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15|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經濟巫師 : 美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4 22:47: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經濟巫師 : 美國

 

豈只馬多夫,美帝朝野上下買空賣空的經濟體制(前評<啥是連動債>只是「野上」之舉,「上朝」和「野下」從全球汲取資源【買空】,等消費光了、雙手一攤賴債【賣空】),本身即是詐騙集團 /經濟巫師 ,而不僅是克魯曼所批:華爾街與馬多夫都是騙局。

 

那斯達克前董座 詐騙500億美元【聯合報編譯彭淮棟】

 

專門為富豪、避險基金、銀行承作證券投資的紐約股市名人馬多夫(Bernard L. Madoff),11日被聯邦調查局幹員逮捕,聯邦證管會控告他以龐氏騙局(Ponzi scheme)虧空客戶500億美元(台幣1兆6640億元)。

 

全案如果成立,將是歷來金額最大的證券詐欺案。

 

所謂龐氏騙局主要手法是以短期暴利吸引投資人上鉤,然後將新加入者的資金謊報為獲利,付給前面的投資人,如此空轉而愈滾愈大,皆大歡喜,直到要求贖回者愈來愈多而轉不動。

 

70歲的馬多夫1960年以區區5000美元的儲蓄起家,利用1970年代美國政府為刺激股市而設計的證券法漏洞而逐漸發跡,並以典型的龐氏騙局手法在紐約證券界呼風喚雨,除完全將客戶蒙在鼓裡,並擔任「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副主席、「那斯達克市場」董事兼貿易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但夜路走多,紙包不住火,11日在「馬多夫投資證券公司」被捕,以1000萬美元交保候傳。

 

馬多夫向聯調局幹員坦承犯行不諱,最重面臨20年徒刑,外加500萬美元罰款。

 

聯邦證管會另對馬多夫提出民事告訴。

 

到今年10月為止,馬多夫是那斯達克第23大市場造價者(market maker),負責為客戶提供證券買賣的最佳報償,每天經手5000萬股,經管的資產總額大約171億美元,服務的主要客戶約11至25家,認為「你辦事,我放心」而讓他經辦投資的重要客戶包括奇異公司與花旗集團。
 

馬多夫在他的公司裡自占一個樓層,深鎖一切報表,操控全局。

 

本月初,他對一名員工表示,客戶要求贖回的金額已達70億美元,他正在張羅,十分苦惱。


兩名員工說,最近發現老闆為「巨大壓力」所苦,追問他怎麼回事,馬多夫說,公司虧空500億美元,已經多年周轉不靈,他現在手頭只剩2億到3億美元,他本來打算一周內分給員工、家人和朋友,然後自首。

 

美兩避險基金 損失百億美元【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

 

在馬多夫假投資真詐財案件中,損失最大的可能是Fairfield Sentry和Kingate兩檔避險基金,估計損失逾100億美元。

 

紐約和佛羅里達兩地的散戶投資人也被詐騙數十億美元。

 

熟悉內情人士指出,本案最大輸家可能是投資人諾爾(Walter Noel)的Fairfield Greenwich集團,旗下Fairfield Sentry公司有73億美元交給馬多夫投資。

 

另一家Kingate Management公司旗下的Kingate Global Fund,也託付馬多夫28億美元。

 

對今年虧損可能創紀錄的避險基金來說,馬多夫案可說是雪上加霜。根據摩根士丹利公司的報告,避險基金今年6月管理的資產為1.9兆,但預計明年1月1日以前將縮水至1.1兆美元。

 

另一大客戶費克斯資產管理公司(Fix Asset Management)在馬多夫公司的帳戶內至少有4億美元。

 

創辦人之子約翰.費克斯說:「我們非常震驚,因為過去幾個月我們要求贖回都能順利拿到錢。我們對這整件事感到十分訝異。」
 

把錢交給馬多夫的散戶也不少。

 

許多人和他有私交,但對他的投資策略一無所悉。

 

馬多夫穿梭於紐約市和佛羅里達州,兩地俱樂部會員可能損失慘重,包括紐約長島的Fresh Meadows鄉村俱樂部和Glen Oaks俱樂部,佛羅里達的Boca Rio高球俱樂部及棕櫚灘俱樂部。

 

馬多夫是Fresh Meadow的會員,在棕櫚灘俱樂部則有經紀人,另有至少一名主力投資人幫忙介紹客源。

 

紐約一名68歲散戶投資人說,她和73歲的先生交給馬多夫1,200萬美元投資。

 

每月逾六頁的交易紀錄顯示,馬多夫買賣頻繁。

 

現在夫妻倆的積蓄可能化為烏有,只剩6萬美元的銀行存款。

 

住在休士頓的退休理財顧問葛琳伯格說,她已故的先生自1987年起在馬多夫公司投資,21年間財富增加十倍,從來沒有虧損紀錄。

 

她說,簡直不敢相信馬多夫會詐財。

 

馬多夫笑嘻嘻交保 軟禁豪宅【聯合報編譯陳澄和】

 

主導500億美元投資世紀大騙局,「紐約頭號公敵」華爾街聞人馬多夫,17日被限制住居並佩帶電子手環接受監控及宵禁,但700萬美元的自宅遠比拘留所舒適!

