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744|回復: 3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證治第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2-9 15:10: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傷寒證治第二


卷之二


太陽中篇


傷寒證治第二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前總脈總證中。已先並舉中風傷寒所同有之脈證矣。


而尚未分其何以為中風。何以為傷寒也。


此篇即於篇首脈浮頭項強痛之總脈證中。又增入已發熱未發熱。惡寒頭痛嘔逆。及脈之陰陽俱緊。以別其為傷寒所現之脈證。有如此也。


傷寒者。寒傷營也。


營在衛內而屬陰。寒本陰邪。其性鋒銳。故深入而傷營也。


寒邪入腠。玄府緊閉。陽氣不得發泄。未有不鬱而為熱者。此言或已發熱。或未發熱者。言其發熱之候。雖有或早或遲。而皆必惡寒體痛嘔逆也。


稱惡寒而不言惡風者。以寒傷營而言也。


下文雖有惡風無汗之條。蓋以營衛表裡相連。寒邪由衛入營。營傷則衛必先傷。是以亦惡風也。


體痛者。寒傷營分也。


營者血中精專之氣也。


血在脈中。隨營氣而流貫。滋養夫一身者也。


生氣通天論云。聖人陳陰陽而筋脈和同。氣血皆從。此因寒邪入於血脈之分。營氣澀而不快於流行。故身體骨節皆痛也。


嘔逆。氣逆而嘔也。


胸膈為太陽之區界。邪在胸膈。故氣逆而為嘔也。


然各經之嘔不一。唯惡寒發熱脈緊無汗之嘔。則為太陽之本證也。


當以各經之兼證別之。則自分矣。


如傷寒嘔多。


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蓋以太陽表證未去。亦屬太陽之嘔也。


若發熱無汗之傷寒。嘔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轉屬陽明之嘔也。


又如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


又若嘔而往來寒熱者。屬少陽之類是也。


脈緊者如索之緊絞也。


脈經謂緊與弦相類。辨脈篇云。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陰陽俱緊者。言取之浮候固緊。而按之沉候亦緊也。


前中風為陽邪。所以僅傷衛分之陽。故陽浮而陰弱。此以寒邪鋒銳。


深入營分。寒邪由衛入營。營衛俱受傷。故脈之陰陽俱緊也。


病機十九條云。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腎與膀胱相為表裡。故寒在太陽而脈緊也。


緊則為寒氣所傷。故名之曰傷寒也。


然非獨冬令為然也。


六氣之變。四時皆有之。


特以冬月為多耳。以下凡稱傷寒而用麻黃湯者。皆同此脈證也。


以寒傷營為第二層。故以之為太陽中篇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34&fromuid=77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1:13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辨誤 夫寒雖六氣之一。實冬令嚴寒肅殺之藏氣也。


天地之陽氣。自春令上升。出地而發生萬物。至夏令而暢茂盛長矣。


盛極當衰。故行秋令以收斂成實。是為西成。既成則有冬氣以藏之。又為來春發生之根本。故冬藏之寒氣。


乃天地萬物成始成終之正氣。所以不可傷。傷之則為病矣。


然何以傷之即病乎。蓋天地之陽氣。至十月則陰氣已極。卦屬純坤。十一月而一陽生於盛陰之中。在卦為復。其象為坎。一陽居於二陰之中。以寒水為之胞胎。涵藏深固。潛養初陽。所謂潛龍勿用也。


