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時伏氣外感篇 [暑病]夏為熱病,然夏至以前04】
[暑病]夏為熱病,然夏至以前,時令未為大熱,《經》以先夏至病溫,後夏至病暑。
溫邪前已申明,暑熱一證,幼醫易眩。
夏暑發自陽明,古人以白虎湯為主方,後賢劉河間創議迥出諸家,謂溫熱時邪,當分三焦投藥,以苦辛寒為主,若拘六經分證,仍是傷寒治法,致誤多矣。
蓋傷寒外受之寒,必先從汗解,辛溫散邪是矣。
口鼻吸入之寒,即為中寒陰病,治當溫裡,分三陰見證施治。
若夫暑病,專方甚少,皆因前人略於暑詳於寒耳。
考古如《金匱》暑、暍、痙之因,而潔古以動靜分中暑中熱,各具至理,茲不蓋述。
論幼科病暑熱夾雜別病有諸,而時下不外發散消導,加入香薷一味,或六一散一服。
考本草香薷辛溫發汗,能泄宿水。
夏熱氣閉無汗,渴飲停水,香薷必佐杏仁。
以杏仁苦降泄氣,大順散取義若此。
長夏濕令,暑必兼濕。
暑傷氣分,濕亦傷氣,汗則耗氣傷陽,胃汁大受劫爍,變病由此甚多。
發泄司令,裡真自虛。
張鳳達云: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可稱要言不煩矣。
然幼科因暑熱蔓延,變生他病,茲摘其概。
暑邪必挾濕,狀如外感風寒。
忌用柴、葛、羌、防。
如肌表熱無汗,辛涼輕劑無誤。
香薷辛溫氣升,熱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川連、黃芩則不吐。
宣通上焦,如杏仁、連翹、薄荷、竹葉。
暑熱深入,伏熱煩渴,白虎湯、六一散。
暑病頭脹如蒙,皆濕盛生熱,白虎、竹葉。
酒濕食滯加辛溫通裡。
暑熱邪傷,初在氣分,日多不解,漸入血分,反渴不多飲,唇舌絳赤,芩、連、膏、知不應,必用血藥,諒佐清氣熱一味足矣。
輕則用青蒿、丹皮(忌多汗)、犀角、竹葉心、玄參、鮮生地、細生地、木通(亦能發汗)、淡竹葉,若熱久痞結,瀉心湯選用。
又夏月熱久入血,最多蓄血一證,譫語,昏狂。
看法以小便清長者,大便必黑為是,桃仁承氣湯為要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