 

聯邦法官裁定交保金額為1,000萬美元,另須找4人具保,結果只有馬多夫的妻子和他的兄弟共3人同意在交保文件上簽名。

 

馬多夫在紐約曼哈坦的公寓被當作值700萬美元的擔保品,儘管具保人數和交保金都不足,但是法官仍同意讓他回家。

 

法官同時諭令馬多夫每晚7時到隔晨9時不得離開住所,必須湊足剩餘的300萬美元,「宵禁」才能解除。

 

如果馬多夫棄保潛逃,他位於紐約長島與佛羅里達棕櫚灘的兩處豪宅將被法院查封。

 

馬多夫17日離開法院時已有大批媒體守候。

 

笑嘻嘻的馬多夫步出黑色SUV,準備進入公寓時受到更多媒體的包圍,他一度和一名記者相互推擠,場面十分混亂。

 

但這種混亂場面和他闖下的大禍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馬多夫主導的「龐氏騙局」作案時間長達10年,受害者遍及美國及歐亞兩大洲的大型金融機構。

 

瑞士名表業者勞力士集團似乎是最新的受害者,17日宣布任職集團執行長16年的集團少東海尼格(Partick Heiniger)已經離職,瑞士媒體揣測應與集團涉入馬多夫騙局慘賠有關,但遭否認。

 

美國證管會(SEC)已承認監督不周,SEC主席考克斯17日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SEC人員涉及非法勾結。

 

考克斯16日承認,針對馬多夫的「可信、明確」指控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SEC均未採取行動,將進行內部調查釐清責任歸屬。

 

今年來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公司的崩潰已讓SEC屢次背負疏忽監督的罪名,如今又面對馬多夫騙局,更是信譽掃地。

 

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預計18日宣布提名金融業監督局(Finra)執行長夏必洛 (Mary Schapiro)出任新的SEC主席。

 

如果能獲得參院同意,現年53歲的夏必洛將成為SEC歷來的首位女性主席。

 

馬多夫榨乾 基金經紀人自殺>中時王良芬

 

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前主席馬多夫的驚天詐騙案,重創許多投資人,一名被騙案連累的基金合夥人,六十五歲的法國經紀人德拉維耶伊謝,因承受不住連日壓力,在曼哈頓的辦公室裡割腕自殺身亡,死者投資馬多夫所設避險基金,連累客戶損失了近十五億美元。

     

紐約警方二十三日早上八時左右,在紐約曼哈頓麥迪遜大道一家對沖基金公司辦事處中,找到六十五歲的德拉維耶伊謝的屍體。

     

紐約警局發言人說,六十五歲的「通國際」投資公司(Access International Advisors)共同創始人德拉維耶伊謝,被人發現坐在辦公桌前,兩手手腕都被割破,已無氣息。

     

警方在陳屍現場發現,地板上有一把開箱美工刀,桌子上有一瓶安眠藥,沒有留下遺言。

 

警方說,身邊還有一個垃圾桶,顯然死者想用它來接住身體流出的血。

   

近十五億美元投資全泡湯 

     

大樓的清潔工說,德拉維耶伊謝二十二日晚上告訴他們,他需要加班,要求清潔工在當晚七點前,離開他的辦公室。

 

第二天早上,公司員工準時上班,發現辦公室深鎖,心有不詳預感,破門進入辦公室後,發現老闆已死,眾人大吃一驚。

     

據指出,德拉維耶伊謝的基金在馬多夫欺詐吸金案中損失慘重,他一名助理說,馬多夫醜聞曝光後,德拉維耶伊謝很難面對隨之而來的壓力,過去一周來,他日以繼夜的想贖回估計高達近十五億美元的投資。

     

德拉維耶伊謝的基金和歐洲上流社會關係密切,過去運作良好,吸引不少名流投資。《華爾街日報》

 

訪問到他住在巴黎的表親,德拉維耶伊謝家族在法國西部不列塔尼有一處莊園,他是法國一個最有權勢的家族的後代,家族的名字還被刻上巴黎凱旋門。

     

他的表親指出,德拉維耶伊謝非常重視家族榮譽。

 

友人說,遭到馬多夫案打擊,德拉維耶伊謝的情緒幾乎崩潰,日夜擔心客戶會把他告上法庭。

 

友人說:「公司就是他的生命,馬多夫曾經是他非常信任的基金經理。」

 

《克魯曼專欄》華爾街與馬多夫 都是騙局【聯合報張佑生譯】

 

公認是偉大投資家、慈善家、社會棟樑的馬多夫,被踢爆原來是個騙子,全球為之震驚,其來有自。他被控設下的龐氏騙局,涉及金額高達500億美元,規模大到難以理解。
 

可以肯定的是我並非唯一明知故問的人:馬多夫的際遇和整體投資業的內情究竟有多少出入?
 

金融服務業,過去30年在全國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斷擴大,讓這一行的人非常有錢。

 

但是,現在來看,金融業彷彿一直在摧毀價值,而非創造價值。

 

這不光是錢的問題:管理他人財富的人替自己累積的大量財富對整體社會已產生腐敗墮落的結果。

 

先從他們的薪酬說起。

 

去年,「證券、期貨契約、投資」業員工的平均薪資是其他行業的四倍多。

 

年薪百萬美元沒啥大不了,甚至2,000萬美元也很常見。

 

這30年來,即使一般工作者已經沒有調薪,美國最有錢的一批人收入仍舊暴增,華爾街的高薪是此一差異的主因。

 

不過金融界的天王巨星理應得到他們的百千萬美元,對吧?

 

未必。

 

華爾街的薪資制度犒賞獲利的跡象毫不吝惜,縱然跡象後來證明是假象。

 

試想一個假設的例子,一名財務經理人利用大量借貸對客戶資金進行槓桿操作,然後整個投資去買高收益但風險也高的資產,像是成果難料的不動產抵押貸款擔保證券。

 

有一陣子,且說是房市泡沫繼續膨脹的期間,他(幾乎都是男性)獲利頗豐,獎金也多多。

 

接下來,泡沫破滅,他的投資變成有毒廢棄物,他的投資客戶慘虧,但他將保有那些獎金。
 

好吧,也許我舉的例子並不是假設情況。

 

那麼,華爾街整體而言的所作所為,和馬多夫搞的騙局又有多大不同?