待漸長出地。而為東震發生之主。故其卦為泰。乃立春之候也。


至二月而陽氣始壯。透地上騰而為風矣。


由此天造草昧之時。而雷霆風雨。萬物化生。草木條達矣。


若傷其寒水之胞胎。則藏陽損泄。至春而不能暢達。則六氣不時。旱澇不均。飢荒荐至矣。


人身以腎為冬臟。命門之真陽。藏於兩腎之中。即坎卦之象。乃大極中涵藏之元氣也。


為生氣之本。三焦之原。一陽藏於兩腎寒水之中。潛養固密。則元陽充足。然後清陽之氣。升越上騰。蒸穀氣而外達。


則為衛氣。游一身而布化。則為三焦。若此火損傷。則三焦無以布其陽氣。上焦無此。則耳目失其聰明。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3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1:32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中焦無此。則水穀不能運化。下焦無此。則氣化不得流行。二陰之竅不利。況不能蒸騰其 悍滑疾之穀氣。


以外衛皮膚。致腠理不密。而風寒溫暑之邪。乘虛而中之矣。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此內經言未病之前。


先傷於寒也。


所謂冬傷於寒者。言傷其冬臟主蟄封藏之本。寒水不能固養其元陽。以致三焦肝膽之陽氣不旺。


不能敷布其陽春生發之衛氣。使腠理不密。玄府空疏。外邪得以襲之而成溫也。


至若此篇之所謂傷寒者。


乃仲景專指寒邪侵入營衛。郁於腠理之間。陽氣不得發泄。惡寒發熱之外邪。已病之傷寒也。


叔和不曉陰陽。


未達至理。軒岐之旨罔窺。仲景之玄未悟。妄以內經之冬傷於寒。認為仲景之傷寒。不分已病未病。不辨先天後天。遂引內經冬傷於寒。以證仲景論中傷寒二字。究不能解冬傷於寒。因何直待春令而始溫病。又不能解熱論所云。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以既感之寒邪。何故肯遙隔半年三月。然後發動。想其下筆之際。必大為扼腕。不得已而強為一說曰。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若寒邪果肯安然久處於肌膚。


則素問玉機真藏論中之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之說。豈反為虛語耶。自有叔和之說。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3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2:57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而千古之惑。從此始矣。


不意唐啟玄子王冰亦不察其誤謬。遂於素問陰陽應象論中冬傷於寒句下。引此數語。


以作注腳。又因此而使天下後世之人。皆認為經文之本意如此。莫識其為叔和之謬語。視之不啻若鼎鐘銘勒之文。金石不磨之論。悉崇信之而不疑。動輒引之以為證據。無論智愚。鮮有不陷溺其說。而入其彀中者矣。


余四氣之旨。詳載在素問生氣通天論及陰陽應象論注中。此篇不及俱載。僅略舉其一端。以辨傷寒二字之疑似。為千古之訛耳。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上條雖具脈證。以正傷寒之名。而傷寒之證。猶未備也。


故於此條補出諸證。並出其主治之法也。


其於兩條中互見者。蓋示人以傷寒之見證。非必悉具。亦或有不齊也。


邪在太陽必頭痛。前雖見之總證。


而本條猶未見也。


故仍補出。曰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者。所以分疏上文體痛之義。至真要大論云。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腰者腎之府也。


骨者腎之所主也。


腎與膀胱一臟一腑。相為表裡。且足太陽膀胱之經。


挾背脊而行於兩旁。邪在太陽。故腰痛骨節疼也。


惡風雖或可與惡寒互言。然終是營傷衛亦傷也。


何則。


衛病則惡風。營居衛內。寒已入營。豈有不從衛分而入者乎。故亦惡風也。


無汗而喘者。肺主皮毛。寒邪在表。內通於肺。邪氣不得發泄。肺氣不宣通。故無汗而喘也。


寒邪非汗泄不解。故以麻黃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3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3:1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個去皮研)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麻黃氣味輕薄。辛溫發散。肺經開鬼門之專藥也。


杏仁苦辛。滑利肺氣之要藥也。


仲景治太陽傷寒。皆用手太陰藥者。以肺主皮毛故也。


用甘草者。經云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是也。


一劑之中。唯桂枝為衛分解肌之藥。而能與麻黃同發營分之汗者。以衛居營外。寒邪由衛入營。故脈陰陽俱緊。陽脈緊則衛分受傷。陰脈緊則邪傷營分。所以欲發營內之寒邪。先開衛間之出路。方能引邪由營達衛。汗出而解也。


