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抗瘧藥】 瘧疾係由瘧原蟲所感染,為一極為流行之傅染病,世界各地均有,尤多流行於熱帶及亞熱帶區域,其傳染之媒介為瘧蚊。
常見者有惡性瘧、三日瘧,及間日瘧等。
較早便用之抗瘧藥,有我國神農本草經記載之常山蜀漆,並曾分離出常山鹼,證實確有抗瘧作用。
隨後發現金雞納樹皮有抗瘧作用,自其分離出奎寧及辛可寧,具有抗瘧、解熱,及苦味健胃作用。
但對瘧疾僅能治癒其症狀,而有復發之病例。
結構上第九位之二元醇酯化成奎寧碳酸乙酯則可去苦味。
使用此類藥物常見之副作用統稱為辛可拿反應(Cinchonism),如耳鳴、頭痛、頭暈、心跳、震顫、噁心、視力及聽力障害等;
此外亦有特異體質之患者。
目前使用之抗瘧藥多為合成者,分述如下:一、四-氨基類:如氯、阿莫待(開馬)及羥氯等。
其中氯對惡性瘧有效,而對其他瘧疾僅能抑制發作或消滅其症狀,又因會蓄積於肝、脾、腎等,而可用於治肝阿米巴炎及肝囊腫,而對腸阿米巴無效,又可用於紅斑性狼瘡及其他皮膚病。
二、十-氮雜衍生物類:如奎納克林(瘧特平阿的平),適用於抑制及控制瘧疾之症狀,並無根治之效,副作用有腹瀉、腹疼、嘔吐及精神變態,且常使皮膚呈黃色。
三、八-氮基類:如派馬、怕馬、戊及異戊等,但僅派馬尚在使用於間日瘧,常與奎寧及氯共用,以根治其復發。
四、抗葉酸抗瘧藥:如氯胍、匹利沙明及一些磺胺藥,主用於惡性瘧疾,又能阻止生殖原蟲傳染於瘧蚊,毒性低,但作用呈現慢,且易生抗藥性。
(郭盛助、林宗平)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