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動力心理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7:11: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動力心理學

 

DynamicPsycholog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動力心理學是心理學中的一派主張,一改過去視心理為靜止狀態的觀點,強調心理生活中的基本能量,是人格和行為的動力,認為心理有變化、流動,以至多變的情形。

 

從佛洛依德(S.Freud,1856~1939)的心理分析學說開始,認為下意識是一種能夠活動的狀況,可經醫療而重新浮現;

 

到深層心理學觀察表面現象後,隱在深層的心理狀況之影響力,都在重視「動」的可能性。

 

持這派觀點者為數頗多,幾乎不勝枚舉。

 

較著名者如麥獨孤(W.McDougall,1871~1938)於一九○八年出版之〔社會心理學導論〕(AnIntroductiontoSocialPsychology),曾列舉數十種動機以描述行為的成因。

 

場地心理學家勒溫(K.Lewin,1890~1947)於一九三五年出版之〔人格動力論〕(ADynamicTheoryofPersonality)提出環境空間(environmentalspace)與心理空間(psychologicalspace)之說,並認為心理空間又可分為若干區,其中充滿能量,在受到刺激時,一相關區的能量立即發生作用,鄰近各區的能量也向此區集中,以反應刺激,直待刺激情境解除後,集中的能量又返回本區,而恢復原來的能量平衡狀態。

 

魯賓斯坦(S.L.Rubinstein,1889~1960)於一九四三年為當時蘇聯心理學建立了四項原則(基於1935年之〔心理學基礎〕(FoundationsofPsychology),其一是心理為物質的機能,反映物質之實在;

 

其二是人類心理為歷史進化的機能,且具有變化力;

 

其三是意識和活動的統一;

 

其四是理論與實際的統一。

 

也認為心理有其動力。

 

阿爾波特(G.W.Allport,1897~1967)於一九五五年出版〔長成〕(Becoming:BasicConsiderationsforaPsychologyofPersonality,或譯為〔蛻變〕),認為人格中的「自我」是由原來的「璞我」(Preprium)經過社會化,逐漸變化而長成。

 

至一九六○年出版〔人格與社會際遇〕(PersonalityandSocialEncounter),認為人格的形成與改變,和在社會中的遭遇有關,換句話說,即是人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動力心理學的觀點,著眼於心理變動的可能性。

 

到馬士洛(A.H.Maslow,1908~1970)的〔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andPersonality)於一九七○年再版(1954初版),將動機區分出層次,可能層遞上升以至自我實現,益加確定了心理動力說的觀點。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1 13:21 , Processed in 0.10742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