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證治第二】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9:2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汗家。傷寒家已經發汗。及自汗盜汗者皆是也。


重發汗者。已發而再發也。


傷寒汗出不徹者。當重發其汗。


以盡其邪。若發汗已徹。衛氣已虛。更疑尚有餘邪。又重發其汗。則虛其虛而致亡陽之變。必恍惚心亂矣。


恍惚者。心神搖蕩而不能自持。心亂者。神虛意亂而不得自主也。


神者。心之所藏。陽之靈也。


隨神往來者。魂也。


所以任物者。心也。


是以神留則生。神去則死也。


此以重發其汗。陽亡神散。故恍惚心亂也。


小便已而陰疼者。


汗後虛陽上越。下焦無陽。氣弱不利。而莖中澀痛也。


猶陰陽易之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之類也。


禹餘糧丸雖缺。


然余糧乃鎮墜之重劑。專主下焦前後諸病。所以能鎮恍惚之心亂。治便已之陰疼。其佐使之屬。或有扶陽補虛之用。


未可知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5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9:46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誤汗者。非必不當汗而汗之。方為誤汗。即應用麻黃湯症。亦但許發微似汗而已。寧許其大汗出乎。即使太陽中風。發熱汗出之症。亦當以桂枝湯發其微似汗。尚有如水流漓之戒。若使犯之。亦為誤汗。況麻黃湯乎。後人但知麻黃湯為發汗之藥。而以桂枝為止汗之藥。殊不知麻黃桂枝兩湯。皆能使人誤汗亡陽。故上編亦有誤汗之變。乃中風傷寒之所均有。因難以分篇。不得已而俱入中篇。讀者審之。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條無傷寒二字者。以下節承上文語中有之。是以知其為傷寒也。


此條義理深微。最不易解。若以常法論之。則脈之浮數。當云浮則為風。數則為熱。似與上文脈浮而數可發汗。用麻黃湯之同類矣。


以證之煩渴論之。則煩為熱邪在裡。渴則胃中熱燥。又當與白虎加人參湯症相類矣。


而長沙以五苓散主之。似乎以熱治熱。其義令人不解。所以歷代注家。俱不得其旨。故成氏有脈浮數為表邪未盡。煩渴為亡津液而胃燥之解。與五苓散和表潤燥。遂以桂改桂枝。而曰兩解表裡。然桂枝雖能和表。豈能潤燥。況原方本來用桂而非桂枝乎。條辨又以汗出過多。腠理反開。風邪又入。煩熱而脈轉浮數。渴者。亡津液而內燥。故用四苓以滋之。一桂以和之。亦以五苓為兩解。愚竊謂津液既亡。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5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0:03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四苓之淡滲下走。如何可滋。津液既燥。一桂之辛散溫熱。如何治燥。尚論一如其說而不改。致仲景之旨晦而不彰者久矣。


余欲析其義。深思而未得其解。閣筆者半月余。因思天地陰陽升降之道。乃悟陰陽應象論所謂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之義。而得煩渴用五苓散之旨。其故在發汗已三字。蓋因汗多亡陽。下焦真陽已虛。無蒸騰之用。乃地氣不升之所致也。


然渴之一症。各有不同。如太陽之渴。以膀胱之氣化言。因氣液不得上騰。


故專用五苓散主之。陽明之渴。以胃中津液枯燥言。故以白虎湯主之。少陽以邪在半表半裡。往來寒熱。或作或輟。


故或渴或不渴。而以小柴胡東加減主之也。


至於三陰則無渴證矣。


雖有少陰引水自救。及厥陰消渴等證。非真渴也。


歷代以來。唯李東垣知清陽有上升之義。故云渴為太陽之本證也。


然五苓散凡六見於論中。皆以之專治太陽渴證。而兼利小便者。以氣化言也。


蓋因深明經義。知陰陽升降。天地氣交之妙。默會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及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之奧義。故知氣上騰而為津液涕唾則不渴。氣下降而成水。液則便瀉。


所謂氣化之功也。


若下焦無蒸騰之用。是腎臟之地氣不升。則上焦無氣液之潤而渴矣。


地氣既不升騰。則肺臟之天氣不降。無雨露之施。而小便不利矣。


是以太陽之表。為膀胱之經。膀胱為腎之腑。過發其汗。衛陽敗泄。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5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0:2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真陽虛衰。下焦無火。腎氣不蒸。故上無津液而渴也。


