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里克】 Ulich,Rober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烏里克(1890~1977)生於德國巴伐利亞(Bavaria)。
一九○○年至一九○九年就讀德國古文中學,學習拉丁文及希臘文;
其後讀過慕尼黑(Munich)及柏林大學;
一九一五年獲萊比錫(Leipzig)大學哲學博士。
烏里克曾經擔任過教師,教育行政人員及教授;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Hitler)執政,烏里克不願遭受迫害而離開德國前往美國定居;
一九三四年進入哈佛大學,教授教育史、教育哲學及比較教育等學科;
一九六○年退休後,繼續從事教育研究工作。
一九七○年返回德國,七年後與世長辭。
烏里克是一位教育史的研究者,以歷史的角度觀察教育,認為西方社會文化資產甚為豐富。
他以個人的了解為例,如果我們希望了解某一個人,而且還要判斷他的未來,我們不只需要了解他的現況如何,同時也要了解他是如何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同理,為了研究的內容能夠與現代生活有所關聯,就需在現行社會狀態面向上,加上垂直的歷史面向才行,故而教育的研究不能缺少其歷史方面的研究。
烏里克以為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
教育是無休止地致力於追求善,更多的善與更多的成就。
教育如果不作如是的看法,教育便永遠只是一種可以被用來為惡或為善的工具而已。
在討論到學校教育時,烏里克以為學校的存在,有其所依附的環境,有其依賴的特性,然而亦有其獨立性。
就文化的功能來看,學校有傳遞文化、中介文化及再生文化的功能。
因此,學校教育的內容不能只限於現有的、立即的、近利的課程;
學校教育的內容,尚應具有超越性,即理想的、想像的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文化。
人們倘若能夠從歷史的舞臺來看教育的演變,就會發現教育是一種價值性的活動。
在教育史的舞臺上,有過去的衝突,亦有過去的成就;
有過去的失敗,亦有過去的成功。
歷史為人們留下了過去人類的思想及行為的紀錄,後人會參酌,採用或修正。
如此,才使得人類的知識有了累積,有了再創。
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中,人們可以捕捉到種種的變化,這可以說是人的理性作用所致。
這裡所謂的理性能力,包括了過去陶冶的領悟能力和充沛的想像能力。
理性能力使人從可見的世界洞察到不可見的世界。
烏里克覺得教育的真正效益,應該是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真正的學習是使人從學習當中,獲得學習的技巧,充實了人的心靈,開拓了人的視野,敢於提出問題,使晦暗不清的地帶,成為能夠理解的對象。
由於烏里克有豐富的比較教育知識,使他深深地認識到世界將走向一體,個人將不僅僅是一國的公民,尚需了解其他地區人民的文化及生活狀態。
烏里克也是一位崇尚理性、強調人的精神價值的教育家。
從他強調教育應視為人們追求善、追求更好及更多的成就來看,他的理想主義色彩至為濃厚。
烏里克重要的教育著作有:[教育影響的順序](SequenceofEducationalInfluences,1935)、[民主教育的基本](FundamentalsofDemocraticEducation,1940)、[教育思想史](HistoryofEducationalThought,1945)、[文明生活的條件](ConditionsofCivilizedLiving,1946)、[三千年教育智慧](ThreeThousandYearsofEducationalWisdom,1947)、[美國教育的危機及希望](CrisisandHopeinAmericanEducation,1951)、[人類生涯](TheHumanCareer,1955)、[教育哲學](PhilosophyofEducation,1961)、[各國教育:歷史比較觀點](TheEducationofNations:AComparisoninHistoricalPerspective,1961)、[西方文化中的教育](EducationinWesternCulture,1965)、[各國教育](TheEducationofNations,1967)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