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柏舟〕是〔詩經‧國風‧邶〕中的篇名,為邶國之風謠。
邶國在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帶;
周武王克殷後,把商都朝歌以北畫為邶,以南畫為鄘,以東畫為衛,邶、鄘二國後皆併於衛。
三國之俗相同,詩亦同出於一源。
〔柏舟〕一篇分為五章,其主旨〔毛詩序〕謂「仁而不遇」,朱熹〔詩集傳〕稱:「婦人不得於其夫,故以柏舟自比。」
觀詩文內容,〔毛序〕所說較合情理。
大意為小人得寵,在君王前挑撥是非,忠臣受讒言陷害,憤慨傷痛,又不忍拋棄故國遠離家鄉,反映了堅貞不屈之性格及委曲憂傷的情緒;
「忠貞」與「憂傷」為詩篇的二大訴求。
1.顯現「忠貞」的詩句:(1)「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柏為最堅固之木料,以柏木所製之船,不畏風浪,象徵忠貞的臣子。
(2)「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指鏡子容納眾物,但不分物品之良窳;
我的心不似鏡子,只能接納忠良之士,所以招讒見嫉。
(3)「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指石尚可轉,席尚可捲,而我的忠心卻堅定不移。
2.顯現「憂傷」的詩句:(1)「憂心悄悄,慍于群小;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指正直遭嫉,我的忠貞惹惱了一群小人,使我吃了不少苦頭,受了不少侮辱。
(2)「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心之憂矣,如匪澣衣。」
指太陽應該是常常明亮,而現在的太陽竟和月亮一樣常有虧暗。
我的憂心就好像身上穿了一件無法洗滌乾淨的衣服一樣。
這首詩表現自古以來,正人君子守身行義,使小人不能暢所欲為,因而用卑劣的手段,阿諛取容,將忠義之士排除,是專制體制中常見的事例,所以必須有明君辨別忠奸,國家才會昌盛;
否則小人當道,國家便危險了。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