 

嗯,馬多夫據稱省掉了幾個步驟,不是讓投資人曝險而不自知卻收取高額服務費,而是直接竊取客戶的資金。

 

馬多夫顯然自知是騙子,華爾街卻有許多人還真相信自己說得天花亂墜的那一套。

 

然而,除了在自宅遭軟禁以外,結局不變:

 

財務經理人變有錢,投資人看見自己的錢變不見。
 

我們現在談的是很多錢。

 

金融業近年來占全美國內生產毛額的8%,30 年前還不到5%。

 

如果多出來的3%是不勞而獲,有可能的確是如此,那我們現在談的是一年4,000億美元的糟蹋、詐欺和濫用。
 

但是美國「龐氏騙局」時期所付出的成本,無疑不止於直接浪費掉的大錢小錢。

 

就最赤裸裸的層面而言,華爾街獲益係屬不法所得,並且巧妙地持續腐化政壇,不分朝野。

 

從對於金融詐欺證據增加視而不見的布希政府官員,像是證管會主席考克斯,到至今仍未封閉租稅漏洞,圖利避險基金主管和私募基金業者的民主黨政治人物(哈囉,參議員舒默),有錢能使鬼(政客)推磨。
 

同時,快速累積個人財富的吸引力多年來讓許多我們最優秀的年輕人投入投資銀行業,而非從事科學、公職和其他行業,這對美國的未來造成多大的傷害?

 

尤其是,在膨脹的金融業大量賺得的財富,或許應該是「掙得」的財富,減損了我們對現實的判斷力。
 

想到幾乎每位重要人士都忽略危機逼近的各個警訊。這怎麼可能?

 

例如,才幾年前,葛林斯班怎麼可能宣稱,正是拜衍生性商品所賜,「整個金融體系的復原能力已經更強」?

 

我相信,答案在於人們有一種固有的傾向,把賺很多錢的人,當作偶像崇拜,精英也一樣,想當然認為賺大錢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結果,這就是為何那麼多人相信馬多夫的原因。

 

現在,當我們概覽受損情況,試圖了解局勢為何變得如此離譜,而且速度這麼快時,答案其實很簡單:我們正在觀看一個步上馬多夫後塵的世界。

 

《佛里曼專欄》金融危機 美中走向「兩國一制」【聯合報樂慧生譯】

 

亞洲協會在香港辦了場午餐會,一個素昧平生的西方商人緊鄰著我坐下,問了我一個我還真沒碰過的問題:「你倒說說看,美國到底有多腐敗?」
 

他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為華爾街資金經理人馬多夫最近因案被收押,罪名是以龐氏騙局詐騙投資人數百億美元。

 

實際原因還不止於此,與華爾街扯出的種種狗皮倒灶的爛汙有關,而香港金融界一向唯華爾街馬首是瞻。

 

他們想不透,諸如雷曼兄弟、貝爾斯登和美國國際集團(AIG)這些響叮噹的金字招牌,怎地全變成了軟腳蝦?

 

美國證管會在幹些什麼?

 

多年來美國向外大事宣揚的高標準又到哪去了?
 

香港一位備受敬重、但不願透露姓名的銀行家告訴我,他服務的美資投資公司10年來藉著整頓體質不良的亞洲銀行,賺了不少錢。

 

方法是引進美國一些最好的作法,尤其是「深入了解客戶」的原則和嚴格的風險控管。

 

如今他們又該以誰為師法的對象呢?

 

他說:「從前,我們有美國,我們認為美國投資人總高明些。

 

如今美國自己也病了,他們又該把銀行賣給誰呢?

 

美國人開給旁人的藥方很靈,但要美國人自己服下卻很難,再也找不到醫生了,因醫生自己也病倒了。」
 

我毫不同情馬多夫,然而就事論事,他的龐氏騙局雖不合法,卻只比華爾街搞的「合法」花樣可惡一點點。

 

華爾街的作為是在低成本信貸、低道德標準和高度貪婪推波助瀾之下產生的。
 

試想,貸款給一個年薪只有1萬4000美元的工人,讓他去買一戶價值75萬美元的住宅,而且不需付頭期款,兩年之內也不必償還貸款。

 

然後把100多個這樣的貸款包裝成證券(信評機構穆迪和標準普爾還把這種證券評定為AAA 級),賣給世界各地銀行和退休基金,這正是我們金融業在幹的勾當,這不是老鼠會又是什麼?
 

這個合法的龐氏騙局基礎十分脆弱,建立在房貸掮客、證券設計者、信評機構、證券銷售商和屋主之上,這些人的共同信念就是I.B.G.(I'll be gone),也就是等到該付錢或該重新談貸款條件時,「我早就閃了」!
 

從中國看美國的金融危機,既令人大開眼界,也教人深感失望。

 

所以大開眼界,是因為很難不得到美國與中國正走向兩國一制的結論。

 

這怎麼說?

