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7 10:11 編輯
【醫學百科●細菌性心肌炎】
拼音
xìjun1xìngxīnjīyán
細菌性心肌炎(bacterialmyocarditis)可由細菌直接感染,或細菌產生的毒素對心肌的作用,或細菌產物所致的變態反應而引起。
心肌膿腫常由化膿菌引起,如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
化膿菌來源于膿毒敗血癥時的轉移性細菌菌落,或來自細菌性心內膜炎時的化膿性血栓栓子。
肉眼觀,心臟表面及切面可見多發性黃色小膿腫,周圍有充血帶。
鏡下,膿腫內心肌細胞壞死液化,膿腔內有大量膿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細菌集落。
膿腫周圍心肌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間質內有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
白喉性心肌炎白喉桿菌可產生外毒素,一方面可阻斷心肌細胞核蛋白體的蛋白質合成,另一方面可阻斷肉堿介導的長鏈脂肪酸運入線粒體,導致心肌細胞脂肪變性和壞死。
鏡下,可見灶狀心肌變性壞死(圖1),心肌細胞出現嗜酸性變、肌漿凝聚、脂肪變性及肌漿溶解。
病灶內可見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少數中性粒細胞浸潤。
病灶多見于右心室壁,愈復后形成細網狀小瘢痕。
有的病例出現彌漫性心肌壞死,可導致心性猝死。
圖1白喉性心肌炎心肌纖維變性及壞死
非特異性心肌炎在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急性咽峽炎、扁桃體炎)及猩紅熱時,可并發急性非風濕性心肌炎。
其發病機制尚未明了,可能是由鏈球菌毒素引起。
病變是間質性心肌炎。
鏡下,心肌間質結締組織內及小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心肌細胞有程度不等的變性、壞死。
引用:http://big5.wiki8.com/xijunxingxinjiyan_71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