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風要和時間賽跑!談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新聞部 2011-11-12 05:00
在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的台灣社會,導致重殘或死亡的腦中風對國民健康及經濟的威脅與負擔越顯沈重。
為了提供腦中風病人完整的醫療照護,奇美醫學中心在邱仲慶院長指示下,於民國97年5月整合了神經內外科、急診部、神經放射科、復健科、護理部、門診部、營養部及社服部等,成立了「中風中心」醫療團隊。
中風中心對於急性中風病患,積極推動黃金時間使用血栓溶解藥物治療、發展神經放射介入性治療,提供跨科部合作的團隊治療,並延伸到門診及社區的醫療與衛教服務。
奇美醫學中心每年約需診治1,500人次的急性腦中風病患,其中缺血性中風約佔80%,其餘為出血性中風。中風中心醫療團隊並持續追蹤出院後的中風病患,關心他們的復原過程及健康狀況。
近年來急性缺血性中風治療的最大進展,就是血栓溶解劑(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簡稱tPA)的使用。
從前對於發生中風的病患,醫師能做的,基本上是採取守勢,盡量想辦法阻止中風範圍擴大,有時成效的確令人沮喪。
血栓溶解治療則是採主動出擊的策略,使用血栓溶解劑主動把堵住血管的血栓溶解。
血栓溶解劑在1995年發表臨床試驗的成果,發現治療後3個月,中風病患會增加33%的機會復原到可獨立生活。
隔年1996年美國就核准上市使用。台灣遲至2002年11月衛生署核可,2004年健保開始給付。
急性中風的病患第一次得到有科學證據支持有效的治療,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血栓溶解劑當年發表研究成果及上市皆造成轟動,但是普及率的提升不盡理想,因素很多包括醫界和民眾等都有。
根據台灣中風登錄合併39家醫院的資料顯示,在2006到2008年間,所有缺血性腦中風病患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比率是1.5%。
奇美醫學中心去年2010則已進步到4%。
在院方所做的努力是改善評估檢查的流程效率,提高專業診斷治療的能力,以期盼儘速給予適合的病患及時的治療。
中風是急症,愈早就醫,治療的機會就愈多,治療的效果也愈好。
中風的病患最好要在發作2小時內就醫,才有可能在發病3小時內得到血栓溶解劑的治療。
根據中風登錄的資料,缺血性中風病患能在2小時內到院的比例大約只有20%,表示一般民眾對中風需緊急送醫的認知還有待加強。
每年的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旨在提醒全世界繼續為中風的防治而努力。
今年奇美醫學中心的「中風中心」第三屆的中風病友會,選定在11月19日(週六)上午09:30~12:30,假第二醫療大樓十二樓第一會議室舉行,主題即在強調「時間」在治療急性中風的重要性。
會中除了醫師演講外,也將播放多媒體的衛教內容以及中風醫療團隊的各單位擺攤,提供多采多姿的展示及諮詢服務,廣邀中風病友、家屬及一般民眾踴躍前來參加。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