 

簡單得很。

 

在我們大舉為銀行紓困之後,人們可以看著中國和美國說道:「好傢伙,中國有個龐大的國有銀行體系和一個民營銀行體系;

 

美國現在也一樣。中國有龐大的國營工業以及民營工業,而一旦美國政府開始為汽車業紓困,美國也會有龐大的國營工業和民營工業了。」
 

這麼說當然有些誇張,但不容否認的,界線開始模糊了。

 

匯豐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師屈宏斌說,20年來,美國官員絡繹前往中國,大力鼓吹銀行民營化之必要,「而我們也緩緩地這麼做。如今我們卻突然間發現,別人全都在把銀行收歸國有」。

 

而令人失望的是,今日的中國在許多方面自覺比美國來得穩定,安度當前危機的策略更為明確。

 

中美兩國雖然看來更為相像,一路走來遵循的歷史軌跡卻十分不同。

 

中國在1970年代搞過文化大革命,行止近乎瘋狂,直到毛先生死,鄧先生復出,才走回正路,朝市場經濟緩步前進。

 

然而,雖然資本主義救了中國,共產主義之死卻似乎使美國稍稍鬆動。

 

我們失去了意識形態上的兩大競爭者,中國和俄國,每個人都需有競爭對手,這能讓你約束自己。

 

而一旦美國的資本主義毋須再擔心共產主義威脅時,似乎就發起瘋來。

 

投資銀行和避險基金操作槓桿高到嚇人,經理人付給自己的薪酬同樣高得離譜,最要命的是,他們設計出使終端借方與源頭貸方完全連接不上的金融工具,讓你找不到該負責的人。

 

蘇格蘭皇家銀行中國區經濟師辛芬多佛說:「共產主義垮台把中國往中心推,把美國往邊陲推。」

馬多夫事件只是美國金融界倫理、規矩和理性整體崩潰的一個小小象徵。

 

正因如此,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為金融業紓困,還需要為我們的道德紓困,使我們的市場、倫理和規矩三者重新取得根本的平衡。

 

我無意扼殺驅動資本主義的動物精神,但是我也不想被它吞噬。(作者Thomas L. Fried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樂慧生譯)

 

馬多夫效應,華爾街其實比恐怖份子還可怕…
 

記得當年美國紐約遭受911恐怖攻擊的同時,我正準備做出人生中第一次海外共同基金的投資,因為上班之後沒時間炒股了,想找一些相對穩定的標的當做長期投資,手頭上收集了一堆海外基金的資料與歷年數據,而當我做好決定,準備隔天到銀行去進行交易的同時,打開電視,CNN正在直播第一家遭受脅持的班機撞上了雙子星大樓的畫面!!!

 

當時一則喜一則優,喜的是幸好還沒出手,憂的是這下次不知道市場要低迷多少時間了,而低迷的越久,我等待投資報酬的時間就越長,何況如果沒有靠「錢滾錢」的話,只靠著微薄的薪資,大概這輩子沒指望了。

 

現在回頭想想,911這種短期的影響好像也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遺症,雖然美股因此暫停交易了數日,而事後股價漲回來的時間不沒有預期的久,相反的如今看來,諸如前FED主席Alan Greenspan,以及上一波金融風暴時的LTCM,還有以Lehmen brother為代表這些華爾街的投資銀行,甚至是前Masdaq主席Madoff,這些人或者機構,恐怖份子跟他們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

 

今天看到了《紐約時報》上面Paul Krugman的文章,「the Madoff Economy」,後來發現台灣的中時有翻譯版的,題目就是華爾街與馬多夫(Madoff)有什麼不一樣,馬多夫表面上是一個風光的人物,而再這風光的背後只是一個利用職務之便,同時利用投資大眾對於金融商品的不了解移花接木,成為一個轟動一時的詐騙案,涉及金額正不斷的提升當中!!!

 

美國盛極而衰的根源>知識通訊評論

 

在倫敦金融時報上,專家也為文說:雷根與英國前首相佘契爾夫人正是危機的始作俑者,它的三種核心思想:提倡擁有住房、放寬金融監管、強調信貸市場,這種思想在三十年內造成經濟大繁榮,但是逐漸走過了頭,終於爆發了大災難。

 

下個月要舉行二十國的國際金融會議了,在華盛頓舉行,而法國總統薩科奇甚至說會議應該在紐約舉行,因為問題是從紐約爆發的,事實上這場國際會議也是歐洲逼出來的,代表歐盟的薩科奇與歐盟委主席巴羅佐赴美與布希總統討論金融危機,布希不得不接受歐洲的提議,但會議要在華府舉行,時間也要美國確定,甚至邀請哪些國家也要由美國確定,可見災難雖然是美國引起,但美國的霸氣未消,仍然是以龍頭自居。

 

這場災難的導源其實是很久了,法蘭西斯.福山的論見頗為中肯,他認為雷根主義正是災難的根源,雷根主義強調金融市場自由化,最大的弊病是管理力度墮落,企業不受監管而任意擴張,金融機構以高槓桿式炒賣高風險的衍生工具,精心包裝次級產品在全球推銷,這本是很危險的事,但是在全球化的帽子之下,掩蓋了其弱點。

 

在倫敦金融時報上,專家也為文說:雷根與英國前首相佘契爾夫人正是危機的始作俑者,它的三種核心思想:提倡擁有住房、放寬金融監管、強調信貸市場,這種思想在三十年內造成經濟大繁榮,但是逐漸走過了頭,終於爆發了大災難。

 

美國前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是這種思想的奉行者,充份的讓金融不受監管而擴張,以前他被國會捧為最能處理美國金融的人物,威望甚高,現在雖已退休,但國會仍召他做證,長達四小時的詢問中,格林斯潘承認自己過去的作法是有犯錯誤,但後悔已晚。然而布希政府卻仍然不肯承擔責任,但看他回復歐洲的話可見。

 

歐洲國家對美國的批評是直接的,指責美國所壟斷的信用評級機構、對沖基金、避稅天堂、金融機構高官薪酬。法國總統薩科奇就說這是不能接受和不應該的模式,這是對我們所信奉的資本主義的背叛。

 

但布希政府卻仍嘴硬,布希說:任何改革都必須保證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以及貿易和投資自由,保護民主資本主義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這問題其實就出在「民主資本主義」,何謂民主資本主義?是政府毫不負監管之責,聽任金融企業去亂搞?

