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3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右歸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07:59: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右歸丸

 

拼音

 

yòuguīwán

 

英文參考

 

YouguiWan,thekidney-Yang-ReinforcingBolus

 

中藥部頒標準拼音名YouguiWan標準編號WS3-B-0054-89處方熟地黃240g附子(炮附片)60g肉桂60g山藥120g山茱萸(酒炙)90g菟絲子120g鹿角膠120g枸杞子120g當歸90g杜仲(鹽炒)120g制法以上十味,除鹿角膠外,熟地黃等九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鹿角膠加白酒燉化。

 

每100g粉末加煉蜜60~80g與燉化的鹿角膠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本品為黑色的大蜜丸;

 

味甜。

 

鑒別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薄壁組織灰棕色至黑棕色,細胞多皺縮,內含棕色核狀物。

 

石細胞類圓形或類長方形,壁一邊菲薄。

 

果皮表皮細胞橙黃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略連珠狀增厚。

 

淀粉粒三角狀卵形或矩圓形,直徑24~40μm,臍點短縫狀或人字狀。

 

橡膠絲呈條狀或扭曲成團,表面帶顆粒性。

 

種皮石細胞淡黃色,壁波狀彎曲,含棕色物。

 

檢查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2頁)。

 

功能與主治溫補腎陽,填精止遺。

 

用于腎陽不足,命門水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陽痿遺精,大便溏薄,尿頻而清。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規格每丸重9g貯藏密封。

 

《醫略六書》卷三十組成熟地5兩,萸肉3兩,附子1兩(炮),肉桂1兩(去皮),山藥3兩(炒),茯苓1兩半,沉香5錢,丁香1兩。

 

主治產后腎虛冷伏,真火不歸,直沖清道,而升降失常,故呃逆連連不止,脈沉細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烏梅湯送下。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各家論述方中熟地制陰滋腎,萸肉秘氣澀精,附子補真陽以歸真氣,內桂暖其血以吸虛陽,茯苓滲濕和脾氣,山藥益陰補脾元,丁香溫胃散中宮之滯,沉香溫腎降九天之氣也。

 

煉蜜為丸,烏梅湯下,使腎暖陽回,則伏冷自消,而真火無不歸之患,清道無沖逆之虞,自然升降如常,呃逆無不自平矣。

 

《景岳全書》卷五十一組成大懷熟地8兩,山藥(炒)4兩,山茱萸(微炒)3兩,枸杞(微炒)4兩,鹿角膠(炒珠)4兩,菟絲子(制)4兩,杜仲(姜湯炒)4兩,當歸3兩(便溏勿用),肉桂2兩(漸可加至4兩),制附子2兩(漸可加至5-6兩)。

 

功效溫補腎陽,填精止遺。

 

主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

 

或嘔惡膨脹;

 

或翻胃噎膈;

 

或怯寒畏冷;

 

或臍腹多痛;

 

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

 

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

 

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痹痛;

 

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

 

陽虧精滑,陽萎精冷。

 

用法用量每服100余丸,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

 

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2-3丸,以滾白湯送下。

 

加減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或2-3兩、或5-6兩,隨人虛實以為增減;

 

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搪,加補骨脂(酒炒)3兩;

 

如(歹食)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3兩、肉豆蔻3兩(面炒,去油用);

 

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脾胃虛寒之證,加干姜3-4兩(炒黃用);

 

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2兩(湯泡半日,炒用);

 

如腰膝痠痛,加胡桃肉(連皮)4兩;

 

如陰虛陽萎,加巴戟肉4兩、肉蓯蓉3兩,或加黃狗外腎1-2付,以酒煮爛搗入之。

 

制備方法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藥理作用對甲減大鼠胸腺胞漿雌二醇受體的作用《上海中醫學院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學報》(1987;

 

1:55):用他巴唑造成甲減大鼠模型,觀察補腎陽方劑右歸丸對甲減大鼠胸腺重量、血清雌二醇(E2)含量及胸腺胞漿E2受體的影響。

 