其立方之義。用桂以助腎臟蒸騰之氣。更用諸輕淡以沛肺家下降之功。使天地陰陽之氣交通。氣化流行。而上下之氣液皆通矣。


義詳五苓散方論中。


辨誤 五苓散一方。後人不能窺仲景立法之微妙。俱憚桂之辛熱而不敢用。遂改桂為桂枝。而以四苓滋其內。桂枝以解其外。為表裡兩解之劑。喻氏更以為術用蒼。桂用枝。則於立方本意愈遠愈失矣。


豈以仲景立法之祖。不知畏避。反於脈浮數而煩渴之證。偏用之耶。又於痞證中之瀉心所不能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及陽明證中不更衣十日。渴欲飲水者。亦概用之耶。讀古人書而不知古人之工夫學力。漫以訛傳俗習之膚見窺之。遂至不達其意。致廢而不用。惜哉。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此條欲言汗出不渴之治。故復敘上文汗出而渴之症。非另立一證也。


其不再言脈浮數而煩渴者。因是承上文語。


故略之也。


其所以又出不渴一條者。所以形容上文汗出而渴之一證。難測難治。最易誤人。以最煩熱之脈症。而用最不易用之熱藥也。


唯其有此平常容易。乃見上文之隱晦難明。觀其文理之密。別識之精。而注家茫然不知。良可為之浩嘆也。


言上文所云傷寒服麻黃湯後。汗出多而渴者。為真陽已虛。非五苓散不足以治之矣。


若汗出而不渴者。則其汗未為太過。知陽氣未虛。津液無損。氣化如常矣。


然初汗之後恐衛氣未和。津液未布。故但以茯苓甘草湯主之。亦收拾餘邪之意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5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0:36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 生薑(二兩) 甘草(一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辨誤 前中風篇內。明言桂枝本為解肌。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此條明系傷寒。何故反用桂枝。


若不明辨。何怪前人以桂枝為固衛止汗乎。蓋仲景之用桂枝湯者。以陽浮熱自發。故以桂枝之辛溫解散。


發衛家之微汗。又以陰弱汗自出。故以芍藥之酸收。斂營陰之汗液也。


夫汗者。陽氣蒸陰液之所成也。


陰液者。


營血之所化也。


若寒邪入營。正宜以麻黃湯泄其營內之寒邪。豈宜以芍藥之酸收。斂其營氣乎。故曰不可與也。


此條雖系傷寒。而已經發汗矣。


猶恐尚有遺邪。營氣終未當斂。故以茯苓之滲利代之。但以桂枝甘草。調和衛氣而已。


較之用芍藥之桂枝湯。非大相逕庭乎。所謂不可與者。蓋不與桂枝湯耳。非不與桂枝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5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0:52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舊說桂枝有四禁。此條亦在禁例。余閱仲景論中。既有桂枝本為解肌。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一條。


則凡寒傷營之證。皆在所禁。豈止四條。此所謂發汗者。用麻黃湯發汗過多也。


誤汗則胃中陽氣虛損。胃本司納。因胃中虛冷。氣上逆而不受。故水藥俱不得入口。以主納者不得納。故謂之逆。然與水逆證之水入則吐不同也。


彼以未經汗解。表裡俱有邪。水既入而後吐。故曰水逆。此以誤汗亡陽。胃虛氣逆。水藥不得暫入。故但謂之逆。言誤汗變逆。已致水藥不得入口矣。


若又不知而更發其汗。則胃陽愈敗。必至中氣不守。上吐下泄而不止矣。


此條仲景雖未立方。然溫中扶胃之法。如人參桂枝湯之類。可酌用也。


或曰誤汗亡陽。不過損泄衛氣耳。既非誤下。何至內傷胃氣而水藥不得入口。且甚至吐下不止乎。夫人身先天陽氣。藏於兩腎之中。其清陽升發而為三焦之氣。附於肝膽。


布其陽氣而為後天之火。溫養脾胃。故飲食入胃。穀之濁氣下降。為命門真火之所蒸騰。則陽氣發越。其 悍滑疾之氣。直達皮膚而為衛氣。是以誤汗則衛氣喪失。真陽大虛。胃氣亦隨之而損也。


惡得有衛陽敗泄而胃氣無損者乎。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6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1:0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仲景深知經義。故能言之。但未肯道其詳耳。後人每以心火相火三焦火胃火分論。不知天之六氣。地之五行。即陰陽二氣之分也。


