦有可下者。

 

《保命集》云:夫傷寒霍亂者,其本在於陽明胃經也。

 

胃者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與脾臟為表裡,皆主中焦之氣,腐熟水穀。

 

脾胃相通,濕熱相合,中焦氣滯,或因寒飲,或因飲水,或傷水毒,或感濕氣,冷熱不調,水火相干,陰陽相搏,上下相離,榮衛不能相維,故轉筋攣痛,經絡亂行,暴熱吐瀉。

 

中焦、胃氣所主也。

 

有從標而得之者,有從本而得之者,有從標本而得之者。

 

六經之變,治各不同,察其色脈,知犯何經,隨經標本各施其冶,此治霍亂之法也。

 

如頭痛發熱,邪自風寒而來,中焦為熱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陽分,則為熱,熱多飲水者,五苓散以散之。

 

如邪稍下者居陰分,則為寒,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以溫之。

 

如吐利後,有表者解之,汗出厥者溫之。

 

如既吐且利,小便利,大汗出,內外熱者,亦溫之。

 

如吐下後汗出,厥逆不解,脈欲絕者,四逆等湯治之。

 

傷寒吐瀉轉筋,身熱脈長,陽明本病也。

 

宜和中平胃散、建中湯,或四君子湯。

 

脈浮自汗者,四君子加桂五錢主之。

 

脈浮無汗者,四君子加麻黃五錢主之。

 

傷寒吐瀉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克土也,故痛甚。

 

平胃散加木瓜五錢,亦可治宜建中加柴胡、木瓜湯。

 

傷寒吐瀉後,大小便不通,胃中實痛者,四君子加大黃一兩主之。

 

傷寒吐瀉轉筋,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者,宜四君子加芍藥高良薑湯。

 

傷寒吐瀉,四肢拘急,脈沉而遲,此少陰霍亂也。

 

宜四君子加薑附濃朴湯。

 

厥陰霍亂,必四肢逆冷,脈微緩,宜建中加附子當歸湯。

 

戴復庵云:霍亂之病,揮霍變亂,起於倉卒,與中惡相似,但有吐利為異耳。

 

其證胸痞腹 ,氣不升降,甚則手足厥逆,冷汗自出,或吐而不瀉,或瀉而不吐,或吐瀉兼作,或吐瀉不透,宜蘇合香丸以通其痞塞,繼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仍以蘇合香丸調吞來復丹。

 

若果瀉已甚,則不可用來復丹,瀉而不吐,胸膈痞滿,先以陰陽湯,或濃鹽湯頓服,以導其吐。

 

已吐未吐,並藿香正氣散,間進蘇合香丸。

 

吐而不瀉,心腹 痛,頻欲登圊,苦於不通,藿香正氣散加枳殼一錢,多下來復丹。

 

欲捷則用生枳殼。

 

若更不能作效,逼迫已甚,其勢不容不用神保丸,但神保雖能通利,亦入大腸而後有功。

 

若隔於上而不能下,轉服轉秘,須用來復丹研末湯調,吞下養正丹百粒,庶可引前藥到下。

 

吐瀉兼作,心腹纏擾未安者,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木香各半錢,不愈則投四順湯。

 

吐利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篤,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惡寒戰掉,手足逆冷,或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蓋內虛陰盛,卻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為熱,宜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不效則四逆湯,並宜放十分冷服。

 

霍亂已透,而余吐余瀉未止,腹有餘痛,宜一味報秋豆葉煎服,干者尤佳。

 

霍亂並諸吐瀉後,胸膈高起,痞塞欲絕,理中東加枳實半錢,茯苓半錢,名枳實理中湯。

 

吐瀉已愈,而力怯精神未復者,十補散。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4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7:03 , Processed in 0.12499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