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5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陰少陰證崩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 06:33: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陰少陰證崩漏

 

太陰少陰證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併發失血性貧血症)。

 

吳××,女,43歲。

 

新華社工作人員。

 

【病史】自1971年,因失眠與低血壓時而昏倒,當時未予重視。

 

1975年以後,發病頻繁;尤其是經量多、間隔短,長期大量失血,不能堅持工作。

 

先後經北京數家醫院均診斷為「功能性子宮出血」併發「失血性貧血症」。

 

曾轉外地醫院,診斷如前,經治療無效。

 

1978年6月12日來診,按太陰少陰同病論治。

 

前後治療四個月,諸證痊癒,恢復工作。

 

【初診】行經不定期,停後數日復至,淋漓不斷,色暗淡,夾烏黑淤塊甚多。

 

頭痛、浮腫.納呆、踡臥,失寐驚悸,氣短神疲,肢軟腹冷,惡寒身痛。

 

面色蒼白,形容憔悴。

 

舌質淡,苔白滑,根部微膩。

 

脈沉而微細。

 

乃太陰少陰證崩漏。

 

法宜溫經散寒,復陽守中,以甘草乾薑湯主之。

 

處方 炮薑30克 炙甘草30克 三劑 。

 

【辨證】患者面色蒼白,少腹冷痛,食少納呆,舌淡苔白,皆足太陰脾虧損之證。

 

脾主中氣,統攝血液。

 

脾氣既虧,則血溢下流。

 

且脾為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脾氣虛,則不能正常消化吸收營養物質。

 

故本例崩漏,首責太陰虛寒,不能攝血歸經。

 

崩漏失血,與足少陰腎關係尤為密切。

 

因少陰腎為衝任之本,專司封藏。

 

封藏不固,則衝任失守。

 

患者惡寒踏臥,四肢清冷,脈沉微細,皆命門火衰,陰寒內盛之象。

 

腎陽虛損,固攝無權,故月事不定而下,持續不斷。

 

陽氣不振,不能溫化血液,故下血暗淡,淤塊甚多。

 

腰為腎之外府,腎虛並濕寒阻滯,故腰背骨節酸痛。

 

腎生髓,腦為髓海,腎虛則髓海不足,故頭昏目眩。

 

同時病入少陰,損及手少陰心,故心悸怔忡,氣短神疲,睡臥不安。

 

加以漏下失治,失血耗血過多,婦女本以血為本,長此以往,終於病臥難支。

 

此病關鍵在於心腎陽衰,陰寒內盛,脾腎虛寒,中陽不振。

 

法宜扶陽祛陰,引血歸經,從崩漏之根本入手,投以甘草乾薑湯施治。

 

【二診】服藥後胃口略開,仍惡寒身痛。

 

繼以甘草乾薑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表裏兼治。

 

處方 炮薑30克 炙甘草30克 麻黃9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遼細辛3克 上方隨證加減,附片加至每劑120克,炮薑120克,共服二十五劑。

 

方義:甘草乾薑湯,《傷寒論》原治太陽病陰陽兩虛之變證,《金匱要略》以主肺痿之屬於虛寒者;後賢借治失血,引血歸經。

 

乾薑辛溫,辛與甘和,則從陽化;乾薑炮黑,其味即苦,苦與甘和,則從陰化。

 

今取其甘以化熱,守中而復陽,陽升則能統血;取其苦甘以化陰,則陰血得養。

 

《直指方》說:「甘草乾薑湯,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源,無以收約其血。」

 

故本例選用此方。

 

今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因有寒中少陰之象,而復連太陽之邪。

 

以附子、細辛,專溫少陰之經;麻黃得附子之助陽托裏,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陽氣亦不致隨汗而越。

 

再與甘草乾薑湯合而用之,更有相得益彰之妙。

 

【三診】全身浮腫漸消,畏寒踡臥、頭痛身痛均好轉。

 

崩漏止,月事趨於正常,淤塊顯著減少。

 

舌質轉紅,仍偏淡,苔白滑,根膩漸退。

 

病已明顯好轉,陽氣漸復,陽升則陰長;但仍有脾濕腎寒之象。

 

法宜扶陽和陰,補中益氣。

 

以甘草乾薑湯並理中湯加味主之,隨證增減,共服四十餘劑。

 

處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乾薑15克 炙甘草30克 黨參30克 炒白朮24克 茯苓20克 炮薑30克 血餘炭30克 上肉桂10克(沖服) 鹿角膠6克 (烊化) 至1978年10月中旬,月經週期、經量、經色已正常,諸證悉愈,恢復全日工作。

 

春節前後,因任務急迫,每日堅持工作十二小時以上,自覺精力旺盛。

 

1979年3月臨出國體檢時,均屬正常。

 

【按語】「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

 

患者長期漏下,大量失血,已虛衰難支。

 

必須從病根入手,方能奏效。

 

李東垣云:「凡下血證,無不由於脾胃之首先虧損,不能攝血歸源」。

 

張景岳云:「凡見血脫等證,必當用甘藥先補脾胃以益發生之氣……則陽升陰長,而血自歸經矣」。

 

結合患者舌象脈證,其長期漏下失血,首「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

 

為此,始終以溫脾為主,連用甘草乾薑湯,守中而復陽,以攝血而生血。

 

再者,三陰證雖無合病、並病之名;但臨床所見,三陰經證亦多交叉出現。

 

本例患者即由脾胃虛寒性之太陰證未愈,進而發展為全身虛寒性之少陰證。

 

腎陽虛衰,封藏無權,導致衝任不固而崩漏下血不止。

 

為此,復乙太陰少陰同病辨證論治。

 

又患者少陰裏寒,並外連太陽之證;陰陽兩經,表裏皆病。

 

裏寒宜溫,表實當解;而三陰表法,又與三陽不同。

 

「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而少陰尤為緊關」。

 

故以散邪溫經之劑主之,並重用附子至120克 。

 

《金匱要略》曾載:一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似有表證。

 

而其少腹惡寒之狀,如扇風之侵襲。

 

所以然者,因其人陽虛子藏開.寒邪侵入。

 

故仲景以「附子湯」溫子藏而驅寒。

 

但可惜此方早已失傳,現存經文亦不純,必有殘缺。

 

李彣注:按子藏即子宮。

 

尤怡曰:附子湯未見,然溫裏散寒之意概可推矣(《訂正仲景全書》)。

 

關於本例漏下診治,一再重用附子者,亦即仿效仲景佚方之意。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09:08 , Processed in 0.17187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