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54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厥陰證腸澼】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 06:46: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厥陰證腸澼

 

厥陰證腸澼(急性痢疾)。

 

江××,男,39歲。

 

成都市金牛區營門口鄉,農民。

 

【病史】1977年8月下旬,在田間勞動忽感全身難受,四肢發涼,頭冒冷汗,腹痛腸鳴。

 

旋即晝夜腹瀉,下利頻繁,夾膿帶血。

 

9月2日急來求診。

 

按厥陰證腸澼論治,服藥兩劑痊癒。

 

【診治】每日下利十餘次,便稀帶黏凍狀,色黃赤,伴有腹痛,裏急後重。

 

兼見乾嘔、心煩、口渴、肢冷。

 

舌質暗淡,尖部稍紅,苔黃膩而厚。

 

此為寒熱錯雜證腸澼,病在厥陰。

 

法宜驅邪扶正,寒熱並用,以烏梅丸主之。

 

處方 烏梅30克 遼細辛6克 乾薑30克 黃連12克 當歸1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蜀椒6克 桂枝10克 黨參12克 黃柏10克 二劑忌食油葷、生冷。

 

上方連進兩劑,腸遊痊癒。

 

1979年6月隨訪,患者說:一年前病癒後,至今未再復發。

 

【辨證】《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云:「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遊。」

 

可見腸遊往往與陰陽乖和有關,並現寒熱混淆諸證。

 

本例上熱下寒之證十分明顯。

 

厥陰為風木之氣,偏盛則風邪上竄。

 

今患者乾嘔、心煩、噁心,舌尖較紅,皆為上熱。

 

肢體厥冷,小腹冷痛,下利清稀,間夾烏白冷凍,其下寒諸證尤為明顯。

 

歸根到底,其病機在於陰陽之氣不能相互貫通。

 

是以上為陽,陽自陽而為熱;下屬陰,陰自陰而為寒。

 

亦即「厥陰之勝」所致之腸澼,故以烏梅丸移治之。

 

【按語】烏梅丸「又主久利」,本例並非久利,為何投此方?一般而論,厥陰之證,非厥即利。

 

久利多屬寒熱錯雜之病,則宜寒溫並用之法,力求寒熱夾雜之方。

 

本例雖非久利,因證屬厥陰,寒熱互見,烏梅丸恰為寒熱溫補並用,辛酸甘苦兼備之方,正與本例對證,故移用原方而獲效。

 

實際上,古今醫家曾將烏梅丸移治多種雜證,尤其對下利之治療,更有不斷擴展。

 

以《千金方》為例,仿仲景「又主久利」之意,用烏梅、黃連治熱利;配附子、乾薑等治虛寒性久利。

 

《聖濟總錄》以烏梅丸治產後冷熱利久不止。

 

《證治準繩》用本方治胃腑發咳,嘔出長蟲。

 

日人雉間煥說:反胃之證,世醫難其治,此方速治之,實奇劑也(轉引自《論傷寒論初稿》)。

 

任應秋認為:烏梅丸有強壯胃腸機能和消炎殺蟲作用,所以對慢性腹瀉病亦有效(《傷寒論語譯》)。

 

不久前,曾有用本方治癒遷延十五年結腸炎之報導。

 

可見烏梅丸之應用範圍,並不局限於蛔厥與久利,在實踐中已有不斷發展。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4:44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