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5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藥學●方劑加減變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2 23:17: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3 09:45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藥學●方劑加減變化

 

方劑的組成,無論是古方和後世方,皆有一定之原則與一定之適應範圍,為辨症施治的具體運用。

 

但非一定不變的,因此,在臨床應用時,需隨著病情的變化,體質的強弱,年齡的大小,地域與習性,氣候的變化,藥物的來源等狀況,作為方劑的應加或減能夠適切、靈活的運用。

 

由此,始能達到以其法為法,以不拘於其方之境地。

 

古代的醫家相當重視這個問題,比如徐靈胎著醫學源流論曰:「欲用古方,必先明白病者患部之症,全都與古方所述之證吻合否,更審方中用藥,無一不與現在所呈現之證吻合否,然後施用。若方與證不合必加減之,不能加減則另選別方。」

 

方劑的加減方法有三:一為藥量的加減,一為藥味的加減,一為藥物配伍的變化。

 

茲舉例說明如次:一、藥量的加減:一個方劑中其藥物的用量如有改變,其作用亦會隨之有所差異。

 

舉如傷寒論之柱枝加桂湯者然,桂枝湯原方用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個,原為治療太陽中風證之處方。

 

然桂枝加桂湯即原方之桂枝再加二兩則共為五兩,為治療氣上衝心,欲發奔豚之病症。

 

由此可知所運用之方劑,祇要將藥量適當的加減,則主治之症狀判然不同,但就此例若從方劑之組織面看,因藥量增加其主治已有所變化而方劑之組成且無變化,然其主藥仍是桂枝。

 

再舉枳朮湯與枳朮丸,同為枳實與白朮二味藥所組成。

 

但前者的枳實用量倍於白朮,故以消積導滯為主;

 

後者白朮用量則倍於枳實,故以健脾和中為主。

 

又前者原治心下痞,有水飲,今人臨床應用於治療胃下垂,認為必須重用枳實,才能獲效;

 

後者則常用於健脾和中,幫助消化。

 

由是,藥味相同,其用量改變時,其方劑之作用主副亦隨之相互轉變,適應症狀範圍亦將有所區別。

 

舉列以表說明隨藥量的增減,於方劑的組織上不但發生變化,其主治症狀亦改變之情形如表一。

 

(見圖一)從表一得知,二個處方因藥量的加減,在組織上均有所變化。

 

例如厚朴三物湯中,厚朴用八兩,大黃四兩,而厚朴為大黃的二倍,為君藥,大黃為佐、使藥。

 

在小承氣湯中大黃用四兩,厚朴祇用二兩,大黃為厚朴的二倍,反以大黃為君藥,厚朴為臣、佐藥此加減之變化,主要是基於主證之不同與病理機構的相異而定的。

 

就厚朴三物湯解說,其主證為腹部滿痛、大便祕結,在病理機機主要是因氣閉塞,故多用厚朴以通氣。

 

而小承氣湯的主證是大便堅、潮熱、脈滑數,其病理機構為邪熱內傳的實證,故以大黃為君,以清熱攻積,胃之實熱因瀉下而解。

 

二、藥味的加減:一個方劑常因藥味的加減變化,而改變其功用和適應範圍。

 

例如「傷寒論」中所用藥物僅八十六種,而方劑竟有一一三方。

 

此等方劑是根據不同之病症制定的,其中大都是屬於藥味的加減變化而成。

 

例如四逆湯用生附子、乾薑、甘草三味,治療嘔吐、下痢、四肢厥逆、惡寒、脈沈微等。

 

而加人蔘一味,則稱四逆加人蔘湯,其適應症除上述之症狀而外,包含因下痢而產生的津液內竭(亡陽)的現象。

 

又四逆湯去甘草加葱白,別稱自通湯,用於少陰病下痢、脈微、下陰盛、上亢陽的現象。

 

此等乃古人分別所立的方名,雖各有主治,貸際上亦是隨病症的變化,從藥味上施行加減以調配者。

 

再如桂枝湯本為解肌、調和營衛之方,適用於外感表症,汗出惡寒而熱象不顯著者。

 

若以此等症候之基礎上復見具氣喘者,就加杏仁、厚朴則兼有平喘作用。

 

若口苦、舌苔黃、熱象較顯著,加黃芩則兼有退熱作用。

 

此乃於主證未變之情況下,隨著兼證之不同而加減變化的原則。

 

復就「傷寒論」之小柴胡湯之加減法則,用表二說明之。

 

(見圖二)綜如表二之加減法說明,胸中煩而不嘔者,乃邪集胸膈之現象,故去人蔘之補,而嘔吐則去半夏,加栝樓實以去痰熱。

 

口渴乃津液既傷,故去半夏之燥,而加人蔘、栝樓實以扶氣生津。

 

腹痛乃木盛乘土,故去黃芩的苦寒,而倍芍藥以瀉木墩土。

 

脇下痞硬,去大棗之甘膩,如牡蠣之鹹寒以軟堅。

 

心下悸、小便不利,為心陽衰微,水飲內停,故去黃芩之苦寒,加茯苓之淡滲。

 

不渴、外有微熱,乃為邪未盡,宜去之補,而加桂枝以解表。

 

氣逆則咳嗽,去人蔘、大棗之甘及生薑之辛散,加五味子、乾薑以溫肺降氣。

 

由此得知,就方劑中之藥味加減變化,係隨證施治,其規則雖屬嚴謹,但運用則頗為條理自在。

 

藥味的加減,在一定的程度範圈之內,亦為方劑之組合變化之表示。

 

為進一步的了解,舉如清瘟敗毒乃是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三方為基礎,加減而成的。

 

茲設表如表三。

 

(見圖三)此表之例,乃是一個研究方劑加減之模式,然方劑加減之方式亦非一成不變的,皆需要適應其症狀,以期達到方藥與證一致之目的。

 

三、藥物配伍的變化:方劑之主要藥物配伍改變後,屢屢會直接影響到該方劑之主要作用。

 

如黃耆為例,配伍人蔘、白朮、升麻、柴胡等藥物稱補中益氣湯,具有升提補氣之作用,配伍當歸則稱當歸補血湯,而具有攝血補血之作用。

 

配伍白朮、防己等則稱防己黃耆湯,而有利水之作用。

 

配伍白朮、防風等則稱玉屏風散,而有固表止汗之作用。

 

配伍穿山甲、皂角刺等則稱透膿散,而有托裏透膿之作用。

 

配伍桂枝、芍藥等則稱黃耆建中湯,而有溫中補虛之作用。

 

配伍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則稱補陽還五湯,而有袪瘀通絡之作用。

 

配伍鱉甲、地骨皮等則稱黃耆鰲甲散,而有清虛熱之作用。

 

由此得知,方劑因藥物之配伍、組成與功用、主治有密切之關係,尤為主要藥物的配伍改變之後,整個方劑之作用和適應症,亦就大不相同了。

 

總之,還可根據藥物之各個作用而分別改用其他藥物。

 

如以山茱萸為例,蓋具有補益肝腎、酸斂收澀兩方面之作用。

 

由是,在臨床上可根據使用不同之目的,而分別採用其他藥物,若用以補益肝腎者,可改用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等藥物。

 

如用以酸斂收澀者,可改用五味子等。

 

(陳忠川)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688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02:51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