結果表明:右歸丸明顯增高甲減動物胸腺重/體重比值(P<0.05)及血清E2含量(P<0.01),并減少胸腺胞漿E2受體數量。

 

推測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促進下丘腦一垂體一性腺軸的功能;

 

提高甲狀腺功能,改善對E2外周代謝的影響或直接作用于胸腺增強功能。

 

臨床應用1.白血球減少癥:殷某某:男,50歲。

 

患者主訴頭昏失眠,全身乏力已10年,多次查白細胞均在4000/立方毫米以下。

 

現癥:形體消瘦,面色萎黃,頭昏目澀,口干不喜飲,納谷不馨,食后脘脹,大便時溏,夜寐不實,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查血白細胞2500/立方毫米,始用歸脾湯治療,腹脹便溏好轉,但仍訴頭昏乏力,轉以腎命火衰,精血不足論治,轉方擬右歸丸改湯劑煎服。

 

處方:熟地黃20g,菟絲子10g,懷山藥10g,枸杞子10g,山萸肉10g,仙靈脾10g,全當歸12g,鹿角膠(烊沖)6g,上肉桂4g,熟附片3g,杜仲12g。

 

七付藥后,全身感到較前有力,頭昏耳鳴減輕,夜寐亦安。

 

唯感口干,時值長夏,故去附子,余藥續服,15劑藥以后,2次復查白細胞,先后為3700/立方毫米,4400/立方毫米。

 

臨床癥狀逐漸改善而出院。

 

2.遺傳性小腦型共濟失調:續某某,女,20歲,患小腦共濟失調癥已4年,近數月來病情加重。

 

步履瞞珊,左右搖晃,頭昏耳鳴,記憶減退,形寒肢冷,腰膝無力。

 

苔薄舌質偏淡,邊有齒印,脈細,兩尺沉而無力。

 

治以溫腎補督,益精養髓,擬景岳右歸丸加減:淡附片6g,上肉桂4g,鹿角霜、杜仲、淮山藥、懷牛膝、全當歸各9g,菟絲子、龜版、杞子、熟地、制首烏各12g。

 

服藥20劑后,患者自覺精神好轉,足膝步履較前有力,亦較穩健,惟頭暈未已,口渴欲飲,苔薄脈細。

 

前方得手,再加生地12g,服藥50劑后病情顯著好轉。

 

在家人扶持下,每日在病區走廊內行走90余圈,每圈約50米。

 

單獨行走時,步履較前穩健。

 

現隨訪治療5個月余,病情穩定,續有進步,己能上下樓梯,單獨行走,仍按原意,繼續將息調治,以資鞏固。

 

3.帶下:陳某某,女,30歲。

 

腰痠脊痛,帶下綿綿,色如蛋清,少腹重脹,頭昏耳鳴,病經2年未愈。

 

經量少,色淡,無痛經,每日晨起面目浮腫,生育四胎,“人流”兩次,舌淡苔白,脈濡細。

 

腎陽不足,陽虛內寒,帶脈失約,任脈不固,治擬調補帶任二脈,補攝固帶為宜。

 

熟地、淮山、菟絲子、覆盆子各15g,杞子、萸肉、鹿角霜、炒杜仲各12g,熟附塊、肉桂各3g,當歸、炒白術各10g,紅棗6枚。

 

服7劑后,帶下明顯減少,余癥減半,苔脈如前,囑原方續服半月,隨訪數月未見復發。

 

各家論述《方劑學》:本方立法,“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腎之元陽”。

 

培補腎中元陽,必須“陰中求陽”,即在培補腎陽中配伍滋陰填精之品,方可具有培補元陽之效。

 

方中桂、附加血肉有情的鹿角膠,均屬溫補腎陽,填精補髓之類;

 

熟地、山茱萸、山藥、菟絲子、枸杞、杜仲,俱為滋陰益腎,養肝補脾而設;

 

更加當歸補血養肝。

 

諸藥配伍,共具溫陽益腎。

 

填精補血,以收培補腎中元陽之效。

 

引用:http://big5.wiki8.com/youguiwan_4665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5 11:58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