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32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厥陰證寒痹】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 06:47: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厥陰證寒痹

 

厥陰證寒痹(坐骨神經痛)。

 

郝×,男,70歲。

 

四川某圖書館幹部。

 

【病史】曾有風濕性關節痛史。

 

1973年冬,臀部及右腿冷痛難忍,不能堅持工作。

 

經××醫院檢查,診為「坐骨神經痛」。

 

於1974年3月中旬來診。

 

【初診】少腹及下肢發涼,膝關節以下微腫,行走困難,自右側臀部沿腿至足抽掣冷痛。

 

神疲,頭昏,舌質淡紅稍烏暗,苔白滑膩滿布,脈細弱。

 

證屬厥陰寒痹筋痛。

 

以當歸四逆湯加味,養血活絡,溫經散寒為治。

 

處方 當歸12克 桂枝15克 白芍12克 遼細辛5克 木通12克 炙甘草6克 大棗20克 牛膝12克 木瓜12克 獨活10克 三劑。

 

 【辨證】風寒入肝則筋痛,入腎則骨痛,入脾則肉痛。

 

正如《內經))所說:「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

 

又云:「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

 

可見本證顯係邪入厥陰肝經,寒邪凝滯,氣血受阻所致。

 

又本例冷痛,自臀部痛引下肢,小腹及四肢末端發涼。

 

此為厥陰證之血虛寒凝。

 

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欲續其脈,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溫其經」。

 

故不以四逆薑附回陽,而以當歸四逆溫經散寒,養血活絡為治。

 

【二診】服上方,肢痛減輕。

 

原方續服四劑。

 

【三診】患者可緩步而行,疼痛大減。

 

仍守原方,加蘇葉10克 ,入血分散寒凝;加防風10克 ,祛經絡之風邪。

 

再服十劑。

 

【四診】半月後,疼痛基本消失,神疲、頭暈顯著好轉.滑膩苔減。

 

唯下肢稍有輕微麻木感,時有微腫。

 

寒邪雖衰,濕阻經絡之象未全解,上方酌加除濕之品,以增強療效。

 

囑其再服五劑。

 

處方 當歸12克 桂枝10克 白芍12克 木通12克 牛膝12克 茯苓15克 白朮15克 蒼朮10克 苡仁15克 炙甘草6克 一月後病基本治癒,步履自如。

 

1979年7月15日追訪:七年來病未復發,今年已七十七歲,身體尚好。

 

【按語】以上厥陰骨痹、寒痹二例,雖病情、病位不盡相同,但主證皆因血虛寒鬱所致,故皆以當歸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所載當歸四逆湯,原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其病機在於血虛寒滯。

 

由於血被寒邪凝滯之程度和部位不同,則臨床見證各異。

 

後世醫家對此多有發揮。

 

範老在臨證中,據《傷寒論》之學術思想及後賢經驗,靈活運用於多種疾病,常獲顯著療效。

 

其辨證要點,從主證看:一是少腹或腰、臀部以下發涼,或四肢末端冷;二是少腹、腰、臀以下疼痛,包括陰器、睾丸、下肢筋骨、關節疼痛,以及痛經等。

 

除以上主證外,還可能出現某些兼證。

 

而脈象多細弱,舌質常暗紅無澤,或有淤斑,苔灰白或膩或緊。

 

以上諸證,不必悉具,皆可用之。

 

後記目錄頁醫案整理小組的成員,除執筆者外,還有吳貴木、范開明、寧瑞盈和張秀琴同志。

 

協助醫案整理工作的,有程繼賢、劉元灼、劉元堃等同志。

 

本書初稿承蒙印會河教授、戴佛延、鄧明仲、郭子光、陳治恒、陳潮祖副教授以及洪夢滸講師審閱,並提出寶貴意見,謹表示衷心地感謝!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8:08 , Processed in 0.1718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