二氣之分。又即一氣之升降也。


孫真人云。不知太易。不足以言醫。況並不知經義。更曷足以言醫。嗚呼。斯道之不振。又安足怪乎。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奔豚者。即前燒針令汗。針處被寒所發之奔豚。乃腎家奔突上衝之陰邪也。


悸者。築築然惕動。狀若心驚而恍惚跳躍也。


誤汗之後。陽氣已虛。下焦陰寒之氣。欲作奔豚而氣先上逆。故從臍下忽築築然而悸動也。


前針處被寒。以必作奔豚。從少腹上攻心。其勢較甚。故以桂枝加桂湯溫散其寒邪。此條但云欲作奔豚。欲作非必作可比。乃可作可不作之間耳。但因臍下悸。知陰氣已動。恐其欲作奔豚。故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6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2:2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一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取甘瀾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茯苓氣味淡而滲。陽中之陰。其性上行而後下降。能滋水之源而降下。本草謂其能利小便而伐腎邪。故倍用之以為君。桂枝辛溫和衛。而能宣通陽氣。故多用之以為臣。李東垣云。陽不足者補之以甘。故鳳髓丹用甘草。以緩腎之急而生元氣也。


更用大棗以和潤其津液而劑成矣。


用甘瀾水者。動則其性屬陽。揚則其勢下走故也。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腹脹滿者。太陰脾土之本證也。


發汗後。陽氣虛損。胃氣不行。脾弱不運。津液不流。陰氣內壅。胃病而脾亦病也。


雖非誤下成痞。而近於氣痞矣。


以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6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2:45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 生薑(半斤切) 半夏(半斤洗)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味苦辛而性溫。下氣開滯。豁飲泄實。故能平胃氣而除腹滿。張元素云。治寒脹而與熱藥同用。乃結者散之之神藥也。


此雖陽氣已傷。因未經誤下。故虛中有實。以胃氣未平。故以之為君。生薑宣通陽氣。半夏蠲飲利膈。故以之為臣。參甘補中和胃。所以益汗後之虛耳。然非脹滿之要藥。所以分兩獨輕。由此推之。若胃氣不甚虧而邪氣反覺實者。尚當消息而去取之。未可泥為定法也。


觀金匱之治腹痛腹滿。仲景以厚朴三物七物兩湯治之。皆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虛實之分自見矣。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發汗過多者。前桂枝本為解肌。過多尚有如水流漓之戒。若過用麻黃湯。尤為發汗過多。則陽氣大虛。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6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3:01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陽本受氣於胸中。故膻中為氣之海。上通於肺而為呼吸。位處心胸之間。發汗過多。則陽氣散亡。氣海空虛。


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而心下覺惕惕然悸動也。


凡病之實者。皆不可按。按之則或滿或痛而不欲也。


故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又云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此以誤汗亡陽。心胸真氣空虛而悸動。故欲得按也。


因此條是誤汗所致。故以桂枝甘草和衛扶陽。


補中益氣。但此方性味和平。力量淺鮮。如參芍之補斂。恐不可少。仲景立方。諒不止此。或有脫落。未可知也。


若方氏以心血為重。置陽虛而弗論。尚論譏之。不亦宜乎。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6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3:1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義具注中不另立論)


未持脈時。病患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無聞也。


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此論誤汗陽虛之耳聾。以辨不必邪在少陽。然後耳聾也。


夫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故素問熱論篇云。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也。


若夫汗後陽虛。皆以發汗過多。衛陽散亡之故。非邪在少陽也。


以服桂枝而如水流漓。已為痛戒。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6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3:35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如麻黃湯者。其可重用乎。所以古人用藥治病。中病即已。五常政大論所謂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然以衛氣散亡而能令人耳聾者。何也。


耳者。腎之竅也。


陰陽應象論云。


在臟為腎。在竅為耳。衛氣者。乃胃中穀氣下降。為腎中真陽之所蒸騰。發越而布於皮膚。以捍衛風寒者也。


營衛皆屬太陽而為表。真陽藏於少陰兩腎之中而為裡。故一臟一腑。相為表裡而成一合也。


誤汗亡陽。則腎家之真陽敗泄。所以腎竅之兩耳無聞。猶老年腎憊陽衰。亦兩耳無聞。其義一也。


仲景雖不立治。然欲治之。


亦不外乎汗多亡陽之法也。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發汗病不解者。發汗過多而陽氣虛損。故生外寒。仍如未解之狀也。


