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9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人性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3 21:24: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4 06:42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人性論

 

人性論是研究人的稟性的學問,乃哲學上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而中國哲學家尤為重視。

 

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人性論,約可歸納為下列七種:一、性相近論:這是孔子所說的。

 

論語中有兩處提到性字,一處是:「子貢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公冶長)另一處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這兩句話,程子與朱子均有註。

 

程子曰:「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則性即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朱子曰:「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者也。氣質之性,故有美惡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

 

二、性善論:朱熹中庸引言曰:「乃孔門傳授心法。

 

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

 

又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朱註:「命猶令也;性即理也。」

 

孟子最能體會孔子「性相近也」,及子思「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之義,故直截的提出他的性善論。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滕文公)且孟子以心善言性善。

 

他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公孫丑上)孟子以人之有四端,以證人心之善。

 

而人心之善,即係人性之善。

 

性善論多為中國哲學家所接受。

 

孔子、子思、孟子以後,如許慎、李翱、王陽明、王夫之、戴震、焦循等,皆為性善論者。

 

三、性惡論:此說以荀卿為代表。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性惡篇)按偽為人為之義。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者,偽也。』(性惡篇)韓非師事荀子,亦主性惡論。

 

他說:「人之性情,賢者寡而不肖者眾。」

 

(難勢篇)又曰:「人主之患,在於信人。…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奸臣得乘於子以成其私;…大信其妻,則奸臣得乘於妻以成其私。…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餘無可信者矣。」

 

(備內篇)四、性無善惡論:此說以告子為代表。

 

告子主「生之謂性」。

 

因曰:「性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告子上)孟子曾力闢其非。

 

後之學者如董仲舒主「質樸之謂性」(賢良策對三)且曰:「性之名不得離質,離質如毛,則非性己。」

 

因此他不主張性善之說,他說:「善如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

 

(深察名號篇)王安石原性篇亦稱:「性生乎情,有情然後善惡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惡言也。」

 

董、王二氏之言,亦皆主性無分善惡者。

 

五、性有善有惡論:王充於性主有善有惡,甚贊世碩與公孫尼子之說。

 

他在論衡本性篇說:「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如此則性情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故世子作養書一篇。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自孟子以下至劉子政,鴻儒博生,聞見多矣,然而論性情竟無定是,惟世碩、公孫尼子之徒,頗得其正。」

 

王充又在論衡率性篇中說:「論人之性,定有善有惡。

 

其善者,固自善矣;

 

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其說尤為顯明。

 

宋儒如程、朱分理義之性與氣質之性,亦近此說。

 

六、性善惡混論:楊雄性善惡混論,實即性有善有惡論的引伸。

 

他在法言修身篇中說:「人之性善惡混,修其善者,則為善人;修其惡者,則為惡人。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歟!」

 

楊氏認性之適善適惡,以氣為主,以修為重。

 

他之所謂修即指學,故曰:「學者所以修性也。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

 

(學行篇)七、性三品說:王充論性有善有惡,亦提到性之差等。

 

他說:「人善因善,惡亦因惡,初稟天然之姿,受純一之質,故生而兆見,善惡可察。無分於善惡,可推移者,謂中人也;不善不惡,須教成者也。故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夫中人之性,在所習焉。」

 

(本性篇)荀悅論性,本劉向之說,合性情而言,首倡性三品之論。

 

他說:「或問天命人事,曰: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則人事存焉爾。命相近也,事相遠也。…故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申鑒,雜言下)由性三品,再分為九品。

 

他說:「唯上智下愚不移,其次善惡交爭。於是教扶其善,法抑其惡,得施之九品。從教者半,畏刑者四分之三,其不移大數,九分之一也。」

 

(雜言下)韓愈於原性篇詳而論之曰:「性也者,與生俱生者也;情也者,接於物而生者也。性之品有三,而所以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所以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

焉者,惡焉而已矣。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上焉者之於五也,主於一而行於四;中焉者之於五也,一不少有焉?而少反焉,其於四也混;下焉者之於五也,反於一而悖於四。性之於情視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上焉者之於七也,動而處其中;中焉者之於七也,有所甚,有所忘,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於七也,忘其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於性視其品。」

 

(韓昌黎文集)以上乃我國哲學上的七種人性論,實皆源於孔子之說而推演之。

 

西方的人性論,多偏於性惡說。

 

古希臘的奧菲派宗教(OrphicReligion)謂人類由兩種神力合成:一為善神「大安理索斯」(Dionysus),另一篇惡神「迪挺」(Titan),人類的始祖乃「迪挺」的形骸和「大安理索斯」的良心團在一起,捏做而成。

 

從此良心深陷罪惡的軀殼裏,不得解放。

 

這是希臘先天性惡論的源頭。

 

而影響最深、最普遍的則為舊約創世紀的亞當、夏娃之說,替人類帶來了罪孽之根。

 

這種原罪(OriginalSin)認為非得天祐,無法解脫。

 

在哲學方面,希臘的大哲如柏拉圖(Plato)、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均倡言人有理性的靈魂與非理性的靈魂。

 

德國哲學家康德(I.Kant),則倡良善意志(GoodWill)之說。

 

近代歐洲哲學家,也有不少人主張性善論的。

 

在心理學方面,精神分析論者佛洛伊德(S.Frend)等則從慾力(Libido)與潛意識(Subconsciousness),進而論到「本我」(TheId)「自我」(TheEgo)與「超我」(TheSuperEgO)。

 

但無論怎樣,西方的人性論,從宗教的影響而言,似難擺脫先天性惡論的根源。

 

(林子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8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15:18 , Processed in 0.09180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