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6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七方脈足病合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4 09:0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七方脈足病合參

 

方脈足病合參

 

初起發寒熱,殊類傷寒,第腳膝痛或腫是也。

 

雖始或因坐臥濕地,涉水履冰,然久必變而為熱,故均屬濕熱也。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又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蓋脾主四肢,足居於下,而多受濕,濕鬱成熱,濕熱相搏,其痛作矣。

 

故古名為壅疾,當用宣通之劑。

 

如羌活導滯湯、當歸拈痛湯之類,使氣不壅而痛自愈矣。

 

古無香港腳之說,《內經》名厥,兩漢間名緩風,宋齊之後謂香港腳。

 

凡腫者,名濕香港腳,濕者,筋脈弛長而軟,或浮腫,或生 瘡之類是也,治宜利濕疏風。

 

如不腫者,名干香港腳,干即熱也。

 

筋脈卷縮攣痛,枯細而不腫是也,治宜潤血清燥。

 

有從外感者,有從內傷者,其為濕熱則一而已。

 

北方高燥,多飲HT 酪,肉食 酒,濕熱下流所致。

 

南方卑下多濕,血氣虛弱之人,或遇房失,負重遠行,沖冒雨雪,寒濕乘虛所致。

 

大抵風寒暑濕之氣,中於諸陽則病在外,其症多在足外踝及足背,宜散之而愈。

 

中於諸陰,則病在裡,其症多在足內踝及 內,宜溫利之。

 

外症自汗走注為風勝,無汗疼痛攣急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熱頑為暑勝。

 

如四氣兼有,但推其多者為勝,厥者,為風、痛者、為寒、腫者、為濕。

 

寒勝則蟲,皮膚中如蟲行之狀。

 

熱勝則縱,足六經皆能致病,惟手六經不與焉。

 

寒則溫之,熱則寒之。

 

在表則散,在裡則下。

 

若大虛氣之,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

 

不可拘執,其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赤白者,難愈。

 

黑人耐風濕,赤白人不耐風濕。

 

瘦人肉硬,肥人肉軟耳。

 

其用藥當分虛實寒熱表裡。

 

如黃芩、蒼朮乃濕熱必用之藥也。

 

防己、獨活,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也。

 

木瓜取入肝走筋也。

 

赤茯、木通,滲利其濕也。

 

肉桂、烏附散寒濕也。

 

木香、檳榔、香附、烏藥,宣行氣道之劑也。

 

紅花、桃仁,活力行凝之劑也。

 

牛膝、杜仲、萆 、虎骨,壯筋骨之劑也。

 

參、 、白朮、歸、芍、地黃,補養氣血之劑也。

 

合宜而用,則或攻或補皆可奏功,香港腳初起甚微,多不令人識也。

 

食飲嬉戲氣力如故,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為異耳,南北所感,雖有內外之殊,然皆由腎虛也。

 

婦人病此者,亦血海虛而得之。

 

與男子腎虛同也。

 

若入腹衝心,嘔吐不止,危在頃刻,宜八味丸溫以逐之。

 

入腎則腰腳腫小便不通,目額皆有黑氣,衝胸喘而呻吟,左尺脈絕者,死,蓋腎虛陽衰之人多犯此,腎乘心,水克火也。

 

故腎虛香港腳,當以金匱腎氣丸預為服之也。

 

南方自外而入者,止下脛腫痛,北方自內而致者,乃或至於手節也。

 

治法初用解散,次必推蕩大便,以導其邪氣。

 

《經》曰:臥出而風吹之,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

 

《至真要大論》云:太陰之勝,火氣內鬱,流散於外,足脛 腫,飲發於中, 腫於下。

 

凡內傷酒食,脾胃營運之氣有虧,不能上升,乃下流乘其肝腎之佐注於足脛,加之房事不節,邪氣柔虛乃為香港腳,久而不愈,遂成痼疾,堅硬如石,謂之石疽。

 

肉色赤紫,皮肉潰爛,名為緩疽,惟宜溫補香港腳,或見食嘔吐,憎聞食氣,腹痛作瀉,或二便阻塞,或精神昏憒。

 

或妄語錯亂,或壯熱頭痛,有類傷寒,名腳氣,攻心多死。

 

黑瘦者,易治;肥白肉濃者,難愈。

 

東垣曰:凡香港腳服補藥,及用湯渫洗皆取之大禁也。

 

此為南方外感濕氣腫痛而言,非為北方內之濕氣注下腫痛而言也。

 

若內受濕氣不能外達,宜淋滯消導。

 

泄越其邪,腳氣濕流於下,生瘡腫痛久而不愈,乃香港腳下注成漏也,須用升提之藥,提起其濕,隨以氣血用藥。

 

有香港腳衝心者,宜四物湯,加(炒)黃柏、萆 ,再於涌泉穴,用附子末,津唾調敷上,以艾炙之,泄引其熱下行。

 

一禁嗔,嗔則心煩,煩則香港腳發;二禁大語,大語則傷肺,肺傷亦發;三禁露足當風入水,兩足尤不宜冷;更宜戒嗜欲,節飲食為要。

 

其脈浮弦者風,濡弱者濕,洪數者熱,遲者寒,微者虛,牢堅者實。

 

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

 

有腎臟風毒壅積,腰膝沉重者,宜葳靈仙末,蜜丸如桐子大,初服酒下八十丸,平明微利惡物,如青膿桃膠即是風毒積滯也。

 

如未動,夜再服一百丸,取下後吃粥補之。

 

仍當服溫補藥為妙。

 

然風毒中人,隨臟皆得,心肺二臟,經絡所起,在十手指,肝脾腎三臟,經絡所起,在足十趾。

 

腳跟痛,有因痰,有因血熱。

 

血熱者,四物加黃柏、知母、牛膝之類。

 

痰者,用二陳加南星、黃柏、防己。

 

若腳指拳縮無血,乃腎氣不足,血氣不榮也,惟宜補以榮也。

 

然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諸骨承載之本。

 

凡或熱或腫或痛者,皆足三陰虛熱所致,丹溪謂火起於尢泉陰虛之極也。

 

少年酒色過度者,多犯此症。

 

一膝腫痛不消,防成鶴膝風。

 

以膝腫如鶴,足脛細脈多弦緊是也。

 

乃三陰經虛,寒濕流注為患。

 

如環跳穴,在跨眼及腳根徹痛不已,外皮如故,脈沉數或滑者,防生附骨疽乃毒瓦斯附著於骨而成。

 

(張按:究竟有何毒瓦斯?)乃腎經陽和之氣不足,故腎部隧道骨縫之間氣不宣行,陰血凝滯內鬱濕熱為潰為膿,所以有久服八味丸,令人無骨疽之語,謂骨暖氣行血無壅滯,毒何生焉?)人多誤為濕熱,及至膿成,氣血大虧,已不可救矣。

 

不知鶴膝風與附骨疽,俱腎虛者多患之。

 

因真氣衰弱,邪氣得以深襲,前人用附子者,以溫補腎氣,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

 

故體虛之人為冷氣所襲,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

 

若誤用寒涼,必成廢疾,或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堅硬如石為石疽,或日久始潰,皮肉俱腐為緩疽,下部道遠,非桂附不能下達也。

 

況腎主骨,而臀以下俱屬腎,非桂附不能入其經而宣行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1 龍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12:0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