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相夾谷】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魯定公十年,齊國和魯國在夾谷談和,孔子為魯君輔佐禮儀的「相」,想藉此化解兩國積怨。
這項任務本來應該由魯國的三家卿大夫充當,當時齊景公要爭霸放諸侯,鄭、衛已服,晉國已衰,想要魯國捨晉事齊,但魯國的三家畏懼齊國強大,恐遭挫辱,不敢前往,才由大司寇孔子擔任。
齊國的君臣認為孔子熟悉禮儀而沒有勇力,因而武裝了萊人,以求威脅魯君。
據〔左傳.定公十年〕記載孔子在會上說:「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偪好。
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
即是根據華夷之辨的民族大義,斥責對方武裝萊人的舉動為不祥不義,非常失禮,不是兩君相會言好的禮節,使得齊君氣沮,遣退萊兵。
到結盟時,齊人在盟書上添加盟辭,要魯國遇到齊國出兵征戰時,出甲車三百輛隨行。
孔子立即命人宣言,齊人若不歸還汶陽等三地的田,而只責魯人供應軍旅,也照樣將受神罰。
後來齊人只得歸還汶陽的田,此三地的田賦足可充當甲車三百乘的開銷。
可見孔子善於隨機應變,對齊國無禮的盟誓立即反擊,爭取到兩國平等對待的局面。
孔子在會上,就事論事,既不激昂,也不怯儒,反而先得到利益。
可見孔子主張仁義禮是可以見諸實行而收到實效的,並非只是空談。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