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指南車】 指南車,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機械發明之一。
它與指南針完全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指南車利用齒輪傳達運動,而指南針是利用地磁作用,兩者的原理和構造皆不相同。
根據傳說,指南車為黃帝所創,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天降大霧,黃帝乃創作指南車以指示方向,因而大破蚩尤。
然而黃帝乃是新石器時代的人物,以當時的知識水平,無法製作出如此複雜的機械。
因此,此一傳說可謂荒誕不經。
另外一項有關指南車的傳說,在西周周公攝政之時,交趾之南的越裳國使者到我國朝貢,回國時恐怕迷路,周公乃製作指南車送給該國使者以指示方位。
不過西周還是青銅器時代,斷無製作出指南車之可能。
事實上,指南車起自何時,難以做非常明確的判斷。
不過就魏晉以來的記載,諸如晉書輿服志、左思吳都賦觀之,東漢時代必已通行。
細觀漢墓出土的鐵製齒輪,以及東漢時代有關機械的種種發明,指南車之創製當屬十分可能。
魏晉以來,許多文獻均稱東漢張衡(西元二世紀)嘗製作指南車,雖然在後漢書的張衡列傳中並無記載。
但根據當時機械工程的水平以及張衡的科技天才,製成指南車是可能的。
如果張衡創作指南車僅僅是「十分可能」的話,三國時代魏人馬鈞(三世紀)製作指南車,因有書之明確記載,當屬絕對可信。
自此以後,後趙(四世紀)、後秦(五世紀)、後魏(五世紀)、劉宋(五世紀)、唐(七世紀至九世紀)、宋(十一世紀至十二世紀),歷代皆有人製作,大部分朝代皆製作成功,然亦有不幸失敗的。
指南車的製作者中,在科技方面有特別重大的貢獻與成就者,除上述之張衡與馬鈞外,尚有劉宋時代的祖沖之,以及宋代的燕肅等人。
根據歷史記載,指南車並非用於行軍作戰,它是一種皇帝的儀仗,用以顯示皇家的尊貴,並且向外邦展示中華文化的昌明。
換句話說,指南車並不像指南針一樣是種實用的器械。
相反地,它是一種表現皇室權威與豪華排場的工具。
歷代關於指南車之記載甚多,然而僅有宋史輿服志記述其構造。
根據該書之記錄,指南車外形非常壯觀華麗,車體為紅色。
上有花鳥及青龍白虎等文飾,四角掛有香囊,由四匹馬帶動,駕士原為十八人,後增為三十人。
指南車上有木雕仙人,車雖轉而手仍南指。
其設計包含許多齒輪,這些齒輪構成齒輪系。
利用差速齒輪的原理,當指南車轉彎時,根據兩車輪行駛的距離差,使車上指示方向的仙人手臂往回轉相同角度,使得仙人手臂指示的方向永遠固定。
綜觀指南車之設計,其構思極為精巧,令人嘆為觀止,我國古代有此偉大的發明,實令吾人引以為榮。
(劉天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