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厥陰證寒痹】
厥陰證寒痹(坐骨神經痛)。
郝×,男,70歲。
四川某圖書館幹部。
【病史】曾有風濕性關節痛史。
1973年冬,臀部及右腿冷痛難忍,不能堅持工作。
經××醫院檢查,診為「坐骨神經痛」。
於1974年3月中旬來診。
【初診】少腹及下肢發涼,膝關節以下微腫,行走困難,自右側臀部沿腿至足抽掣冷痛。
神疲,頭昏,舌質淡紅稍烏暗,苔白滑膩滿布,脈細弱。
證屬厥陰寒痹筋痛。
以當歸四逆湯加味,養血活絡,溫經散寒為治。
處方 當歸12克 桂枝15克 白芍12克 遼細辛5克 木通12克 炙甘草6克 大棗20克 牛膝12克 木瓜12克 獨活10克 三劑。
【辨證】風寒入肝則筋痛,入腎則骨痛,入脾則肉痛。
正如《內經))所說:「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
又云:「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
可見本證顯係邪入厥陰肝經,寒邪凝滯,氣血受阻所致。
又本例冷痛,自臀部痛引下肢,小腹及四肢末端發涼。
此為厥陰證之血虛寒凝。
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欲續其脈,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溫其經」。
故不以四逆薑附回陽,而以當歸四逆溫經散寒,養血活絡為治。
【二診】服上方,肢痛減輕。
原方續服四劑。
【三診】患者可緩步而行,疼痛大減。
仍守原方,加蘇葉10克 ,入血分散寒凝;加防風10克 ,祛經絡之風邪。
再服十劑。
【四診】半月後,疼痛基本消失,神疲、頭暈顯著好轉.滑膩苔減。
唯下肢稍有輕微麻木感,時有微腫。
寒邪雖衰,濕阻經絡之象未全解,上方酌加除濕之品,以增強療效。
囑其再服五劑。
處方 當歸12克 桂枝10克 白芍12克 木通12克 牛膝12克 茯苓15克 白朮15克 蒼朮10克 苡仁15克 炙甘草6克 一月後病基本治癒,步履自如。
1979年7月15日追訪:七年來病未復發,今年已七十七歲,身體尚好。
【按語】以上厥陰骨痹、寒痹二例,雖病情、病位不盡相同,但主證皆因血虛寒鬱所致,故皆以當歸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所載當歸四逆湯,原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其病機在於血虛寒滯。
由於血被寒邪凝滯之程度和部位不同,則臨床見證各異。
後世醫家對此多有發揮。
範老在臨證中,據《傷寒論》之學術思想及後賢經驗,靈活運用於多種疾病,常獲顯著療效。
其辨證要點,從主證看:一是少腹或腰、臀部以下發涼,或四肢末端冷;二是少腹、腰、臀以下疼痛,包括陰器、睾丸、下肢筋骨、關節疼痛,以及痛經等。
除以上主證外,還可能出現某些兼證。
而脈象多細弱,舌質常暗紅無澤,或有淤斑,苔灰白或膩或緊。
以上諸證,不必悉具,皆可用之。
後記目錄頁醫案整理小組的成員,除執筆者外,還有吳貴木、范開明、寧瑞盈和張秀琴同志。
協助醫案整理工作的,有程繼賢、劉元灼、劉元堃等同志。
本書初稿承蒙印會河教授、戴佛延、鄧明仲、郭子光、陳治恒、陳潮祖副教授以及洪夢滸講師審閱,並提出寶貴意見,謹表示衷心地感謝!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