 

美式民主資本主義搞亂了世界,而「美式民主」何嘗不是亂闖?

 

冷戰期間,美國雖想推行美式民主到世界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NHe2OIGTE0aCV39tHd0-/article?mid=45432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7-14 22:59:02 | 只看該作者

但布希政府卻仍嘴硬,布希說:任何改革都必須保證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以及貿易和投資自由,保護民主資本主義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這問題其實就出在「民主資本主義」,何謂民主資本主義?是政府毫不負監管之責,聽任金融企業去亂搞?

 

美式民主資本主義搞亂了世界,而「美式民主」何嘗不是亂闖?

 

冷戰期間,美國雖想推行美式民主到世界各地,但是反共的目的勝過了推廣民主,所以凡是與美國一起反共的國家,美國就不在乎是否合乎美式民主的標準了,甚至不民主也無所謂。

 

但冷戰結束,蘇聯瓦解之後,美國不必懼怕共產主義的擴展,從而將心思完全放在推廣美式民主上,要使美式民主成為世界標準,從而鞏固美國萬世一統的領導地位,其手段除了威嚇利誘之外,甚至不惜以戰爭對待,發動侵略伊拉克戰爭,以及以顏色革命為手段而在東歐發動顛覆。

 

在推廣美式民主上其實很不順利,伊拉克戰爭使美國陷入泥沼,而伊拉克的「民主政府」,根本就談不到是民主,而是政黨派系分贓政治,成了什葉、遜尼、庫德三分勢力的角逐,伊拉克人民的生活還不如在哈珊統治時那樣安定。

 

顏色革命最大成就是在烏克蘭及喬治亞,但現在的烏克蘭與喬治亞怎樣了呢?

 

烏克蘭陷於兩派政治鬥爭中,總統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總理時時想造反,分分合合目前政局很不穩定,而經濟則陷於困頓,在這次國際金融海嘯中,最禁不起打擊,而美歐自顧不暇,只由國際貨幣基金給了兩年貸款舒急。

 

至於喬治亞,總統認為美國定會支持,所以發動對南奧塞梯的攻擊,結果被俄軍反擊攻入境內,而美國及歐盟都無可奈何。

 

當美國經濟力量強大時,尚能藉軍事力量去推行美式民主,如今美國經濟大壞,還能再強行推銷嗎?

 

這問題頗難正確答覆,因為美國雖然遭到經濟上的打擊,但軍事力量目前不太可能受到影響,要過些時日,由於財政情況大壞方會影響到軍事預算,如軍費不濟,就難以為繼了。

 

如政治經濟學家所說美國的金融病根已很久,這是體制上的毛病,但是發病的嚴重布希政府卻難辭其咎,布希本人對政治經濟都是馬馬虎虎的了解,上任以來就依靠共和黨新保守主義x那夥人,一味以武力推廣其美式民主,以九一一恐怖事件為藉口,到處反恐,根本不把財政空虛的問題擺在心上,柯林頓下任時,國庫還留給布希二千八百八十億美元,布希不但把它花光而且又大大地舉債,中日兩國成為大債主。

 

而經濟擴張使房地價格大漲,終於陷入泡沫,現在雖離任了,他將會把這爛攤子交給下任總統,下任能使大病痊癒嗎?

 

恐怕美國的好日子所剩已不大,帝國之垮是可以預見的了。

 

另參本館<民主形式萬歲><袈裟革命?><天下民主一般黑>

 

全球得籌5兆救美國 大前研一:全球得籌5兆救美國>中時林秀麗

 

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昨天在高雄軟體園區發表專題演講時強調,金融海嘯最壞的時候還沒到來,大家要有承受痛苦的心理準備;

 

台灣要具備國際競爭力,「品牌」定位清楚才能進入決選名單,政府要提供單一窗口處理外資投資問題,並聚焦一、兩個群聚產業深耕。

 

大前指出,過去幾個月來在世界上發生的經濟大幅震盪,已經使卅兆美元市值消失,華爾街所摧毀的比恐怖分子更多,他預言,「更壞的狀況會在未來十年至十五年發生!」

 

趨勢專家預測 最猛金融海嘯未到

 

大前提醒,中國大陸的出口在下降,尤其是與廣州地區出口產業有往來的台商,應特別提高警覺。

 

他說,日本在二○○三年發生SARS時經濟嚴重衰退,但日本並沒有睡著,國民大量儲蓄使財富增加,且大多是現金,極少投資其他金融產品。

 

大前直言,美國的七千億美元救援基金是個笑話,他認為至少需要五兆才夠。

 

要是美國願意道歉,世界各國或可動用外匯存底,籌措五兆救援基金救美國。

 

未來世界經濟會朝什麼方向走?

 

大前認為,三大主軸是「中國中心與東亞整合」、「歐盟中心」及「金磚四國」;

 

他預言二○二○年最大的經濟體,依序將是歐盟、美國、中國、印度,而東亞的發展則與歐盟類似,香港、深圳與澳門正攜手整合,共創新風貌。  

 

把脈高雄港 轉運接駁合作創新局

 

大前提醒,無論高雄或台灣想在未來區域發展中具備競爭力,最重要的是「定位要清楚」。

 

他看好台灣擁有人力資源,以及中英日等多語言優勢,高雄想要在區域發展中勝出,應挑選一、二個產業聚焦深耕。

 

大前問高雄人,是否能以一個字代表高雄?

