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917|回復: 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溫】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4 15:39: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風溫

 

二、風溫

 

雷少逸曰:風溫之病,發於當春厥陰風木行令之時,少陰君火初交之際。

 

陳平伯謂:春月冬季居多,春月風邪用事,冬初氣暖多風,風溫之病,多見於此。

 

其實大為不然,不知冬月有熱、渴、咳嗽等證,便是冬溫,豈可以風溫名之?

 

即按六氣而論,冬令如有風溫,亦在大寒一節,冬初二字,大為不妥。

 

推風溫為病之原,與春溫仿佛,亦由冬令受寒,當時未發。

 

腎虛之體,其氣伏藏於少陰;

 

勞苦之人,伏藏於肌腠。

 

必待來春,感受乎風,觸動伏氣而發也。

 

其證頭痛惡風,身熱自汗,咳嗽口渴,舌苔微白,脈浮而數者,當用辛涼解表法。

 

倘或舌絳苔黃,神昏譫語,以及手足螈 等證之變,皆可仿春溫變證之法治之。

 

又或問曰:因寒觸動伏氣為春溫,初起惡寒無汗;

 

因風觸動為風溫,初起惡風有汗。

 

二病自是兩途,豈可仿前治法?

 

答曰:新感之邪雖殊,伏藏之氣則一,是故種種變證,可同一治。

 

必須辨其孰為勞苦之輩,孰為冬不藏精之人,最為切要。

 

試觀病勢由漸而加,其因於勞苦者可知;

 

一病津液即傷,變證疊出,其因於冬不藏精者又可知。

 

凡有一切溫熱,總宜刻刻顧其津液。

 

在陰虛者,更兼滋補為要耳。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67&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5:40:08 | 只看該作者

風溫

 

又曰:勞苦者,邪在表而裡不虛也;

 

精不藏者,邪入而裡已虛也。

 

故當細辨其病因。

 

又曰:仲景之訓,不過設言一風溫病狀,以例其余耳,若膠執論中之言,是守經而不能通變也。

 

又曰:時醫能不用溫散之劑,如羌、防、麻、桂等藥,從溫字上著想,已屬高明。

 

楊如侯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 ;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此乃標示溫病誤治變為風溫之提綱也。

 

夫仲景提出溫病,即復申言溫病誤治之變證,曰: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是仍太陽病溫誤發其汗,與更感於風者自是不同。

 

然亦名風溫何也?

 

既曰太陽,不即顯少陰證。

 

惟誤汗,則其證本溫,復以辛熱之藥汗之,則陰津外出,表裡增熱,脈必尺寸俱浮,正以風與溫混。

 

腎水不能獨沉,其證自汗身重,腎有病也;

 

多眠睡,鼻息鼾,語言難,腎有病也。

 

始先太陽,因汗使少陰之候,同時荐至,危且殆矣。

 

古律垂戒云:風溫治在少陰,不可發汗,發汗者死。

 

豈知太陽亦不可發汗,發汗則亦同於風溫之少陰乎?

 

緣醫者誤認為傷寒,而用正汗藥也。

 

若不發汗而誤下者,傷膀胱之氣化,小便不利,津液大傷,直視失溲,一臟一腑,同時兩絕矣。

 

至誤被火劫者,則熱傷營氣,而熱瘀發黃,劇則熱甚風生,而驚癇 ,蓋因亂其神明,擾其筋脈也。

 

然則於三者之中,一逆已待斃,再犯則立危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6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5:40:28 | 只看該作者

風溫

 

又問曰:風溫之病,曷不遵仲景之訓為圭臬,今觀是論,並未有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等證,豈非悖仲景之旨以為醫乎?

 

曰:此仲景論風溫誤治之變證也,非常證也。

 

曰:常證何?

 

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此常證也。

 

又問曰:平伯論風溫十二條,總稱暴感時氣,肺胃為病。

 

鞠通雜於諸溫條中,分治三焦。

 

誠問以平伯為然,抑亦以鞠通為然?

 

曰:總宜遵《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論。

 

庶乎宜古宜今。

 

見肺胃之證,即為肺胃之病,見三焦之證,即為三焦之病,弗宜印定可也。

 

又問曰:春溫風溫,皆有伏氣為病,今時醫每逢春令見有寒熱咳嗽,並無口渴之證,便言風溫可乎?

 

曰:可。

 

蓋春令之風,從東方而來,乃解凍之溫風也,謂風溫者,未嘗不可耳。

 

其初起治法,仍不出辛涼解表之范圍也。

 

陳蓮舫曰:冬初即病,便是冬溫,何得因氣暖多風,謂為風溫之病乎?

