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性命】 中國哲學的最大特徵為天人合一,然而天與人之所以能合而為一,在於「性命」之貫通上下。
性命之義,從文字構造上可看得出來:性字生心,意謂生而存之於心者;
命字口令,意謂上天所賦予人物者。
故性乃就下所受立義,而命乃就上所與立義,中庸云:「天命之謂性」,正是扼要的說明。
後來王船山在四書訓義中說得更清楚,他說:「自天之與人者言之曰命,自人之受於天者言之則曰性。
命者命之為性,性者以所命為性,本一致之物也。」
所以命與性就本質而言,為一,只是由天道下貫於人物,因思想層次之不同而有立言之異。
性命之義,因其為中國哲學的精要義,故極為繁複,今且扼要分作兩方面來敘述:一就天道之經由性命下貫於人物而言;
一就人之循性命而上,合德於天道而言。
先言前者:天道生性命,見於易乾卦會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乾為宇宙萬物本質之作用,以其能生故,名「乾元」。
乾元之作用,見於天道之變化,故言「乃統天」。
天道變化乾道之變化,此時,萬物之性命已有所決定,故言「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此易傳之宇宙萬物生成論,也就是儒家的形上思想理論,謂萬物在成形體之前,先有性命之成,性命因成於乾道之自然,且在成之之初已有後來品類之差別,故言「各正性命」。
性命生於乾元,然後坤元順承乾元而起變化,乃生萬物之形體。
所以乾道變化生性命為第一層義,坤道變化生形體為第二層義,性命乃天道之分散於萬物。
次言人之循性命而上,合德於天道,這也就是儒家所謂的存養之道。
易繫辭傳:「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說卦傳:「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明白指出這條道德提升的路。
人為萬物之一而為萬物之靈,一方面有能力觀察萬物,得萬物之情理;
一方面有能力反省體悟自心,得受之於天之性。
當人從自心中把握到天性之時,便自然覺得對萬物有所感通,此孟子所謂之「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孔子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推己及人」等理論,都是從此立義。
把握到心中的天性,存養日久而不失,人為的欲念日消,天道的勢力日增,遂而也就體會到天命的自然流行,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正是這一進境。
知天命意謂人於此時已立於天命萬物的立場而下視萬物,於是自覺萬物和和熙熙,無不自得,而主觀之自己便可由此更進而與天道合德。
此時性命已與天道合,唯有一道之流行。
(高懷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