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小腦】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09:21: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小腦

 

拼音

 

xiǎonǎo

 

英文參考

 

cerebellum

 

概述小腦cerebellum脊椎動物的腦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位于后腦的背側,復于第四腦室上面而隆起。

 

和中腦、橋腦、延髓連接,而分別形成小腦上腳(pedunculuscereb-ellarissuperior)=小腦大腦腳(cruscerebello-cerebrale)=結合臂(brachiumconjunctivum),小腦中腳(pedunculuscerebellarismedius)=小腦橋腳(cruspontoccerebellare)=腦橋臂(brach-iumpontis),小腦下腳(pedunculuscerebella-risinferior)=小腦髓腳(crusmedullocerebel-lare)=繩狀體(corpusrestiforme)。

 

圓口類已有小腦的痕跡,在魚類出現了各種形狀的小腦;

 

肺魚類的體積小,覆于視葉上;

 

板鰓魚類有明顯的隆起。

 

硬骨魚類的小腦前部向著中腦伸出瓣狀的突起。

 

兩棲類和爬行類的小腦較小,但是鳥類和哺乳類的小腦又變大。

 

哺乳類的小腦表面形成皺褶,其縱切面因有樹枝狀分支,故稱活樹(arborvitae)。

 

小腦的左右兩側的膨大部分稱小腦半球(hemisphaetiumcer-ebelli),正中部與蚓部(vermis)。

 

在蚓部的上面,從前往后分為小腦小舌、小腦中央小葉、小山、山頂、山腹和蚓小葉,而下面從后往前分為蚓突、蚓錐體、蚓垂、蚓結節。

 

小腦半球也分為八部分,這些部分到哺乳類才開始出現。

 

小腦由表層的灰白質即小腦皮質和內部的白質即小腦髓質構成。

 

小腦皮質由表面的分子層、神經細胞層(節細胞層)和顆粒層三層構成。

 

第二層的神經細胞層中,有排成一列的大形的浦肯野氏細胞,它向小腦表面伸出許多的樹突。

 

而向相對的內方伸出一條軸突,穿過顆粒層終止于小腦髓質中的核特別是齒狀核(nucleusdentatus)。

 

在髓質中,除這一齒狀核外,尚有栓狀核(nucleusembsliformis)、球狀核(nucleusglobiformis)和頂核(nucleusfastigii)一共四對核。

 

在系統發生上,齒狀核是新的新小腦核(neocerebellarnuc-leus),從這個核發出的神經纖維,組成結合臂走向中腦。

 

其余的三個核在系統發生上較古老,稱舊小腦核(palaeocerebellarnuclei)。

 

小腦的作用是準確地維持身體的平衡,是為保持各肌肉的正常緊張狀態所必需的器官,對支配那些肌肉的傳入傳出的反射路徑已經清楚。

 

和對側的大腦半球之間發生聯系,其末梢部(周圍部)支配和小腦半球同側的半個身體。

 

小腦是維持軀體平衡和運動協調的重要中樞部位。

 

哺乳類的小腦位于顱后窩內,延髓和腦橋背面,并被大腦半球遮蓋。

 

小腦形態上分為中間的蚓部和兩側膨大的小腦半球,也可分為絨球小結葉、前葉和后葉三部。

 

小腦表面有大致平行的淺溝。

 

小腦表層為灰質,稱小腦皮質,內部是白質和少數由灰質塊構成的神經核。

 

由三對巨大的纖維束將小腦與髓、腦橋、中腦相連,并通過這些部位上與大腦聯系,下與脊髓聯系。

 

從脊椎動物小腦的系統演化以及小腦的機能和纖維聯系來看,哺乳類的小腦可分為古小腦、舊小腦和新小腦三部。

 

小腦的絨球小結葉屬古小腦部,功能是維持身體平衡,與魚類小腦的功能相當。

 

切除猴的該部,其四肢隨意運動仍很協調,但身體平衡明顯障礙,只能靠墻而立,如強迫其行走,身體搖擺不定以致向一邊傾倒。

 

小兒該部患腫瘤,最初癥狀是步態不平穩。

 

小腦前葉和小部分后葉是舊小腦部,功能是調節軀干、四肢肌緊張。

 

電流刺激法證明,小腦前葉不同部位調節軀體不同部分的肌緊張。

 

這種調節作用有抑制性的,也有加強性的。

 

鳥類和爬行類小腦的發展止于舊小腦。

 

小腦調節肌緊張加強明顯而持久,頭頸后仰,尾部上翹,呈“角弓反張”狀。

 

貓、狗去小腦后也呈伸肌緊張加強,但不久即漸減退而呈肌緊張過低,猿猴則伸肌緊張加強癥狀更輕。

 

人類小腦損傷后僅表現為肌緊張降低。

 

小腦半球的大部分為高等哺乳動物特有的新小腦部,是隨大腦皮層的發展而發展的。

 

新小腦皮層可能將隨意運動肢體瞬間所處的位置信息,與從大腦皮層發生的到達運動目標的信息加以比較,及時校正運動肢體的活動,從而減少和糾正隨意運動過程中的偏移和誤差。

 

因此新小腦的功能是協調隨意運動,使運動的速率、范圍、力量和方向等方面達到準確、適度和及時。

 

小腦損害的病人,動作的開始和終止遲緩,說話緩慢不清,步行時舉步太高,在完成動作時抖動而把握不住動作方向,且不能進行像上臂內旋和外旋等拮抗肌快速轉換的動作等等,稱為隨意運動的“共濟失調”。

 

觀察小腦損害所表現的各種癥狀是認識小腦功能的線索,也是診斷小腦病患的重要參考,具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價值。

 

引用:http://big5.wiki8.com/xiaonao_4075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15:42 , Processed in 0.21874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