 

又曰:風為陽邪,初起即有汗,與春溫有表寒者不同,故不用辛溫解表,而即用辛涼也。

 

否則,變證百出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6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5:40:50 | 只看該作者

風溫

 

方中行曰:風溫,謂於溫有風也。

 

陳平伯曰: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凡此皆誤汗劫液後變見之證,非溫病固有此證也。

 

王孟英曰:冬溫、春溫之先犯手太陰者,皆曰風溫,乃吸受之溫風也。

 

此伏邪內發,誤汗致逆者,亦曰風溫,乃內動之虛風也。

 

然風溫在肺,只宜清解,若誤以辛熱之藥汗之,亦有自汗多眠鼻鼾難語之變。

 

楊如侯曰:頭痛,或惡風,或不惡風,身熱煩渴,脈浮數有汗,此春月時行病也。

 

一曰風溫。

 

風溫傳變甚速,劫液傷津,是所大戒,不可不慎也。

 

喻嘉言曰:春月厥陰風木主事,與時令之溫,不得分而為兩,凡病溫者,皆為風溫之病也。

 

即如初春之時,地氣未上升,無濕之可言也;

 

天氣尚微寒,無毒之可言也;

 

時令正和煦,無疫之可言也;

 

而所以主病者,全系於風。

 

試觀仲景於冬月正病,以寒統之,則春月正病,定當以風統之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7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5:41:16 | 只看該作者

風溫

 

葉天士曰:風溫者,春月受風,其氣已溫。

 

《經》謂春氣病在頭,治在上焦。

 

肺位最高,邪必先傷,故手太陰氣分先病。

 

失治則入手厥陰心包絡,血分亦傷。

 

故足經順傳,如足太陽傳陽明,人皆知之;

 

肺病失治,逆傳心包絡,人多不知。

 

醫見身熱咳嗽,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羌、防、柴、葛,輒云解肌;

 

或見痞悶,便用大黃,大便數行,上熱愈結,表裡苦辛化燥,胃汁大傷,致多變矣。

 

凌嘉六曰:春溫者,伏氣也;

 

風溫者,發汗已,而灼熱者也。

 

古人論之詳矣。

 

近有感冒春之溫氣,隨感而發,其邪每有口鼻吸受,先傷肺衛,肺中邪鬱,必從熱化,脈數發熱,或肺痹咳嗽,或胸滿煩渴,或氣窒不舒,外寒如戰栗;

 

或邪鬱不宣,二便不爽利,皆溫邪鬱蒸,時證現象,今人亦謂之春溫,又謂之風溫,此隨俗命名,而治法亦不必泥執古方也。

 

凡遇此證,用藥總以辛涼輕劑清理肺胃為主,加梔子、淡豆豉、連翹、黃芩、杏仁、桔梗、薄荷、蘇梗、牛蒡子、玄參、馬勃、知母、天花粉、橘紅、枳殼、桑葉、竹茹、貝母、石斛、茯苓、米仁、冬瓜子、蘆根、竹葉、枇杷葉、燈心、通草、甜白梨等輕藥,皆可選用。

 

初起證輕,施治如是。

 

然肺熱每易及胃,溫邪不解,必劫爍津液。

 

或口糜,或舌絳,或骨節疼痛,或口渴引飲,或夜煩不寐,是氣分熱熾矣。

 

當於上之辛涼藥中,加入石膏、生地、知母、丹皮、滑石、生甘草、寒水石、黃連、阿膠等藥,以育陰退熱。

 

或熱邪傳入心包,脈數,舌絳,唇焦,鼻煤,耳聾者,此溫邪已入營分,當用犀角、鮮生地、玄參、連翹、羚羊角、丹皮、川貝母、竹卷心、石菖蒲。

 

佐以知母、赤芍、鮮石斛、天花粉、蘆根、白茅根、銀花露、方諸水、金汁、竹瀝、野薔薇等藥,以清解營分伏熱。

 

若神昏譫語者,再沖入至寶丹。

 

是治時證之大略也。

 

然而溫邪吸入,每易由肺直走膜原,以致五、六日以外,不大便,而舌絳苔焦,如熱邪陷入心包之象,則但憑其舌苔或黃、或焦,或黑,是陽明胃實下證,非熱邪陷入心包也,可與承氣湯下之;

 

虛羸老年,用大黃露穩當。

 

是時即有抽掣 、神昏譫語現象,亦急下之。

 

下後無他證,則以沙參、麥冬、石斛、川貝母、茯神、甜白梨等類,以清養胃液,自然見效。

 

凡下之後,不可即補,補則恐其復結也。

 

或下後熱仍不解,然後以犀角、生地、至寶丹之類,清涼解毒,必能獲安。

 

或心液熱傷,驚悸不安者,以辰砂染麥冬、茯神、燈心、石決明、石斛、川貝、竹心等藥,養液安神。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7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4 15:41:37 | 只看該作者

風溫

 

若舌苔濃白,中有灰色,舌尖舌邊色暗不鮮,此又是濕溫之邪,伏於膜原也。

 

脈必細澀不數,而口渴便秘,雖轉矢氣,胸不滿痛,當用達原飲加減,宣達其伏邪。

 

倘病經日久,正氣衰者,除去檳榔、厚朴,以羚羊角、僵蠶、土貝母、生草果、生甘草、滑石、鉤藤、青蒿、黃芩、知母、木通、通草、石菖蒲、佩蘭葉等類,出入用之。

 

凡此皆治時證之大綱,而細目不止於此,全在臨證者留心加察焉。

 

陳平伯曰:風邪屬陽,陽邪從陽,必傷衛氣。

 

人身之中,肺主衛,又胃為衛之本,是以風溫外薄,肺胃內應,風溫內襲,肺胃受病。

 

其溫邪之內外有異形,而肺胃之專司無二致,故惡風為或有之證,而熱渴咳嗽為必有之證也。

 

又曰:風溫為燥熱之邪,燥令從金化,燥熱歸陽明,故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

 

又曰:風溫為燥熱之病,燥則傷陰,熱則傷津,泄熱和陰,為風溫一定之治法。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7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4:49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