 

高雄人應先問自己:「主要的競爭對手是誰?」「客戶是誰?」

 

他認為,轉運和接駁是高雄港未來的機會,高雄港應尋求與世界其他港口合作共創新局。

 

大前研一昨天展開高雄諮詢之旅一日遊,密集參觀市議會、高雄港、中鋼公司、捷運、世運主場館等行程,對高雄整體城市印象了然於胸。

 

他指出,高雄港的深度不夠,且停泊碼頭已呈現嚴重閒置的問題,他建議規畫中的第二期貨櫃中心應暫緩執行。

 

美狡騙 金融海嘯,誰說是中國害的!【聯合報林建甫】 

 

紐約時報日前發表一篇題為「美元轉移:美國人口袋空空,中國人口袋鼓鼓」的分析長文。

 

文章一出,全球各地部落格紛紛轉貼,引起廣大熱烈討論。

 

香港大公報在討論此文時下的標題為「美媒拋出怪論:中國引發金融危機」。
 

現在紐時網路上已將標題更改成「中國儲蓄助長美國泡沫化」,並在文末加註:中國人並未從美國經濟衰退中獲利,文章只是要討論這次金融危機是房地產泡沫及大量消費的惡果。

 

企圖修正原先引發的誤解,將此文導到理性思考層面。

 

該文開宗明義引用蘇格蘭史學家佛格森(Niall Ferguson)的洞見:通常只有富國借錢給窮國,但這次是窮國借錢給富國。

 

其次借用聯準會主席柏南克2005年還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時的論文,說明美國人過度消費、舉債度日,而借債的對象是中國,因為中國人過度儲蓄。
 

柏南克當時並未提出解決辦法,只建議耐心等待,這種不合理的現象終會過去。

 

他可以說是先知,能預見問題的嚴重性。

 

只時沒有想到,現在這個問題演變成這次金融海嘯的原因。

 

他也成為關鍵的當事人,亟思解決之道。

 

美狡騙 借錢上癮 美佬像煙毒犯
 

金融海嘯由次貸風暴、二房危機引起。

 

房地產泡沫及不合理的過度消費,是資本主義發展漫無節制的後果。

 

怎麼會跟中國有關?

 

背後的邏輯是因為美國對中國大量入超,美國消費太多中國廉價商品。

 

中國賺取巨額美元順差,累積近兩兆外匯存底,有一兆美元買了美國國債,使美國壓低利率,也因此造成貸款成本超低,資金流動氾濫。

 

過度消費和低利率的惡性循環一直沒有終止的跡象。

 

紐時文章說「美國現在才知道,靠從外國借來的資金無法支撐過度消費的生活,即便如此,也很難解決問題。甚至為了減緩金融危機扶持經濟,現在反而要從外國借更多錢。」

 

文中也引曾想立法提高關稅以懲罰中國的參議員葛蘭姆的話說:「美國現在如同煙毒犯,沒有人想戒除毒癮。」
 

代罪羔羊 美今找上中國

 

人性遇到災難後,總會找藉口卸責。

 

現在美國就怪罪中國一直不肯遵循浮動匯率制度的自動調整機制:

 

順差就應該要升值來減少出口,增加進口,以平衡貿易。

 

多年來,人民幣一直採釘住美元的方式,雖然人民幣略微升值,但杯水車薪無法改變大局。

 

因此惹火美國,這也是意料之事。

 

2001年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倒是持平公允的說:「美國一直試圖找代罪羔羊,1980年代歸咎日本,今天則怪罪中國。」
 

歐元之父、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孟岱爾也幫中國講話,他指稱,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百害而無一利」。

 

中國相對是比較貧窮的國家,維持穩定的匯率制度,發展經濟,全世界都同蒙其利。

 

貨幣戰爭 亞洲國家應合作
 

另外,中國也記取1985年廣場協定(Plaza Accord)的教訓。

 

廣場協定簽訂後,不到3年,日圓兌美元升值達50%,日本製造業大受打擊,美元資產卻因此大幅縮水,金融受到美國控制,陷入長期經濟危機。

 

因此緩慢升值,成了中國奉行的政策。

 

在台灣,我們不用管美中的「貨幣戰爭」。
 

但平心而論,歐元上路10年了仍未成氣候。

 

長久以來,美元因為是世界通用貨幣,美國貿易財政雙赤字,印鈔票解決,也沒引起通貨膨脹,享有世界上的許多利益。現在美國金融海嘯拖累全球,全世界可以說都被美國綁架了。

 

如果亞洲國家能通力合作,成立強大的亞洲經濟體,發展一個穩定的貨幣新單位,華元或亞元,超越美元、歐元的世界地位,讓該貨幣成為原油計價單位,各國外匯存底的儲存單位,未來的世界應該會更美好。

 

老鼠會全台吸血 14%利誘吸金 老鼠會全台吸血>中時呂素麗

 

低利率時代,男子楊宏承等人以十四%高紅利為誘餌詐騙,籌組公司為幌子,採老鼠會方式違法吸金,不到一年獲利四千六百餘萬元,初估被害人數高達三百多人,遍及全台各地,有不少人因為是親朋好友互相介紹而投資,甚至是退休老本到頭來卻血本無歸,懊惱痛罵。

 

高雄市左營警分局、刑事局偵八隊及高雄市調處等單位組成聯合查緝小組,四日兵分五路赴台南縣市及彰化市等地搜索,逮捕楊宏承等六女三男。

 

左營分局偵查隊長呂學忠說,去年十二月底警方掌握的被害人數才兩百多人,短短一個月就增加一百人,速度驚人,迫使警方提早收網逮人。

 

抓住人性弱點 悲劇一再重演>中時呂素麗

 

廿年前的鴻源投資公司,以老鼠會方式吸金,用高紅利誘惑,當時被害人遍布全國各地,引發金融風暴,許多人記憶猶新;

