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解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05:52: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7 06:03 編輯

醫學百科●解結

 

拼音

 

jiějié

[1]“解結”,即解除疾病證候之結,通調經絡陰陽。

 

“解結”是針灸臨床的一種指導思想與診治方法。

 

臨床上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經絡穴位診法,明確腧穴處的皮下組織有無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膚溫度的變異等“結”的反應現象,及有關穴位鄰近或遠端有無明顯的結節、條索狀物等陽性反應征,以此進行經絡辨病辨證,運用“解結”法整體論治。

 

“解結”的科學內涵“解結”的歷史淵源及含義“解結”根源于《靈樞》。

 

《靈樞·刺節真邪》論道:“用針者,必先查其經絡之虛實。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解結”之法有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功效。

 

論致病邪氣,不外乎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

 

外因方面以六淫為主,內因以七情為主,不內外因主要指房室傷、金刃傷、燙火傷、蟲獸傷以及中毒等。

 

致病因素侵襲機體,導致邪正盛衰,陰陽失調,經絡失衡,氣血失常,或津液代謝失常,會出現機體各種“結”的病證與特征,表現為或瘀滯,或阻逆,或寒凝,或留濁,或各種痹證等,尤其位于經絡循行脈線上表現更為明顯,即相應的經絡出現經絡信息反應,如在體表局部經絡解剖定位的腧穴淫癢、酸楚、麻木、過敏壓痛、隱疹、皮丘、皮下結節、異常色澤等變異現象,有的雖然“結”癥輕微或看不到,實質上是存在“潛在經絡病機”的結果,故可以認為無病不成“結”。

 

因此,“解結”是針灸臨床的一種指導思想與診治方法,“能知解結”者,則可以把握與提高臨床療效的方向,即“契紹于門戶”。

 

臨床上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經絡穴位診法,明確腧穴處的皮下組織有無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膚溫度的變異等“結”的反應現象,及有關穴位鄰近或遠端有無明顯的結節、條索狀物等陽性反應征,以此進行經絡辨病辨證,運用“解結”法整體論治。

 

“解結”法在《內經》中雖然沒有確切指出,但從文獻考證上看,《內經》中有關的論述頗多。

 

如《靈樞·經水》曰:“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

 

《素問·三部九候論》亦道:“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

 

《素問·繆刺論》言:“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

 

《素問·骨空論》亦載:“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

 

《內經》中論述的審、切、循、捫、按、刺、灸等均可認為是“解結”思想的運用大法。

 

故所謂“解結”,即解除疾病證候之結,通調經絡陰陽,其思想正合《靈樞·經脈》所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解結”的指導思想是經絡辨證“解結”的臨床應用是以《內經》中的經絡、臟腑學說為基礎,以經絡辨證為指導,運用四診、八綱理論,將臨床上各種不同證候進行分析歸納,明確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整體辨病辨證論治。

 

《靈樞·衛氣》強調:“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

 

五臟六腑發生病變會透過與其相關的經絡及穴位得以反應,此即“有諸內,必形諸于外”的經絡之功。

 

《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

 

《內經》的這些理論明確的強調了“解結”的經絡本原性。

 

張三錫云:“臟腑陰陽,各從其經,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以定經,循其流以尋源。”

 

“解結”的重要特征是謹守病機“解結”在針灸臨床應用上,關鍵是掌握病機,明確部位,而后施用手法。

 

病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破壞了人體陰陽平衡以后,所出現的癥狀體征的改變,是對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機理的關鍵性概括。

 

所以“解結”有重在病機論治病證之說。

 

包括辨明患者體質強弱、發病誘因、病程久暫、病證轉化等經絡信息。

 

即所謂“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則“經絡所通,主治所在。”

 

這是“解結”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

 

“解結”的臨床發揮“解結”思想應用于未病先防“解結”可以廣泛應用于保健養生中,尤其在治未病方面,簡單易行,且效果顯著。

 

未病之前,運用各種適合的“解”法,加強人們的養身攝生,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抗御能力,防止疾病的發生。

 

已病之后,循經辨穴進行早期診斷,施行“解結”諸法,早期治療,防止疾病的蔓延傳變,所謂“上工救其萌芽”。

 

《素問·刺熱篇》曰:“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靈樞·逆順》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刺其未勱者也。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篇》指出:“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故“解結”可達到“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這前。”

 

正如《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合論病證是運用“解結”的法度經絡指導,合論病證,三因制宜擇用“解”法,是“解結”的運用法度。

 

筆者臨床上常用提捏“解”法,同時肯定其他“解”法正確應用的療效。

 

臨床具體應用上,按皮、筋、脈、肉、骨的深淺為標準進行穴位分層,“解”法施行在腧穴皮層位,以提捏腧穴皮層位為度,經“解結”法度取穴,每穴提捏3次,每次提捏5秒鐘,每穴總共提捏30秒,其間觀察與詢問病人的得氣感應及循經感傳、氣至病所的情況,1日1次,5次為1療程。

 

筆者經數十年的臨床實踐,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參考資料^張良登."《靈樞》“解結”新解及臨床發揮".中國中醫藥報相關文獻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ejie_10359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03:28 , Processed in 0.18749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