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5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辭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03:32: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修辭學

 

Rhetoric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修辭學」,依其從英文字翻譯而來的意義,是一個學習科目,或者也可視為一門學問;

 

是歐洲中世紀七藝之一,且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文科。

 

但其源流卻始於希臘三哲,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有一本專著即名[修辭學]。

 

照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中所說,這是一種「藝術」,是「說服者」(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所用的一種工具或方法;

 

也可以說是「說服的藝術」。

 

其中含有三個主要因素:一是「說服者」的性格能取信於聽眾;

 

二是說辭能打入聽眾心坎,引起聽眾的熱情反應(如另有相反的說服者或意見時,不妨刺激聽眾,引起對對方的反感以至憤怒,轉而愈益服膺自己);

 

三是要言而有徵,可以用實例、諷喻辨明「真理」。

 

由是「說服者」必須了解人情人性,善用歸納的邏輯推理(特指亞氏所倡的三段論法)。

 

說服類似「辯論」(dialectic),卻不是對「一個人」而發,而是面對「某一類人」,發言則可旁敲側擊。

 

言辭的技巧旨在說服聽眾,並不嚴格的要求誠實。

 

即是以能引起聽眾興趣為主,必須投其所好,在涉及利益時,當以最大的利益為指向。

 

亞氏的[修辭學]針對三種用途,即政治、訴訟(法庭)和典禮的演說辭或祝辭。

 

政治方面的話題有方式和工具,戰與和、國防、輸出與輸入、立法等。

 

法律方面以行為的是非為旨,辨別合法與違法的行為,以與正義對照。

 

典禮演說或祝辭之類關乎善惡的褒貶。

 

前二者都要激起聽眾的情緒作用,於是亞氏對情緒的定義和類別也有相當明白的解釋,並由情緒論及倫理和道德。

 

不過說服在於以言辭折服對方或聽眾,所以說話的藝術成為重要條件。

 

亞氏書中由說辭論及文章,即文章的說服功用,從而列舉四種不當的例子,如誤用複合辭,好用詭異字,用長而頻繁的形容辭,不當的隱喻。

 

而正確或良好的方式則是:善用連接辭,用明顯而特別常用的辭句,避免含混不清,明白陳述。

 

對於全部說辭,也要有適當的組織,最主要的必然是陳述而繼以例證。

 

由於歐洲中世紀時先發現了亞里斯多德的遺著,修辭學在西方遂成為一個重要的辭目。

 

實則在亞氏之前,柏拉圖(Plato,427~347B.C.)的著作中(如Phaedrus)已經論及修辭,而其後以演講術著稱的西塞祿(M.T.Cicero,106~43B.C.)的遺著,即將哲學與修辭學合為一體,以為哲學須靠修辭而表現說服力,且強調公眾場合的演說效果,其著作之一即為[演說家](DeOratore),認為偉大的演說家具有說服力與說服的技巧,但演說的內容則須具有哲學觀點或主張,方能顯示其見解有使人信服的作用。

 

中國典籍中向無「修辭學」一辭,所以在西學輸入之前並無以此為名的「科目」。

 

實則中國不但有此科目,而且有充分的名辭概念和史實,只是未出現「修辭學」一詞而已。

 

中文典籍中首先出現「修辭」二字的是[周易、乾卦]中的「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注為「修辭見於事者,無一言之不實也。」

 

是說言辭和事實、實例,以至道理相符合,已確定了言辭誠實是取信於人的原則。

 

次見[論語.先進]中有「言語,宰我子貢。」

 

言語即是說辭,正確的說,即「修辭」,而子貢之善於言語,多見於其他記載,足證子貢在說話方面有獨到之處。

 

同時孔子為魯相的夾谷之會,也表現了孔子的說服力。

 

又[論語.子路]中有「子曰:誦詩三百,受之以政,不達;

 

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則不但以「詩」為外交「辭令」的泉源,更是通達「政治」的工具,即不僅有「說服」的功能,而且有通達政務的效用,至少兼具了如亞氏所說的說服用於政治。

 

又[論語.憲問]中有句是「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對言語和德性做了區分,而且孔子對修辭以「詩」和「禮」為依據,從其中領悟說服的技巧。

 

(按[禮記.曲禮上]中有句為:「禮,不妄說、不辭費。」

 

辭費即是說不必要的話。)

 

從我國典籍和史書記載,中文之「言辭」或「言語」字面上和「修辭學」不同,實質上包括「說服」的內容、用途、方法和技巧,而且以「道德」為指導原則,其用途不僅在「施政」(政教闡釋)、「聽訴」、國際(戰和)等方面,即在說話和為文,也以求「辭達」為主要方向。

 

從戰國以來,便傳有鬼谷子授徒的科目中有「說話」一類,戰國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即出自其門。

 

而戰國時期「說客」之多,不能勝數,多數以「說服」一位國君採取戰或和的決定,見於政治方面的最多,現有[國語](左丘明撰,韋昭注)一書。

 

不過似乎多在面對國君一人而作,但在面對一位國君時,其臣下中不免有持異議的,含有如亞氏所說面對反對者的「說服」方式與技巧。

 

至於齊國的「稷下之士」,以在「稷門」下當眾演說而得名,恰似亞氏和西塞祿所講的演說。

 

此後至漢高祖與楚王爭鋒時,還靠「說士」如酈食其、陸賈之流的遊說,得成滅楚興漢的帝業,足為「修辭」有「學」的明證。

 

至於在書寫或著作方面,歷來的作者無不注意文辭「工美」見於著作,但少系統的論述,直到劉勰著[文心雕龍]可謂為中國「修辭學」的經典之作,劉氏只是不知道西方有這個名稱而已,但中國人卻不可不知,更不可誤以為中國原來沒有修辭學。

 

試從[文心雕龍]撰寫的旨趣看,在劉勰[序志]中說,在於「樹德建言」,已超出「說服」之上。

 

目的則在於「體現要義」,所以「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用以為文章的樞紐;

 

並剖析情理,修飾文采,說明風骨,包括附會和變通;

 

又陳述聲律和練字等問題。

 

體系之宏偉完整,也超出西方修辭學之上。

 

全書有四十九個題目,盡在前四十五則之中,即使以書寫文章為前提,然和「正式語言」如「說服」的性質比照,也並無二致,也不只用於政治、法律及典禮而已;

 

其效用也不在一時一事的取決,更關係著長久性的政策建言,申張正義,倡明體制,意義也更為深刻。

 

後世只把[文心雕龍]當作文學修辭之書,未將其應用擴展至其他著作領域,殊為可惜;

 

更未將其對書寫的經緯用於言辭,則是極大的損失。

 

而在教育中,擇其中言辭的要旨作說話的原則,應該使言者或教師說話,增加說服力,是亟值注意之處,不必以為中國無「修辭學」而有所憾。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7 07:33 , Processed in 0.20313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