 

儘管殷鑑不遠,歷史卻一再重演,詐騙之所以得逞,主要是抓住人性的弱點「貪」。

 

警方提醒「高紅利高風險」是不變的真理,投資者不可不慎。

 

警方形容楊宏承這種老鼠會方式吸金是「無本生意」,拿B的錢來支付A的紅利,再拿C的錢付B的利息,不管怎麼算,都不會損及楊嫌等人,吃虧的都是投資人。

 

楊嫌等人看準現在銀行利率低,而且景氣差,有存款的人想多賺點利息貼補家用,因此,祭出高紅利吸引人,而初步嘗到甜頭的投資人成為免費宣傳網,一個拉一個,有些投資人存著僥倖的想法,認為「我不會那麼倒霉,成為最後一隻老鼠!」

 

偏偏人性弱點,能見好就收的投資人畢竟少數,使得多數投資人都成為最後一隻老鼠。

 

警方感慨,自鴻源事件之後,老鼠會非法吸金詐欺案件持續發生過多件,手法全都類似、結果也全部相同,但投資人似乎永遠不懂得要記取教訓,讓不法之徒有機可乘。

 

警方提醒民眾,投資一定要慎選機構,不是合法金融機構,獲利太高,超過合理範圍,很可能就有問題,千萬不要投資,以免落得血本無歸。

 

噱頭網站「紓困比爾」 「紓困比爾」送錢沸騰紐約街頭>中時王良芬

 

紐約街頭出現一名神秘善人,宛如財神爺般大送紅包,原來是一家商業網站為了打知名度,以「紓困比爾」(Bailout Bill)之名,在時報廣場設置「紓困站」(Bailout Booth),現場架設了攝影機,民眾只需訴說自己財務困難的故事,即可拿到五十到三百美元的現金。

 

紐約客得到消息之後,許多人起先不相信,但親眼看到現場真的在在發現金後,立刻以手機簡訊通知親友,一傳十十傳百,排隊領取現金的長龍長達五條街,個個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傾吐。

 

媒體更是紛紛報導,一砲打響了該網站的知名度。

 

口耳相傳 人潮綿延五條街

 

這個發現金活動是「紓困站」網站 (www.bailoutbooth.com)的促銷噱頭,該網站專門銷售網路視訊廣告,人們可以上去貼影音資料,銷售個人財物、服務和訊息。

 

「紓困站」為了製造效果,還找了一名男子扮成「紓困比爾」,坐在時報廣場中央的「紓困站」。

 

該男子身材壯碩,戴著大墨鏡,壓低的絨帽把臉遮住了大半,看不出長相,旁邊還有保鑣圍護。

 

神秘善人 擺攤傾聽悲慘事

 

「紓困比爾」的助理拿著麥克風和攝影機,對排隊的民眾說:「你只要把遭遇告訴紓困比爾就可以了。」

 

一名瘦弱男人可憐兮兮地說:「我媽臥病在床,快要不行了。」助手給他一個擁抱,然後說:「我們看看紓困比爾怎麼說?」

 

紓困比爾接著宣布:「我給一百五十元。」

 

廿五歲的麥克尼爾得到五十美元,他說:「我由衷感激,我可能拿一點孝敬我媽。」

 

去年十二月被梅西百貨解雇的他表示,起初不相信有這麼好康的事,但後來想,這是紐約,又是時報廣場,任何事都可能發生。

 

另一名男子的故事頗為悲慘,他曾參加伊拉克戰爭,退伍後經濟困難,現積欠五百美元房租,沒錢買治療心理壓力的藥,爸媽全都住院。

 

「紓困比爾」聽了故事後,給了他兩張五十美元鈔票。

 

四十五歲的遊民瓦茲奎斯拿到一百美元,他非常感激說:「這足夠我用三天,我要去洗衣、買食物和香菸。這對毫無分文的遊民,可是大數目。」

 

救濟窮民五十萬元大放送

 

網站發言人泰布施表示,該網站除了為打響知名度外,另一用意是為聯邦政府共襄盛舉,幫助窮困的民眾。

 

這項活動將在幾個大城市展開,計畫共要發五十萬美元,他強調:「與其花錢在美式足球超級杯打廣告,不如發錢給大家用!」

 

四日是「紓困比爾」在紐約設攤的第二天,也是最後一天,接著要去華府、波士頓和費城等地送錢了。 

 

日版馬多夫 日版馬多夫 自稱天降神命【聯合報╱編譯李宛儒】

 

現年75歲的波和二,相當沉穩自信,總是西裝革履,擅用個人魅力塑造自己崇高的地位,他在部落格當中一再宣稱自己擁有「天降神命」,來到世上掃除貧窮。

 

被捕後還向記者宣稱:「我手下有5萬人,可以控告這樣的大公司詐欺嗎?」

 

有詐欺前科的波和二於1987年創立L&G公司,販賣健康寢具,2001年起以「一次投資100萬日圓,可享年利率36%的高報酬」,大規模向會員募集資金,吸引許多想快速致富的老年人與家庭主婦。

 

波和二在2004年創造電子虛擬貨幣「圓天」,繼續誘使投資者以真錢投資,並且提供價錢低廉的商品,讓投資人使用圓天進行網路購物,加快吸金速度。

 

根據當地警方調查,波和二2000年知道公司出現財物狀況後,展開組織性詐財活動。

 

2007年1月起,以「圓天」取代分紅,投資者紛紛起疑,要求退回資金。

 

同年7月,日本警方搜查L&G總公司,詐財劣行曝光。

 

諷刺的是,波和二2007年曾向一名記者承認自己從未用過圓天,表示自己的薪水「當然」是以日圓支付。

 

事實上,這並不是波和二第一次以詐欺之嫌遭到拘捕。

 

1971年,他設立「APO Japan」公司,專門銷售號稱能讓汽車減排廢氣、增強動能的小裝置,當時有25萬人受騙,他於1978年入獄。 

 

德州富豪史丹富詐欺 德州金融家 詐欺92億美元【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

 

美國非法吸金案又添一樁!