惡寒而曰反者。不當惡而惡也。


本以發熱惡寒而汗之。得汗則邪氣當解而不惡寒矣。


今病不解而反惡寒者。非風寒在表而惡寒。乃誤汗亡陽。衛氣喪失。陽虛不能衛外而惡寒也。


或曰。既云發汗病不解。安知非表邪未盡乎。曰。若傷寒汗出不解。則當仍有頭痛發熱。脈浮緊之辨矣。


而仲景非唯不言發熱。且毫不更用解表。而毅然斷之曰虛故也。


即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則知所謂虛者。陽氣也。


與上文虛字無異。其脈必微弱。或虛大虛數而見汗出但惡寒之證。如附子瀉心證。及用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之類。故曰虛故也。


而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6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3:54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芍藥酸收。斂汗液而固營陰。附子辛熱。補真陽而強衛氣。甘草扶植中州。調和營衛。所謂溫經復陽之治也。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


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


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上二句。是承上文語。所以起下文者也。


言前條云發汗後惡寒者。以汗後陽虛故也。


若發汗之後。不惡寒而反惡熱者。非虛證也。


乃汗後太陽已罷。邪轉陽明。為胃實之證。當和其胃氣則愈矣。


然既汗之後。陽氣已虛。不宜大下。故當與調胃承氣湯。即陽明篇所謂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是也。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發汗之後。衛外之陽氣已疏。胃中之真陽已損。若津液竭而渴欲飲水。當如太陽上編中風發汗後。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可也。


若飲水過多。則胃虛不運。水冷難消。必至停蓄不滲。水寒侵肺。呼吸不利。故肺脹胸滿。氣逆而喘急也。


若以冷水灌濯。則營衛先已空疏。使寒邪入腠。水氣侵膚。肺本主乎皮毛。故內通於臟而亦為喘也。


肺熱而喘者。故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此以汗後水寒而喘。則去麻黃加葶藶之小青龍湯。或可酌用也。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既發其汗。則表邪當解。若又下之。裡邪亦當解矣。


乃仍不解而煩躁者。此非鬱熱不解。大青龍之煩躁也。


蓋因汗之太過。亡其衛外之陽。下之太甚。又損其胃脘之陽。致無陽而陰獨故也。


煩躁者。陰盛迫陽。虛陽攪擾則作煩。陰邪縱肆則發躁。補虛復陽。乃其治也。


故以茯苓四逆湯主之。然大青龍之煩躁。因熱邪不得發越所致。乃實邪也。


故用汗泄涼解之劑。茯苓四逆之煩躁。因陰盛陽虛所致。乃虛邪也。


故當用收復溫補之藥。尚論引入青龍項中。


良有以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6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4:16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茯苓虛無淡滲而降下。導無形之火以入坎水之源。故以為君。人參補汗下之虛。而益胃中之津液。乾薑辛熱。


守中而暖胃。附子溫經。直達下焦。導龍火以歸源也。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此論誤下之後。證有表裡緩急之分。治有先後虛實之當急也。


下之。誤下之也。


續。連續也。


言因誤下之虛。


遂續得下利不止也。


清穀。清水完穀也。


誤下而胃虛裡寒。致完穀不化也。


前後兩身疼痛。義各不同。一以陰寒在裡而痛。一以寒邪在表而痛也。


上截所謂身疼痛者。因誤下陽虛。陰寒在裡。無陽氣以噓培柔養。故身疼痛。


與上編人參新加湯同義。雖有誤汗誤下之不同。而陽虛則無不同也。


後身疼痛者。指傷寒之表症而言也。


後。謂下後。


非救裡之後也。


寒氣傷營。營血滯澀。不快於流行而痛也。


清便自調。謂小便清而自調。邪未入裡之征也。


急救者。唯恐不及之詞也。


言寒傷營之證。設醫以藥誤下之。致胃陽敗損。裡氣虛寒。胃不殺穀。津液不守。所以隨得下利清穀不止也。


猶身疼痛者。無陽氣以溫養筋骸。流通氣血之故也。


既無表證。但見裡寒。故當急救其裡也。


若誤下之後。


但身疼痛。小便清而自調者。知其寒邪但在於表。猶未入裡。乃傷寒首條之惡寒體痛。及次條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惡風無汗之身疼痛也。