故李時珍本草發明下云。麻黃乃肺經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3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3:37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歷代名醫解釋。皆隨文附會。未有究其精微者。時珍嘗思之。似有一得。與昔人所解不同。夫津液為汗。汗即血也。


在營則為血。出衛則為汗。大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夫風傷衛。衛氣受邪。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


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


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其證時兼面赤怫鬱。咳嗽痰喘胸滿諸證者。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而肺氣 郁。故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


瀕湖此論。誠千古未發之秘。奈何前輩見仲景用之以發太陽之汗。遂以為足太陽藥。又以麻黃為發汗之藥。桂枝為固衛止汗之藥。若桂枝果能止汗。仲景豈反用之以助麻黃而發汗耶。後人有用麻黃而監之以桂枝。見節制之妙。更有馭六馬而執轡唯謹。恆虞其泛軼之說。豈理也哉。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此二條。所申脈浮及浮數者。亦可發汗。不必皆緊脈也。


按脈法。浮則為風。緊則為寒。脈浮惡風自汗者。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3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3:53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當用桂枝湯解之。脈緊惡寒無汗者。當以麻黃湯汗之。中風用麻黃湯。則為誤汗。傷寒用桂枝湯。尤為禁劑。


此條以脈但浮。而曰可發汗。宜麻黃湯。豈仲景之誤耶。以理測之。脈雖浮數而不緊。必有惡寒體痛無汗之見症。


故以麻黃湯發汗也。


若脈浮而數者。尤似乎脈浮而動數之太陽中風矣。


不知已發熱之傷寒。其脈亦可浮數也。


但察其所見之證。有惡寒無汗等證。則仍是寒傷營也。


然脈既浮數。則鬱熱之邪猶在表。經云。可汗而已也。


故曰可發汗。宜麻黃湯。


辨誤 寒邪在表則脈浮。已發熱者則脈數。此其常也。


因上文有陰陽俱緊之脈法。然寒邪在表。亦可浮緊。


恐人拘泥。故又申此二條。以明傷寒脈浮及浮數者。亦可用麻黃湯。但以有汗無汗別之可也。


注家俱因仲景有脈數急者為欲傳句。遂謂乘其欲散而拓出之。散其數而不令其至於傳。後人因之又巧為之說曰。乘其勢正欲傳。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4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4:1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用麻黃擊其半渡。而驅之使出。以理推之。恐不必作如是解。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燥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者。即內經熱論所謂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之義也。


因太陽主表。總統營衛。故先受邪也。


然寒傷營之證。其脈陰陽俱緊。或見浮緊之脈。若一日之後。脈安靜恬退。則邪輕而自解。不至傳入他經矣。


倘見證頗覺欲吐。則傷寒嘔逆之證。猶未除也。


況吐則邪入胃。乃內入之機。若口燥而煩熱。脈數急者。為邪氣已郁為熱。


其氣正盛。勢未欲解。故為傳經之候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4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5:46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二三日。熱論所謂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也。


然未必太陽之邪必先傳陽明。而後傳少陽也。


或入陽明。或入少陽。未可定也。


若以常法論之。則二日當傳陽明。三日當傳少陽。若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是邪氣止在一經。故為不傳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浮緊。寒傷營之脈也。


發熱無汗。寒傷營之證也。


自衄。鼻血自出。言失治而至於自衄也。


傷寒之脈證既具。自當發其汗矣。


蓋汗為營血之所化。陽氣鬱蒸。而使陰液外泄。則營分之寒邪。隨汗外泄而解矣。


身既無汗。營邪不得外泄。鬱熱傷營。迫血妄行。從鼻竅而出。熱邪亦得隨血外泄而愈也。


血猶汗也。


汗即血也。


血與汗皆能泄營分之邪。故自衄者愈。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4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6:04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此重言以申明上文之義。言上文所謂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而自衄者。蓋失之於先。以不發其汗。熱鬱營血之中。因而致衄耳。若見其脈浮緊。即知其寒邪在表。當即以麻黃湯汗之。則邪隨汗泄。不至鬱熱傷營。逼血上行。致傷陰分矣。


