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4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老子智慧: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6 16:53: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老子智慧: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事物處於安定的狀態時容易把持控制,問題處於萌芽狀態時便於處理;物體在脆弱的時候容易被擊破,在勢孤力單的環境下容易被消滅。
 

經營事業一定要做在別人之前,治理國家一定要善於消滅隱蔽的禍患,將暴亂扼殺在萌芽狀態。
 

茁壯的大樹只是由弱小的幼苗長成的;雄偉的建築物起初也不過是些泥土石沙罷了;奔波千裏的曆程,是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
 

刻求有為之功的人必然會失敗;心中有所執著,在哪裏執著就會在哪裏失去。
 

因而智者因循自然地施為,才能避免失敗;放棄一切主觀執著,就不會有任何失落。
 

普通人做事情,往往在即將完成的時候就失敗了。
 

把謹慎認真、平和自然的心態貫徹始終,就不會遭受失敗。
 

所以智者想要的只是清靜無欲,不把世人所熱衷的功名利祿、名器珍玩系於心懷;學習大家都忽略的修行,從別人的迷失中覺悟。
 

做任何事只是順應自然的趨勢,而絕不強行追求、執著施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事物處於安定的狀態時容易把持控制,問題處於萌芽狀態時便於處理;物體在脆弱的時候容易被擊破,在勢孤力單的環境下容易被消滅。
 

無論從國家、社會到個人都是這樣的。
 

“安”這個狀態其實是個均衡的狀態,是各種力量處於微妙平衡的結果。
 

國家有“安”為基礎,才能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科技、醫療、教育等方面;從團體來說,必須先內“安”,才談得上向外發展;個人來說,必須先取得陰陽平衡、五行調和的“安”——健康,才能進一步有所為。
 

因此,“安”是一切發展的基礎。
 

“安”的反面就是“亂”,“濁以止,靜之徐清”就是個治“亂”求“安”的過程,對個人來說,是治病;對國家來說,就是革命或者改革。
 

但無論如何,等到“亂”了再去求“安”,即使最後達到了“安”也是大傷元氣的。
 

那麼如何才能保證長治久安呢?就要善於發現問題,善於“謀於未兆”、“判其脆”、“散其微”。
 

“未兆”是問題還沒有出現但是根據現在的發展趨勢遲早要出現的階段,是問題的理論可能階段;“脆”是問題已經出現但尚處於剛剛萌芽的階段;“微”是問題盡管有但還沒有形成氣候的階段。
 

這些都是問題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及時處理,才能保證“安”。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發現問題只是第一步,解決問題才是最根本的,所以就要去“為”和“治”。
 

“未有”就是“無”的層次;“未亂”就是“安”的層次。
 

解決問題就要從根本上去解決,不能只治標而不治本。
 

比如發生了火災,要做的工作首先當然是滅火,但絕不是滅完了火就沒事了,起火總有原因:人為的還是自發的?自發的也有很有因素。
 

不僅要滅火,而且要從根子上杜絕火災的再生。
 

生病的人最根本的病因總是來源於健康時候不適當的行為,那麼就要在重獲健康後避免那些不適當的行為;社會風氣敗壞也是從風氣良好的社會而來的,因此一定要看清隱蔽的禍患;國家普遍腐敗、國運衰落是從國家昌盛的時代過來的,所以必然存在制度上的漏洞。
 

只有針對這些根本下功夫,才是正本清源的方法。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老子講完了問題的解決方法,這裏就話鋒一轉,在談發展了。
 

發展就是要從基礎上做起。
 

無論多大的功業都是一步又一步走出來的。
 

無非是出發點要選准、方法要正確、心態要良好、目標要明確,然後持之以恒罷了。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這裏的“為”是區別於“無為”的“有為”,“有為”就是主觀的行為,是違反客觀規律的,所以當然必然失敗;“執”就是偏執,就是“貪”、“嗔”、“癡”,是過分強調主觀、過分重視自身的思想、行為,是屬於“失樂得之”那一類的行為,所以當然就會“失”。
 

以“道”作為人生最高准則的“聖人”他奉行的永遠是“無為”、“無執”,其實還有“無事”、“無味”等等。
 

在他的層次而言,其實是無勝也無敗,無得也無失的。
 

與“道”合一,也是天人合一,是與天地萬物同化的境界,自然界有生死,正如有白天和黑夜;人間有聚散離合、喜怒哀樂正如四季有春夏秋冬一樣。
 

有必要為春天而喜悅為冬天而傷悲嗎?四時運轉皆是無常的天道,聚散離合都是無常的人事,“心”是不應該隨著無常變幻“境”而轉的。
 

“心”裏有的應該是永恒的“道”。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為什麼普通人容易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以致於我國古代會有句話叫做“行百裏而半九十”?關鍵就在於普通人的“心”裏存在“有為”和“有執”。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在內而言,他的心態、情緒、意志等等都不能穩定,在外而言,他不能用一致的態度來對待開工和收尾的狀態,有區別心。
 

“慎終如始”就是一以貫之。
 

這個“一”就是“道”。
 

了解“道”不難,實施“道”比較難;偶爾實施“道”不難,難得是一以貫之。
 

“心”在“道”的層次上,人就在天地造化的層次上。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普通人“貴”的都是“難得之貨”,“聖人”不以為“貴”。
 

能讓“聖人”去“貴”的只有“道”,“道”不是“難得之貨”。
 

“聖人”的“欲”就是“不欲”,第三十七章上說“不欲”才能“靜”,進一步“天地將自正”。
 

“天地將自正”的境界難道不是勝過了人世間的一切“欲”嗎? 世人“為學”,大多為了後天的功名利祿,而把“道德”視為無用的羈絆。
 

“聖人”不求那些後天的、有形的東西,只是修行“道德”而已。
 

“聖人”與普通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他能夠從他人的迷失中醒悟,修行最普遍的、最簡單又是最精深的、為眾人忽略的修行。
 

這種修行就是“道德”,從根本上說,“道法自然”,所以這種修行就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引用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5/8225.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06:19 , Processed in 0.09375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