當急救其表。若不急救其表。則外邪必乘誤下之虛。陷入於裡而為變逆之證。故云急也。


然則救裡維何。宜以四逆湯溫裡復陽可也。


若救表。則當以桂枝汗解之。然桂枝湯之不可用於傷寒也。


前上編第十二條。已有明禁矣。


而此條反用之。豈仲景二三其說耶。不知仲景所禁。但禁脈浮數而發熱汗不出者。乃未治之傷寒也。


此條已屬傷寒誤下。胃陽已虛。陰邪已盛。衛氣已虛。不宜復用麻黃湯發汗。更亡其陽矣。


故以桂枝之辛溫。宣通其陽氣。而微解其表。則溫散兩全而無害矣。


此又定法中之活法。未可執一論也。


辨誤 此節是兩股文。當作兩截解。傷寒醫下之句。是一條之總冒。言假若下之後。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而身疼痛者。其裡寒已甚。陽氣將危。且全無表證。故急當救裡。是以無陽之裡證為急也。


此三句。


是上半截義。又言如下後但有身疼痛之表證。而清便自調者。是並無裡證可知。故急當救裡。裡既無邪。


當以表邪為重。此三句。是下半截義。故下文又以兩方分隸兩義之下而總結之。辭義井井。爽然可見。


不意成氏以來。各注家俱作一義解。皆云救裡之後。得清便自調。然後與桂枝湯救表。若果如此論。則下截之者字與急字。皆不須用矣。


豈溫經救裡之後。身尚疼痛。直待清便自調。裡氣已和。然後救表。


尚可云急乎。如厥陰條中。下利腹脹。身體疼痛。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方為次第分明。允為一義。此條乃裡證急則救裡。無裡證則救表。因證施治之活法。故有兩者字及兩急字以分之。豈可混講。只因後身疼痛之後字上。脫一下字。稍覺模糊。遂成千古之惑。奈注者不辨語氣。不清脈理。泛然下筆。


致失作者之意。竊為前輩惜之也。


況傷寒用桂枝之禁。前中風條內。凡諸注家。皆能申仲景之意而 言之。才至傷寒例中之桂枝湯。豈遂忘之。而竟置之弗論耶。此正所謂隨文順釋而已。又何裨於後學哉。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


梔子豉湯主之。


五六日。雖為邪當入裡之候。然有邪尚在表而未解者極多。總以表證既去而無裡證者。為邪氣已解。


表證初罷而隨見裡證者。為外邪入裡未可以日數拘也。


今五六日而身熱不去。是表證尚未除也。


大下之後。


若表邪盡陷。則身不熱而為痞結。及協熱下利等變證矣。


今乃身熱不去。是邪氣半留於表也。


心中結痛。


是邪氣半入於裡也。


表裡皆有邪。是以謂之未欲解也。


然邪入猶淺。初入於上焦心胸之間耳。若用表裡兩解之法。則邪未入胃。豈宜攻裡。無若就近取之。則以高者越之之法為便。故以梔子豉湯吐之。則內邪隨涌而上出。外邪又因吐得汗而解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6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4:35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本草不言其能吐。而仲景獨用之以吐胸邪。故張子和三法中亦有之。蓋因其味苦性寒。而其味懊惱。


故能令人吐。然亦大概以雞羽探之耳。淡豉本主傷寒寒熱。瘴氣惡毒時疾熱病。李時珍云。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 。


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其合梔子而能吐膈間之邪者。蓋取其能升能散能吐耳。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已發汗之後。下之而致煩熱鬱悶。胸中窒塞者。因汗不徹而邪未解也。


然既汗之後。邪氣已減。有限之餘邪。陷入胸中。故不至結痛而但覺窒礙耳。邪在胸中最宜上越。故亦以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傷寒表證未除而誤下之。下後外邪陷入。在膈則煩。在胃則滿。既煩且滿。所以躁擾不寧。臥起皆不安也。


邪氣雖入。未成痞結。陰陽應象論云。高者因而越之。中滿者瀉之於內。所以用梔子之苦寒。涌越其心胸之虛邪。厚朴枳實之苦辛。以泄其脹滿之濁氣。故以梔子厚朴湯主之。然汗隨吐發。故不須更解其表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7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4:53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兩薑炙) 枳實(四枚去瓤)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傷寒表邪未解。醫不知而以峻厲丸藥大下之。宜乎陷入而為痞結矣。