故當先以麻黃湯主之。則不至於衄也。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


此又承上文言。雖服藥而未得盡除。並詳其致衄之漸。又推原其所以然之故也。


言邪在太陽。脈浮緊而無汗。發熱身疼痛。不早發其汗。至八九日之久而不解。猶未陷入於裡。而表證仍在者。此等仍當發其汗。若服解表藥已。而病微除者。非藥力輕薄。不足以汗去其邪。即汗不徹而邪不得盡除也。


邪之所除既微。則留邪甚盛。鬱而不泄。所以發煩眩冒而目瞑也。


其邪氣之劇者。必至鬱熱傷營。陰受煎迫。血熱上行。從鼻竅而衄矣。


衄則熱邪上越。乃得解也。


原其所以然者。以寒邪在太陽之表。陽分鬱熱之邪氣太重故也。


陽邪既重。則從前發汗時。當以麻黃湯主之。邪可盡除。不至發煩目瞑。直待衄血而後解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4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6:21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辨誤 條辨以風為陽邪。寒為陰邪。泥為定法。故以浮緊身疼無汗屬傷寒。以陽氣重句屬中風。又以發煩為風壅。


目瞑為寒鬱。謂衄後風邪已解。而寒性沉滯。須以麻黃湯發之。尚論遂因之以立說。亦謂此乃風多寒少之證。陽氣重者。風屬陽而入衛。為寒所持。雖得衄解。仍主麻黃湯。以發其未盡之沉滯。兩家俱以此三條入太陽下編。以為風寒並感之證。誤矣。


豈知風寒之本性。雖有陰陽之分。而其中人也。


無論中風傷寒。在陽經則為陽邪。入陰經則為陰邪。此條雖屬寒邪。已鬱而為熱。又在陽經。故曰陽氣。非指中風之陽邪為陽氣也。


如果是風寒並感。則當用桂枝麻黃各半等湯。及大青龍湯矣。


何故獨以麻黃湯主之耶。若云衄後風邪已去。不必桂枝解肌。所以獨用麻黃。則去道遠矣。


仲景本云表證仍在。當發其汗。又以服藥不能盡除。以致發煩目瞑。至衄血乃解。又恐後人未達其旨。而又原其所以然之故。以陽邪太重。輕劑無益。當以麻黃湯汗泄其邪。則不至邪鬱不伸。發煩目瞑而衄矣。


非謂衄後可更用麻黃湯也。


若衄後可用。則禁汗例中。惡得有衄家不可發汗之戒乎。且前條已有自衄者愈。並不主之以麻黃湯。


次條有不發汗因致衄者。方云以麻黃湯主之。義自明矣。


何庸二三其說耶。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傷寒而見結代之脈。則知其真氣已虛。經血枯澀矣。


氣虛則流行失度。血澀則脈道不利。故脈見結代也。


五臟生成篇云。脈之合。心也。


脈要精微論云。脈者。血之府也。


心為藏神主血之臟。因氣血虛衰。心神搖動。氣餒而惕惕然悸動也。


此為陰陽並虛。法當氣血兼補。故以炙甘草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4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6:3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 桂枝(三兩) 人參(二兩) 麥冬(半升) 生地黃(一斤)


阿膠(二兩) 麻仁(半斤) 大棗(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阿膠烊化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此方以炙甘草為君。故名炙甘草湯。又能使斷脈復續。故又名復脈湯。甘草生能瀉心下之痞。熟能補中氣之虛。故以為君。生薑以宣通其鬱滯。桂枝以暢達其衛陽。入大棗而為去芍藥之桂枝湯。可解邪氣之留結。麥冬生津潤燥。


