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鸞堂】 以扶鸞為主要儀式來傳達神意的宗教組織。
成立的目的是以儒家義理教化百姓,因此許多鸞堂以「儒宗神教」或「聖教」自稱。
臺灣的鸞堂是清末時期由大陸傳來,現知最早創建者為宜蘭醒世堂,至晚在1890年(光緒16年)便已創立。
清末、日治時期的60年(1885年-1945年)擴張達150餘所。
尤其在1899年至1901年(明治32年至34年),因為抽鴉片者頗多,鸞堂發展出一套宗教醫療的戒煙法,效果卓著,勢力更迅速擴張。
然因戒煙運動影響臺灣總督府財政收入,日本當局展開偵查、取締,鸞堂發展遭受頓挫。
其後又有兩次中挫:1915年(大正4年),臺南鸞堂西來庵鸞生余清芳透過扶鸞宣稱日本據臺期限已滿,率眾起事失敗,史稱「西來庵事件」,鸞堂受牽連;
1937年「皇民化運動」,臺灣總督府展開「寺廟整理運動」,鸞堂陷入風聲鶴唳中被迫沉潛。
鸞堂崇奉的主神為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稱為「三恩主」;
少數鸞堂加上王天君及岳武穆王(岳飛),形成「五恩主」。
鸞堂吸收清代以來流行於中國的末劫觀,宣稱玉帝降災懲罰人類道德淪喪,三恩主不忍人間遭劫,遂藉飛鸞代天宣化的方式成立鸞堂教化世人行善,故宣講與行善為鸞堂之重要活動。
其擴展類似分香,由最早的母堂分出許多子堂,主要的系統有(一)由宜蘭喚醒堂分香之新竹勸化堂、淡水行忠堂、苗栗感化堂、三芝智成堂、臺北覺修宮、臺北指南宮、臺北行天堂(今行天宮)等。
(二)新竹復善堂分香之新竹代勸堂、苗栗修省堂、苗栗重華堂等。
(三)澎湖一新社分香之澎湖地區鸞堂。
另有臺灣北部重要鸞手楊明機將所屬關係鸞堂組織成「儒宗神教」。
鸞堂創立人多為雅好儒家文化之士紳文人,如宜蘭進士楊士芳參與喚醒堂鸞務、舉人李望洋籌建宜蘭新民堂等最為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地鸞堂計畫進行整合;
1999年以臺灣南部鸞堂為中心,組織成「中國儒教會」。
(參見「儒宗神教」、「扶鸞」)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3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