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Emo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情緒」一詞定義頗多,依情緒理論而不同。
不過情緒的探討與動機的研究密不可分。
有關動機的理論很多,各家以不同的觀點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動機。
如馬士洛(A.Maslow)的需求層次論,佛洛依德(S.Freud)的心理分析論或是班杜拉(A.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都曾對動機加以解釋。
情緒也像動機一樣是會引起個體的行為反應,同時,情緒也可能伴隨個人的動機而生。
討論動機時,注意的焦點在行為目標上,而非心理感受。
但是在討論情緒時,則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觀的、情意的因素上。
早期心理學家曾以各種方式了解人的情緒狀態,也曾針對情緒的生理反應加以研究,如情緒激動時會產生口乾舌燥、心跳加速等的生理現象。
還有利用多筆記錄器來測量因某些原因而產生的生理變化,包括血壓、呼吸及膚電反應等。
至於情緒的理論,有詹蘭二氏情緒論(James-LangeTheoryofEmotion)。
丹麥哲學家蘭吉(C.G.Lange)先提出此說,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James)繼之,遂合成一論。
他們都認為情緒是由身體內的生理變化所造成,身體變化是因,情緒是由身體變化而生的知覺。
這種說法引起許多爭論。
後來,又有坎巴(坎農(W.B.Cannon)和巴德(D.Bard))二氏情緒論(Cannon-BardTheoryofEmotion)。
他們反駁詹蘭二氏的情緒論,認為情緒的產生不是在生理變化之後才有的;
情緒和生理變化其實是同時產生的。
也就是說,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對事件有所覺知而產生的。
而夏辛二氏情緒論(Schachter-SingerTheoryofEmotion)則強調個體對自身的生理變化與事件兩方面的認知,都是造成情緒反應的原因。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