麻仁油滑潤澤。生地黃養血滋陰。通血脈而益腎氣。阿膠補血走陰。乃濟水之伏流所成。濟為十二經水中之陰水。


猶人身之血脈也。


故用之以導血脈。所以寇氏本草云。麥冬地黃阿膠麻仁。同為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之劑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4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6:57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人參補元氣之虛。同麥冬又為生脈散之半。更以清酒為使。令其宣通百脈。流行血氣。則經絡自然流貫矣。


藥雖平和。觀其斤量之重。升量之多。分兩之法。雖有古今之異。然較之他方。已不同矣。


今人以一錢二錢及幾分作劑。日飲一服。而欲求其即效。庸可得乎。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


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


得此脈者。必難治。


此一節。所以申上文結代之義。而析言其狀也。


緩者脈來四至。而軟弱寬緩也。


乃緊脈轉索絞急之對稱。非若遲脈之三至及三至半也。


結者邪結也。


脈來停止暫歇之名。猶繩之有結也。


凡物之貫於繩上者。遇結必礙。


雖流走之甚者。亦必少有逗留。乃得過也。


此因氣虛血澀。邪氣間隔於經脈之間耳。虛衰則氣力短淺。間隔則經絡阻礙。故不得快於流行而止歇也。


動而中止者。非辨脈法中陰陽相搏之動也。


謂緩脈正動之時。忽然中止。若有所遏而不得動也。


更來小數者。言止後更勉強作小數。小數者。鬱而復伸之象也。


小數之中。有脈還而反動者。


名曰結陰。何以謂之結陰。辨脈法云。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4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7:17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以此觀之。則此條乃脈緩中止。為陰盛之結。故謂之結陰也。


代。替代也。


氣血虛憊。真氣衰微。力不支給。如欲求代也。


動而中止句。與結脈同。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前因中止之後。更來小數。隨即有還者反動。故可言自還。此則止而未即復動。若有不復再動之狀。故謂之不能自還。又略久復動。


故曰因而復動。內經雖有數動一代者。為病在陽之脈。而此則從緩脈中來。為陰盛之脈。故謂之代陰也。


成氏謂結代之脈。一為邪氣留結。一為真氣虛衰。即脈要精微論所謂代則氣衰者是也。


上文雖云脈結代者。皆以炙甘草湯主之。然結為病脈。代為危候。故又有得此脈者必難治句。以申明其義。蓋脈者。陰陽氣血之所會。隨呼吸而至者也。


故靈樞五十營篇云。一呼脈再至。氣行三寸。一吸脈再至。氣行三寸。一呼一吸為一息。脈四至而氣行六寸。積十息而氣行六尺。積至一百三十五息。脈行八丈一尺。漏下一刻。日行十分六厘。積至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而一周於身。漏下二刻。日行二十分零。至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一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而脈度終矣。


根結篇云。五十營者。


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


五十至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要在始終。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


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經義如此。故曰得此脈者。必難治。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4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7:35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浮緊。傷寒之脈也。


法當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宜以麻黃湯汗解之為是。假若按其脈而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夫尺主下焦。遲則為寒。尺中遲。是以知下焦命門真陽不足。不能蒸穀氣而為營為衛也。


蓋汗者營中之血液也。


為熱氣所蒸。由營達衛而為汗。若不量其虛實而妄發之。則亡陽損衛。固不待言。然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


營衛皆出於三焦。三焦皆根於命門。命門涵藏於兩腎。尺遲則知腎中之真元不足。三焦之氣弱矣。


此以寒氣傷營。汗由營出。以尺中脈遲。則知腎臟真元衰少。營氣不足。血少之故。未可以汗奪血。所以尤不可發汗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


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4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7:53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者。即前第四條脈浮而數者。可發汗之例也。


