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次文化】 AdolescentSubcultur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不同年齡群(agegroups)的人,由於不同的生活型態、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常形成不同的「年齡次文化」。
青年次文化就是指青年人的價值與行為;
這些價值與行為在整體大文化中顯得較為突出,常為社會學者與教育工作者所特別關注。
柯爾曼(J.S.Coleman)在〔青年社會〕(AdolescentSociety)一書中,認為青年次文化與社會的價值與目標有顯著的不同。
青年次文化的形成,乃由於工業社會急速變遷的結果,家庭功能衰退,而學校功能增強;
但學校教育仍不能滿足青年人的需求,因此,青年人不得不求之於同儕團體,在同儕友誼的關係中形成自己的小天地,青年次文化因而產生。
柯曼爾為了解學生同儕文化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從實證資料的分析中發現:青年學生並未將學業成就列為決定同儕地位的最優先的考慮因素。
在學業傑出者、運動明星,與人緣最佳者三類選項中,男生最欣賞的是運動明星;
而女生則將運動明星改為活動領導者,以活動領導者與人緣最佳者,較受歡迎。
易言之,在高中同儕文化中,男生重運動,女生重人緣與領導能力,學業成就反而不是決定青年學生在團體中地位的先決條件。
在青年學生同儕團體中這種背離知識成就的價值取向,通常稱之為「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發現:青年文化雖然存在,但是不一定有反智主義的傾向,也不一定與成人價值觀念相違背。
特諾(R.H.Turner)對洛杉磯高中生所作大規模的問卷調查,並未發現青年學生反對學業成就的現象。
他的研究變項包括了學業成就、課外活動與非正式的友伴關係。
他以聰明者、活躍者與友善者來代表三種型態的次級文化,結果發現這三個因素之間均有正面的相關。
此一結論否定青年文化背離學業成就的說法:青年學生一方面力求符合學校的成就價值,同時享有同儕之間的自尊與地位。
青年次文化的確存在,至於青年次文化是否與成人或學校的價值與規範對立,則無定論。
事實上,在某種領域或某種情境下,青年與成人(父母或教師)的價值是對立的,在另一種領域與情境下,兩者可能共享某種價值。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