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0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陰證視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 06:3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陰證視歧

 

太陰證視歧(復視、雙目動脈硬化性網膜病變)。

 

劉××,男,54歲。

 

成都某公園職工。

 

【病史】主訴:1972年冬,我在公園茶館售茶。

 

某日下班清帳時,總算不清楚,反復多次還是算不清。

 

我走出屋去,看到迎面不遠的小橋上,站著兩個人,好象有點反常;我閉眼休息片刻,再看,卻又成了一個人!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

 

當時又感到身上疲乏不適,以為一天工作勞累所致,於是提前就寢。

 

第二天早晨剛起床,看見我家的單門也變成兩扇,行人、車輛都是成雙成對,房屋成了白色……當即到××醫院診治,經眼科檢查後,確診為「雙目動脈硬化性網膜病變」。

 

服魚肝油並注射VB12,治療一段時間,病情如故。

 

又去醫院,醫生說:「你的眼睛已經壞了,眼底血管硬化了,好象機器已經壞了一樣,修不好了……以後來注射一個時期針藥,再吃些魚肝油吧!」按此辦法,拖了一段時間。

 

同時,又服了一些中藥,諸如珍珠母、石決明之類,仍無效。

 

兩月以後,來範老處求診。

 

按太陰證視歧論治,服藥六劑而愈。

 

【診治】兩月前突然發病,視一為二,有時視物變白色。

 

除此,全身無明顯不適和既往病史。

 

舌淡紅,苔白黃微膩、稍緊密。

 

白睛微現淡紅血絲。

 

此為寒濕之邪入侵手太陰肺經,形成視歧。

 

法宜散寒濕,利肺氣,通經脈,以麻黃湯加減主之。

 

處方 麻黃10克 杏仁12克 法夏12克 甘草10克 上方連服六劑,復視消失,視覺恢復正常。

 

1978年12月28日,至患者家中追訪。

 

他高興地說:六年前,吃了六付藥,眼睛便完全恢復,每付藥才九分錢。

 

自那時起,我不僅照常算賬看書,還經常書寫蠅頭小楷,作國畫,描繪山水、花鳥、人物等,一如常人。

 

【辨證】此證無明顯之既往病史,患病之始,僅自覺勞累如感冒後之不適,主證即現復視。

 

《靈樞•大惑論篇》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

 

通常認為,精散多由肝腎虛損。

 

但此例患者,從病情及全身情況辨析,並無肝腎兩虛之徵。

 

再者,前醫曾用補肝血、益腎氣之中西藥品,亦未奏效。

 

我們認為,本例之「精散」,當屬邪傷手太陰肺經。

 

究其病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審視瑤函》曾說:目「中有神膏」,此神膏實為肺陰所聚;前人或稱為陰精所生之魄。

 

即《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謂:「肺藏魄」;《靈樞•本神篇》云:「並而精出入者謂之魄」。

 

張景岳注:「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類經•臟象類》卷三)。

 

人體一些知覺與動作,皆與「魄」正常作用相關。

 

很顯然,此例之視歧,乃邪傷手太陰之精膏所致。

 

其二,患者視物常現白色、白影。

 

《醫宗金鑒》曾指出:「淺綠如白肺經發」。

 

同時,患者在白睛中現淡紅血絲。

 

白睛屬肺,肺主治節,且為嬌臟,五哐六腑之華蓋也。

 

外感寒濕之邪入侵,每先犯肺,使治節失調,致令氣血阻滯於目,逐漸凝聚,必損及手太陰之精膏;久之,遂發為視歧。

 

再參之舌象:舌質淡紅而潤;苔白滑而膩,兼淡黃色,標誌寒濕較重,邪漸入裏。

 

再望舌苔緊密,更說明寒濕凝聚較深。

 

寒濕之邪入侵人體,太陽經首當其衝。

 

同時足太陽膀胱之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下腦後;外邪循經上目逐漸凝聚,終於截散瞳神之精膏,以致視物分歧。

 

總之,此證之病因病機,為外傷寒濕之邪,循太陽之經入侵,內傷手太陰之精膏,凝結而成。

 

故用太陽傷寒之主方,隨證加減,以散肺金之寒濕,通經脈之凝滯,從根本入手施治。

 

【按語】前人對麻黃湯之運用,總其要不外太陽傷寒。

 

正如柯琴所說:太陽主一身之表,主筋所生之病,為諸陽主氣,太陽為開,立麻黃湯以開之,諸證悉除矣。

 

但多年來範老臨證對麻黃湯應用的範圍,已大大超過上述諸證。

 

不僅已突破外感傷寒之局限,同時在許多內傷雜病之運用上,亦常獲效。

 

為何此例與麻黃八證無關而用麻黃湯,須從本方之配伍具體分析。

 

麻黃,味微苦,性溫,不僅為發汗之主藥,而且「於全身之腑臟經絡,莫不透達」,故前賢贊其「開諸閉」;「謂其破症瘕積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而消堅化淤之藥,可偕之以奏效也」。

 

今用麻黃入手太陰,以逐寒搜風開閉散淤,透邪外出,而去病根。

 

杏仁,性慍,味甘苦,可升可降,氣薄味厚,亦為入手太陰之劑。

 

《本草求真》謂:「杏仁,既有發散風寒之能,復有下氣除喘之力」。

 

本例用杏仁配麻黃,開毛竅,利氣機,使久鬱之寒邪得有出路。

 

不僅如此,杏仁還能散結滯,故此證用之,不在於降氣平喘,而在於散太陰之寒邪,通經脈之凝滯。

 

去桂枝,不使增強發汗之力;加半夏,取其燥脾濕,散鬱結之功;使以甘草,不僅甘平緩中,為麻杏之匡助,而且能表能裏,可升可降,通經脈,利血氣。

 

前人云,用藥如用兵。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推之經方之應用,這個「妙」字,蓋為「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3 08:22 , Processed in 0.09570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