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3 07:21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明遺臣黃宗羲撰。
宗羲,字太沖,號梨洲。
尊素之子。
浙東餘姚人。
為明清間大儒。
與顧炎武、王夫之、顏元合稱為明清之際四大儒。
其學主先窮經,而求事實於史。
學問淹貫,尤精於史。
從學者極眾。
著述極富,其尤著者,為明儒學案、宋元學案二書。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其內容係撰述崇仁、白沙、河東、三原、姚江、浙中王門、江右王門、南中王門、楚中王門、北方王門、粵閔王門、止修、泰州、甘泉、諸儒上、中、下、東林、蕺山,計十九學案。
凡舉約二百家。
皆有明一代學人思想家。
書中於每家先述其生平事蹟,輯其文集語錄,並探討其成學之經過,學術上之主張。
於其師友門人,源流派別,無不一一敘述詳明。
其立論頗能以客觀立場,為公平之論述。
梁啟超謂明儒學案與宋元學案,為宋、元、明三朝理學之總記錄。
實創作的學術史也。
按梁氏此論誠非虛語。
中國之有學術史,實由黃氏啟之也。
按,明儒之學,大體備於此書。
明儒學術承宋儒而來。
宋之理學流衍成為兩派,一為心學,以陸九淵為代表;
一為理學,以朱熹為代表。
明儒之學,雖頗盛眾,但無形中有一中心。
蓋初期由陳白沙(獻章)先生啟其端;
晚期以劉蕺山(宗周)先生殿其後;
中間則以王陽明(守仁)先生為其中堅。
觀全書十九學案中,屬於王門者即居其七,可證其學在有明一代之地位及影響。
即在今民國時代,為勵力行實踐之精神,以復興民族,仍以陽明學說為十年教訓之資。
陽明之學,遠宗孟子,近主陸象山(九淵)。
受陳白沙影響亦不少。
白沙學案有謂「故有明儒者不失其矩矱者,亦多有之。而始作聖之功至先生(白沙)而始明,至文成(陽明諡)而始大。」
陽明自謂將為聖人之學。
有謂「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主推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
繼象山之後,闡揚此心即理,無假外求。
與朱子之即物窮理之說異趣。
上據孟子良知良能之說,力主致良知以成其仁,並倡知行合一之論,以斥強不知以為知,與不肯力行者流。
有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其立論雖與象山心學為一路,其用心實在勉勵人人成聖、成賢、成君子,最後達於禮運大同之境。
故極力強調人皆可以為堯舜之義。
梨洲自序謂「羲為明儒學案,上下諸先生淺深各得,醇疵互見,要皆功力之所至,竭其心之萬殊者而後成家。於是為之分源別派,使其宗旨歷然。…非敢有所增損其間。」
(徐文珊)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