 

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17日控告德州富豪史丹富(Allen Stanford)涉嫌詐欺,散布不實資訊兜售有價證券,成功騙取約92億美元。

 

利率高到不合理

 

證管會表示,史丹富旗下事業史丹富國際銀行(SIB),涉嫌以「幾近不可能、毫不合理的高利率」為誘餌,銷售約80億美元的可轉讓定期存單(CD)給投資人。

 

史丹富集團(SGC)則被控捏造操盤績效,募集約12億美元的共同基金。

 

證管會官員羅梅洛表示:「我們指控的詐騙案,規模令人咋舌,觸角伸及全世界。」達拉斯聯邦法院已同意凍結史丹富的資產,並指派管理人監督。

 

其實,證管會自去夏就開始調查SIB的銷售,去年12月主導500億美元詐騙案的馬多夫落網後,偵查行動才如火如荼展開。

 

SIB告訴客戶,他們的資金主要投資在容易轉售的金融工具,由20多位分析師負責操作,並接受安地卡金融當局的稽核。

 

實際上,真正的操盤手卻是史丹富本人和SIB安地卡分公司財務長戴維斯(James Davis),且投資組合中以私募基金與不動產占多數。

 

該銀行自1993年到前年止,對外公布的年報酬率都介於11.5%到16.5%之間,只有去年虧損1.3%。

 

但證管會質疑這些數據的可信度。

 

金融業務遍及全球
 

此外,史丹富集團的財務顧問還利用不實的績效表現,成立一檔「史丹富配置策略」共同基金,成功募集逾10億美元,單是2007和2008年就替史丹富個人賺進2,500萬美元。
 

包括戴維斯、史丹富金融集團投資長何特(Laura Pendergest-Holt),以及史丹富資本管理投顧公司,也都被列為本案被告。

 

史丹富的金融業務遍及北美、拉丁美洲、歐洲與加勒比海地區。SIB在網站上宣稱擁有超過7萬名客戶,並管理510億美元的存款與資產

 

美該為股災道歉 另參本館:美該為股災道歉 美國價值1 美國價值2 歐盟向俄求援? 

 

高盛案擴大 恐拖累美股【聯合報╱編譯朱小明】 

 

美國證管會指控高盛公司在包裝及銷售與次級房貸有關的債務抵押債券(CDO)時涉嫌詐欺,上周五對美股投下震撼彈,現在不但德國政府考慮對高盛提告,英國也著手調查高盛倫敦業務,未來幾年高盛和其他同業恐將面臨排山倒海的官司,讓華爾街股市本周開盤時烏雲罩頂。

 

美國證管會指控高盛出售房貸投資產品,卻未向投資者充分說明風險。

 

高盛的大客戶鮑森避險基金看準美國房市會泡沫化,挑選一組投資組合,包裝成CDO,讓高盛去兜售,鮑森卻放空這些投資組合。

 

高盛未告知投資人鮑森的放空操作。

 

不知情的德國工業銀行(IKB)投資的一億五千萬美元幾乎全賠光,讓IKB在金融風暴中率先瀕臨倒閉,迫使國營金融機構出手援救。

 

德國總理梅爾克的發言人十七日證實,德國金融監管局將向美國證管會索取有關資料,「仔細評估後,再決定法律步驟」。

 

一些投資高盛CDO而賠錢的歐洲銀行也可能透過法律行動要高盛還錢。

 

荷蘭銀行可能是高盛案中的最大輸家,損失估計達八億美元。

 

荷銀後來賣給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該銀行也因接受政府紓困,考慮對高盛採取法律行動。

 

高盛還可能面對其他投資人的提告,因為投資人認為高盛可能也賣給他們注定賠錢的產品或交易,高盛股東則可能提出集體訴訟。

 

而美英也將調查其他金融業者是否進行過類似的CDO交易,高盛效應可能擴大。

 

美股在季財報第一周原本一帆風順,直到上周五傳出高盛遭遇麻煩,標準五百指數在一天內跌掉一周的漲幅,高盛股價當天暴跌百分之十三,市值縮水一百卅億美元。

 

高盛問題可能影響美國當局加強金融管制,預料未來一周仍會拖累股市。

 

?高盛案擴大 恐拖累美股

 

?高盛涉詐欺 英德也要告

 

?高盛案禍首托爾 天之驕子搞詐欺

 

?高盛上季紅利超高 恐再挨轟

 

?華爾街同業 未來幾年官司打不完

 

?台灣金融業 不致受波及

 

華爾街同業 未來幾年官司打不完【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

 

高盛遭美國證管會(SEC)控告詐欺一案,未來在法庭上難免出現一番激烈攻防。

 

雖然情勢未必對高盛不利,但專家認為此案只是一個開端,未來幾年高盛和其他同業必定將面臨排山倒海而至的官司。
 

華爾街日報報導,SEC未來在法庭上可能會主張,這是一件不實陳述的案子。

 

高盛未能對部分客戶揭露所有事實:

 

有另一名客戶正在放空他們買的產品,而且這位客戶還主動創造這個產品。

 

高盛則可反駁,公司並沒有義務。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NHe2OIGTE0aCV39tHd0-/article?mid=45431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1:34 , Processed in 0.14062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