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津液病證-虚劳-陽虛】
陽虛 心陽虛症狀:心悸,自汗,神倦嗜臥,心胸憋悶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質淡或紫暗,脈細弱或沉遲。
治法:益氣溫陽。
方藥:保元湯。
方中以人參、黃芪益氣扶正,肉桂、甘草、生薑溫通陽氣,共奏益氣溫陽之效。
心胸疼痛者,酌加鬱金、川芎、丹參、三七活血定痛。
形寒肢冷,為陽虛較甚,酌加附子、巴戟天、仙茅、仙靈脾、鹿茸溫補陽氣。
脾陽虛症狀:面色萎黃,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腸鳴腹痛,每因受寒或飲食不慎而加劇,舌質淡,苔白,脈弱。
治法:溫中健脾。
方藥:附子理中湯。
本方具有益氣健脾,溫中祛寒之功效。
方中以黨參、白朮、甘草益氣健脾;附子、乾薑溫中祛寒。
腹中冷痛較甚,為寒凝氣滯,可加高良薑、香附或丁香、吳茱萸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食後腹脹及嘔逆者,為胃寒氣逆,加砂仁、半夏、陳皮溫中和胃降逆。
腹瀉較甚者,為陽虛溫甚,加肉荳蔻、補骨脂、苡仁溫補脾腎,澀腸除濕止瀉。
腎陽虛症狀:腰背痠痛,遺精,陽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蒼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腹瀉,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補腎陽。
方藥:右歸丸。
本方具有溫補腎陽,兼養精血的作用,為治腎陽虛衰的常用方劑。
方中以附子、肉桂溫補腎陽;杜仲、山茱萸、菟絲子、鹿角膠溫補腎氣;熟地、山藥、枸杞、當歸補益精血,滋陰以助陽。
遺精,加金櫻子、桑螵蛸、蓮須,或金鎖固精丸以收澀固精。
脾虛以致下利清谷者,減去熟地、當歸等滋膩滑潤之晶,加黨參、白朮、苡仁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命門火衰以致五更洩瀉者,合四神丸溫脾暖腎,固腸止瀉。
陽虛水泛以致浮腫、尿少者,加茯苓、澤瀉、車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消腫。
腎不納氣而見喘促、短氣,動則更甚者,加補骨脂、五味子、蛤蚧補腎納氣。
陽虛常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陽虛則生寒,症狀比氣虛重,並出現裡寒的症狀。
陽虛之中,以心、脾、腎的陽虛為多見。
由於腎陽為人身之元陽,所以心、脾之陽虛日久,亦必病及於腎,而出現心腎陽虛或脾腎陽虛的病變。
為了便於辨證和治療,將虛勞歸納為氣、血、陰、陽虧虛四類,但臨床常有錯雜互見的情況。
一般來說,病程短者,多傷及氣血,可見氣虛、血虛及氣血兩虛之證;病程長者,多傷及陰陽,可見陰虛、陽虛及陰陽兩虛之證。
而氣血與陰陽的虧虛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津液精血都屬於陰的範疇,但血虛與陰虛的區別在於:血虛主要表現血脈不充,失於濡養的症狀,如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弱等;陰虛則多表現陰虛生內熱的症狀,如五心煩熱,顴紅,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等。
陽虛可以包括氣虛在內,且陽虛往往是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
氣虛表現為短氣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脈弱等症狀;陽虛則這些症狀進一步加重,且出現陽虛裡寒的症狀,如倦怠嗜臥,形寒肢冷,腸鳴洩瀉,舌質淡胖,脈虛弱或沉遲等。
虛勞的治療應從多方面著手,除藥物外,氣功、針灸、推拿、食療等均可配合使用。
引自:http://www.chinesemedicine.com.hk/disc600big5/upload/viewthread.php?tid=1596&extra=page%3D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