身重之證。論中所見不一。有風濕風溫風寒火逆。及陰陽易。三陽合病之不同。此所謂身重者。因邪未入裡。誤下而胃中陽氣虛損也。


凡陽氣盛則身輕。陰氣盛則身重。故童子純陽未雜。而輕儇跳躍。老人陰盛陽衰。而肢體龍鐘。是其驗也。


所以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不能反側也。


誤下陽虛。與誤汗陽虛無異。此條心悸。與發汗過多。叉手冒心之心下悸。


同一裡虛之所致也。


但誤汗則先亡其衛外之陽。而後及於裡。此因誤下而竟虛其裡。所以誤汗尚有桂枝甘草湯和衛之治。此條脈浮而數。法當汗出。尚有表邪。故無補裡之法。直待其津液自和。而後汗出愈也。


須。待也。


言脈浮數而發熱惡寒之邪在表。若不汗解而誤下之。邪氣雖未陷入而為痞結之變。但身重心悸者。則知陽氣已虛。


不可更發其汗。當待其自汗出。乃可解也。


其所以然者。浮數之脈。因誤下之後。尺中之脈見微弱耳。蓋尺中者。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4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8:11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腎脈也。


腎為藏精之府。津液之主也。


然津液之流貫周行也。


皆命門真陽之氣。蒸騰升降。故能隨營衛而營運滋灌。


若見尺中脈微。是裡虛而津液衰少。陽虛而氣不蒸騰。即上文尺中遲之變文也。


故不可發汗。當待其下後所損之真陽漸復。氣液蒸騰。營衛流行。則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矣。


上條不立治法。亦此義也。


辨誤 前輩注釋。見原文中有尺中脈微四字。又見津液自和一語。便泥定下多亡陰之說。但以為陰虛而津液少。


故不可發汗。不知津液之來。皆生於蒸騰之陽氣。苟非邪火燔灼。焉得枯涸。所謂火蒸水而為氣。氣凝聚而為水。陰陽相須。水火升降。然後氣液周流。故謂之陰無陽不生也。


豈但亡其陰。而陽氣獨無損乎。觀尺中脈遲脈微二語。明系陽虛之變現。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湯之條內。明言脈微弱者。此無陽也。


詎可獨責之裡陰素虛乎。大抵微遲之脈。


汗下皆不宜。六經原文中彰彰可考也。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咽喉乾燥。上焦無津液也。


上焦之津液。即下焦升騰之氣也。


下焦之氣液不騰。則咽喉乾燥矣。


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熱論篇云。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也。


邪在少陰。故氣液不得上騰。即上文尺中微遲之類變也。


故曰不可發汗。後人以為津液素虧。發汗則竭陽明之津液。誤矣。


皆由成氏以咽門為胃之系故也。


如此而反指前人以少陰立說者為謬。揆之於理。豈其然乎。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血。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5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8:3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淋之為病。有膏淋石淋血淋肉淋等之分。雖有寒熱虛實之異。然皆為腎虛之所致。蓋腎主二陰之竅。與膀胱相為表裡而為一合者也。


腎為臟而膀胱為腑。臟為主而腑為使。然腎為三焦之原。三焦為命門之用。若腎臟之真陽不充。則三焦之氣化失常矣。


是以下焦之真氣衰弱。則氣不流利而為澀為痛。膀胱之氣化混淆。則水不釐清而為濁為黏矣。


而況淋之為病。從精隧而出者乎。肺為人身之天氣。水液由肺氣而下行。忽凝結而為膏為石。猶之雨化為雹。總為氣化之乖違。衝脈為血之海。其脈起於胞中。謬隨氣液而滲入膀胱。恰如涇流入渭。悉屬陰陽之錯亂。


