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論 正文3】
故一身而兼有寒熱之兩虛者,亦非甚悖於理也。
但用藥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須有權衡,豈可謂火虛者必水實,陰盛者必陽衰耶!後來薛立齋輩,謂陽盛者不必抑陽,但益陰以配之,陰盛者不必消陰,但助陽以配之。
此即一偏之論也,未始非濫觴。
於先生之說矣。)
或又謂:腎與膀胱屬水,虛則不能制火,虛既不能制火,故小便多者,愈失其遠矣。
彼謂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故陽實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陰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豈知消渴小便多者,非此謂也。
何哉?
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泄,浸潤於外,榮養百骸,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復多飲於中,終不能浸潤於外,故渴不止。
小便多出者,為其多飲,不能滲泄於腸胃之外,故數溲也。
(此段議論,精確絕倫,學人當能參透,即萬病俱貫通矣。
而徐靈胎、陳修園,每詆葉天士通絡之議,何也?
一部《原病式》,只說得經絡氣化四字。)
故余著有《原病式》曰: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汗之孔竅也。
一名氣門者,謂泄氣之門戶也。
一名腠理者,謂氣液之隧道紋理也。
一名鬼門者,謂幽冥之門也。
一名玄府者,謂玄微之府也。
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於萬物,悉皆有之。
乃出入升降,道路門戶也。
故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臟,是知出入升降,無器不有。
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
有所閉塞,則不能用也。
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齒腐,毛髮墮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泄者,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塞,而致津液、血脈、營衛、清氣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各隨鬱結微甚,而為病之大小焉。
病在表,則怫鬱腠理,閉密陽氣,不能散越,故燥而無汁,而氣液不能出矣。
叔世不知其然,故見消渴數溲,妄言為下部寒爾,豈知腸胃燥熱怫鬱,使之然也,予所以舉此。
世謂消渴之證,乃腸胃之外燥熱,痞閉其滲泄之道路,水雖入腸胃之內,不能滲泄於外,故小便數而復渴。
此數句,足以盡其理也,試取《內經》凡言渴者,盡明之矣。
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熱而渴者,有言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有言腸痹而渴者,有言小腸癉熱而渴者,有因病瘧而渴者,有因肥甘石藥而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大熱而渴者,有因傷寒胃乾而渴者,有因病熱而渴者,有因病風而渴者。
雖五臟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歸燥一也。
(以上發明病根,是本段之前半截。
下乃備引經義,以證其實而足其理。)
所謂心肺氣厥而渴,厥論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
注曰:心熱入肺,久而傳化,內為膈熱,消渴多飲也。
所謂肝痹而渴者,痹論曰: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
所謂脾熱而渴者,痿論曰: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所謂腎熱而渴者,刺熱論曰:腎熱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數飲,身熱,熱論曰: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叔世惟言腎虛不能制心火,為上實熱而下虛冷,以熱藥溫補腎水,欲令勝退心火者,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
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明矣。
故氣厥論曰:腎氣衰,陽氣獨勝。
宣明五氣論曰:腎惡燥,由燥,腎枯水涸。
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火,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今腎水既不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熱藥養腎水,欲令勝心火?
豈不繆哉!又如,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陰陽別論曰:一陽結,謂之消。
注曰:二陽結,胃及大腸俱熱結也。
腸胃菀熱,善消水穀。
又,氣厥論曰: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4%B8%89%E6%B6%88%E8%AB%96/ind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