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之會】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鵝湖之會」係因朱熹與陸九淵於宋淳熙二年(1175)相會於江西鵝湖寺而得名;
為我國八百多年前理學與心學兩大學派一次學術論辯,喧騰一時,至今仍常被論及。
鵝湖之會的主持人是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世稱東萊先生,原與朱熹為友,後認陸子靜於登進士第時。
越三年,東萊因慮朱、陸議論猶有異同,欲舉於會而定其所適從,故約二陸(象山及其兄復齋)與朱熹會於信州之鵝湖寺。
鵝湖寺位於江西信州府鉛山縣,居山腰平原地,原名荷湖;
東晉時(317~420)有龔氏蓄鵝於此而改名鵝湖,此後甚多禪師建寺修習其間。
宋景德四年(1007),有李公奏請賜名仁壽寺,後又更名為鵝湖寺。
該寺原屬佛教聖地,亦是歷史名勝,選作朱、陸會晤之地,實係最適當地點。
鵝湖之會訂於宋淳熙二年夏天舉行。
先是東萊先赴朱府寒泉精舍合輯〔近思錄〕事畢,兩人遂聯袂赴鵝湖,與二陸會合,曾數度致辯,總以意見參商,不歡而散。
其經過及與會者,〔宋元學案〕及〔象山年譜〕均有記載。
另據推測尚包括朱子幾位大弟子余正叔、余方叔和陳克齋。
據〔象山年譜〕記載,鵝湖之會的議題,主要是論及教人之道。
首日,象山舉詩「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沈」之時,朱熹已聞而失色。
繼云「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自今」,朱熹更為不悅。
翌日,朱子與子壽商量數十折,子壽自稱「莫不悉破其說」。
要之,朱、陸之異在於朱熹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而二陸則主先發明人之本心;
朱以陸教人太簡易,陸以朱教人為支離。
兩家門戶之爭,遂因之以起,而後傳人造作語言,更使此聚會令人矚目。
鵝湖之會,終場雖不歡而散,但其影響所及卻頗為深遠:(1)其後關於周濂溪「無極而太極」之說朱、陸又再度致辯,往復函件很多封,雖無交集,而交誼益篤;
(2)會後六年,象山過訪元晦於南康,湖中泛舟,極為融洽,朱熹更邀象山蒞白鹿洞書院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語甚肯切,聽眾感動至有流淚者,朱熹並請象山筆之於書,跋而藏之;
(3)後世論述朱、陸之學者,認為兩氏皆係直傳儒家孔,孟之道,其教人目標一致,僅讀書為學先後入手處有所差異;
(4)古代學人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言行風範,從朱、陸和詩辯難、應對進退之間,可以窺知一二;
(5)鵝湖之會後,信州守楊汝礪曾建四先生祠堂於鵝湖寺,淳祐十年(1250),江西提刑蔡抗請賜名文學書院,後稱鵝湖書院,民國改作學校,可容千餘人。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