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雜病第一冊諸中門中風】
中風
中後當如東垣法,分中血脈、中腑、中臟施治。
《靈樞經》云: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故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又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
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此《內經》論中風之淺深也。
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腑是也。
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亂者,邪入於裡,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臟是也。
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症,則以小續命東加減,及疏風湯治之。
太陽經中風,無汗惡寒,於續命湯中加麻黃、防風、杏仁一倍,針太陽經至陰出血,昆侖舉蹺。
有汗惡風,於續命湯中加桂枝、芍藥、杏仁一倍,針風府。
陽明經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於續命湯中加石膏二兩,知母二兩,甘草一兩。
有汗身熱不惡風,於續命湯中加葛根二兩,桂枝、黃芩各一倍,針陷谷,刺厲兌。
太陰經中風,無汗身涼,於續命湯中加附子一倍,乾薑加二兩,甘草加三兩,針隱白。
少陰經中風,有汗無熱,於續命湯中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一倍,針太谿。
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
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知為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語言也。
宜大秦艽湯養血而筋自榮。
凡中風無此四證,六經混淆,系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每續命八兩,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刺厥陰之井大敦以通其經,灸少陽之經絕骨以引其熱。
若內外症俱有之,先解表而後攻裡。
若內邪已除,外邪已去,當服愈風湯以行中道。
久服大風盡去,縱有微邪,只從愈風東加減治之。
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
久之清濁自分,榮衛自和矣。
中臟,痰涎昏冒,宜至寶丹、活命金丹之類。
(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腦、麝香、牛黃,為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恐引風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喎,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
犀角散之類。
如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言語謇澀,舌強口乾,忪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
加味牛黃散之類。
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齒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肉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
防風散之類。
如右寸脈浮澀而短,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
五味子湯之類。
如左尺脈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
獨活散之類。
治風之法,解表、攻裡、行中道,三法盡矣,然不可執也。
如小續命湯,亦麻黃、桂枝之變,麻黃、桂枝若不施於冬月即病之傷寒,而施於溫熱之症,未有不殺人者,其可執乎。
戴復庵云: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其久也,即當活血。
久患風疾,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正是此義。
若先不順氣,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天麻、羌活輩,吾未見其能治也。
然順氣之藥則可,破氣、瀉氣之藥則不可。
卒仆偏枯之症,雖有多因,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故黃 為必用之君藥,防風為必用之臣藥。
黃 助真氣者也,防風載黃 助真氣以周於身者也。
亦有治風之功焉。
許宗治王太後中風口噤,煎二藥熏之而愈,況服之乎。
多怒加羚羊角。
渴加葛根汁、秦艽。
口噤口喎亦加秦艽。
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
不得睡加炒酸棗仁。
不能言加竹瀝、荊瀝、梨汁、陳醬汁、生葛汁、人乳汁。
內熱加梨汁、人乳、生地黃汁。
痰多加竹瀝、荊瀝,少佐以薑汁。
予每治此症,用諸汁以收奇功,為其行經絡,滲分肉,捷於湯散故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