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器】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明器是為鬼神特設的器皿,用以伴葬。
〔禮記‧檀弓下〕說:「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
備物而不可用也。
哀哉!
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
不殆於用殉乎哉!」
是孔子稱道夏代始制明器,懂得辦喪事的道理,為死者備辦器物,表示事死如事生,但所做的器物並不是實用的,表示死者異於生者。
孔子再進而批評殷代用祭器的錯誤,因用生人實用的物品,猶如用生人殉葬,太過殘忍,這反而是可悲的。
下文又說:「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孔子的意思是說,用芻靈,只略似人形,倒還是好的;
但用木偶做的人形,即為俑,則是和人幾乎無別,便是不仁了。
這段文字是說孔子贊成古代用明器殉葬,反對周代用俑。
「神明之」,指以神明之道待死者,而死者異於生人,所以用泥塑的車子,草紮的人形,是自古已有的,是備物而不可用,只表示生人的心意而已,周末寄寓人形於木,有機發而能跳躍的俑,孔子斥為不仁。
〔孟子‧梁惠王上〕引述孔子的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檀弓〕又載:「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
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斲,琴瑟張而不平,笙竽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虞,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其意認為以禮送死,若認定死了就無知覺,則太缺乏愛心;
反之,若認定有知覺,又太缺乏理智。
因此要送死者器物,就要在情感和理智之間擇中庸之道,如陪葬的竹器沒籐緣,並不能使用;
泥盆沒燒過,不能盛湯水;
鐘磬沒有木架,自然不能敲等等,由此可知稱為明器,是因把死者當作神明來事奉,重在象徵的意義。
夏代始制明器,殷代卻用祭器,〔檀弓〕又載:「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甕。
曾子曰:既曰明器,而又實之。」
是說曾子以為既是不堪使用的明器,便不當填以實物。
宋襄公為殷人後代,沿用殷代舊禮,所以用祭器而不用明器,曾子仍然認為不恰當。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