又非至真要大論之所謂水液混濁。皆屬於熱之赤白濁可比也。


且命門之真陽。為衛氣之根本。皮毛之衛氣。


乃真陽之外發。發汗則外亡衛氣。內喪真陽矣。


若傷寒家既有淋證。則知腎氣已虛。真陽虧損。又豈可故發其汗乎。倘不知禁忌而誤發其汗。則必至於元陽敗泄。真氣大虛。陽不能固其陰。氣不能攝其血。致動少陰之血。


從便瀉而出矣。


其亦內經所云。胞移熱於膀胱。則為癃溺血之類乎。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 。不得眠。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5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8:5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衄。鼻出血也。


額上非即額也。


額骨堅硬。豈得即陷。蓋額以上之囟門也。


鼻雖為肺之竅。而上通於腦。


貫督脈。自額上巔。由腦後風池。風府。大椎。陶道。靈台。至陽。過命門而至長強。前則內通於肺。達膻中氣海。


而為呼吸之要道也。


脈急緊者。言目系急緊也。


 。本作旬。音絢。目搖動也。


所謂衄家者。即論中所云發煩目瞑必衄。及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又云。脈浮緊。發熱無汗。自衄者愈。其皆用麻黃湯者。非謂衄後當用麻黃湯也。


言此等無汗致衄者。當先用麻黃發其汗。則不至於衄矣。


若無汗而不發其汗。則熱邪內郁。必待自衄而愈。若不發其汗。又不得自衄。則變症多矣。


何也。


夫汗者。陽氣蒸營血之所化也。


在營則居於脈中而為血。


陽氣鬱蒸。則由營達衛。蒸氣外泄而為汗。汗泄則邪隨汗出而解矣。


不發其汗而衄。則熱邪亦隨衄而泄。所以自愈也。


若此。則何必於衄後更發其汗乎。況更有未病之前。素有衄證者乎。倘衄血之後。督脈腦髓之陽氣已泄。營分血脈之陰氣已虛。而復發其汗。是犯虛虛之戒矣。


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五臟生成篇云。諸脈者。


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故人臥則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血行而不得反其空。則病矣。


是以誤汗則陽氣不充於腦。而額上之囟門必陷。血虛則系目之筋脈急緊而直視。所以睛不能轉側而搖動也。


經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衄後則無血以歸肝。而神不歸舍。失汗則衛氣失常。不能行陰二十五度。所以不得眠也。


是故有邪氣則邪氣當之。無邪氣則元氣當之。其可忽乎哉。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5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5:19:09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證治第二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 而振。


夫血者。陰也。


氣者。陽也。


陰陽者。一氣之分也。


腎者。人身之兩儀也。


命門胞中者。太極也。


兩腎涵藏真氣。


分陰分陽。陰陽相倚。氣血交互而成形體也。


亡血。失血也。


或吐或衄。或便或溲。或崩或產。或破損。皆是也。


血亡則陰氣亡矣。


汗者。陰血之所化。陽氣之所蒸也。


陰血既亡。非唯無以為汗。抑且孤陽孑立矣。


若不量虛實。妄發其汗。則不但陰血更竭。並孤陽而盡亡之矣。


安得不寒戰鼓 而身振搖耶。危矣。


殆矣。


瘡家雖有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 。


瘡家。非謂疥癬之疾也。


蓋指大膿大血。癰疽潰瘍。楊梅結毒。 瘡痘疹。馬刀俠癭之屬也。


身疼痛。傷寒之表證也。


言瘡家氣虛血少。營衛衰薄。雖或有傷寒身體疼痛等表證。亦慎不可輕發其汗。若誤發其汗。則變逆而為 矣。


者即所謂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是也。


然其所以致此者。皆由陰陽兩虛。氣血衰少。發其汗則陽氣鼓動。陰液外泄。陽亡則不能柔養。血虛則無以滋灌。所以筋脈勁急而成 也。


故仲景於痙證中有云。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 也。


豈有所謂重感寒濕。外風襲虛之說哉。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585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3 11:24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