而身熱不去是邪未全陷。尚有留於表者。微覺煩悶。乃下後之虛邪陷膈。將結未結之征也。


大下之後。既不可復發其表。又不可再攻其裡。


邪之猶在胸膈也。


速宜以梔子乾薑湯涌之。則煩悶之胸邪。得上越而出。身熱之表邪。亦因吐而汗解矣。


立方之義。蓋以身熱微煩。用梔子之苦寒。以涌胸中之邪。誤下傷胃。取乾薑之辛熱。以守胃中之陽。則溫中散邪之法盡之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7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5:0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既汗吐下。則正氣皆虛。邪猶未盡。雖不比實熱之邪。陷入而為結為痞。然虛邪內入。亦足以作虛煩而令人不得安眠也。


若邪重而劇者。必至煩熱擾亂。令人神志昏憒。反復顛倒。心中若有所懊恨不平者然。


此皆虛邪在膈之所致也。


涌而越之。則無形之邪。隨吐而散矣。


故以梔子豉湯主之。若如上文證而少氣者。


因汗吐下後胸中之陽氣已虛。膻中之呼吸不足。中氣大虛。再涌則恐傷胃氣。故加甘草以補中和胃。庶無損於元氣也。


若加乾嘔者。是汗吐下後。胃中陽氣已傷。中焦虛冷。胃氣不和。氣上逆而乾嘔也。


故加生薑之辛溫。以宣達胃中之陽。和暖中州之氣。則雖更用吐法。亦無傷於胃陽。而氣自和平矣。


此皆因時制宜之法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7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5:27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梔子甘草豉湯方


於梔子豉湯方內。加入甘草二兩。余依前法。得吐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


於梔子豉湯方內。加生薑五兩。余依前法。得吐止後服。


凡用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梔子苦寒。用之蓋所以吐胸中之煩熱者也。


若病患平昔大便微溏者。則中氣本自虛寒。用之恐寒涼損胃。反致大腸滑泄。故不可與服。倘必欲涌邪。則戴人吐法中。有甘溫之藥可酌選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傷寒本當以麻黃湯汗解。若吐下之。則治之為逆。心下者。胃脘之間也。


逆滿。氣逆中滿也。


脈沉緊。沉為在裡。緊則為寒。蓋陰寒在裡也。


動經。經脈 動也。


身為振振搖。即上編振振欲擗地之漸也。


言傷寒不以汗解。而妄吐下之。致胃中陽氣敗損。寒邪陷入而逆滿。陰氣上衝而頭眩也。


陰寒在裡。故脈見沉緊也。


陽氣已為吐下所虛。


若更發其汗。必至亡陽而致經脈動惕。身不自持而振振然搖動矣。


動經振搖。與上編心悸頭眩。身 動而振振欲擗地者幾希矣。


故用桂枝以解散外邪。通行陽氣。而以茯苓白朮甘草補中氣而治其吐下之虛也。


然傷寒而不忌桂枝者。


以桂枝本能解表。且不用全湯。無芍藥之酸收故也。


但藥物平易。倘用之而未效。真武湯或在可擬之列也。


辨誤 條辨等注家。俱謂心下逆滿。氣上衝胸。為寒邪挾飲。摶實於膈。脈見沉緊。明系飲中留結外邪。若發汗強解。津液盡竭。傷動經脈。故有身為振搖之患。其言若此。是全不知為亡陽之變。與誤汗條中之振振欲擗地相似。反多增一伏飲之說。理殊不解。恐未精切。姑錄之以俟智者之鑒。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7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5:44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朮(二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蓄血。與上編同義。因上冠傷寒二字。故仍置之中篇。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


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此與上編三條互相發明。非有中風傷寒之別也。


言傷寒有熱邪在裡而少腹滿者。應小便不利。何以言之。


裡熱則津液枯竭。少腹滿則膀胱不瀉。故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乃邪不在氣分而傷血分。所以三焦膀胱之氣化流行而小便仍利。因血蓄下焦。故少腹滿也。


此證必當下之乃愈。不可余藥者。言既無如狂喜忘。及身黃之證。


不須以桃仁承氣。及抵當湯之快劑蕩滌之。但宜以抵當作丸。小其制而又分其勢以緩下之。庶無太過之弊。


而無傷於正氣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7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29:21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抵當丸方


水蛭(二十個熬) 虻蟲(二十五個去足翅熬) 桃仁(二十個去皮研) 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7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4:54 , Processed in 0.09375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