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時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2:37: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8-25 13:51 編輯

王時槐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王時槐(1521~1605)字子植,號塘南;

 

吉安府安福(今江西省安福縣)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歷任員外郎,禮部郎中,出僉彰南兵巡道事,改任川南道,陞尚寶司少卿,轉任太僕、光祿。

 

隆慶五年(1571)出為陝西參政,乞致仕。

 

萬曆十九年(l591)再詔拜貴州參政,陞南京鴻臚卿、太常卿,皆未上任,即請告退;

 

萬曆三十三年卒,享年八十四歲。

 

著作有〔論學書〕、〔語錄〕等。

 

塘南弱冠師事同邑劉兩峰(文敏),刻意為學,仕而求質於四方之言學者,未之或怠,終不敢自以為得。

 

年五十罷官,摒絕外務,反躬密體,如是三年,有見於空寂之體。

 

又十年,漸悟生生真機,無有停息,不從念慮起滅;

 

學須從收斂而入,方能入微。

 

故其學以透性為宗,研幾為要。

 

陽明沒後,「致良知」一語,學者鮮有深究其旨,多以情識承當,見諸行事,殊不得力。

 

唯雙江、念菴舉未發以救其弊,王學賴以不墜。

 

塘南批評王門後學:「以任情為率性,以媚世為與物同體,以破戒為不好名,以不事檢束為孔顏樂地,以虛見為超悟,以無所用恥為不動心,以放其心而不求為未嘗致纖毫之力者多矣,可嘆哉。」

 

其批評極為嚴厲。

 

塘南認為為學必探本窮源,施之以工夫。

 

指出:「學無分於動靜者也,特以初學之士,紛擾日久,本心真機,盡汨沒蒙蔽於塵埃中,是以先覺立教,欲人於初下手時暫省外事,稍息塵緣,於靜坐中默認自心真面目,久之邪障徹而靈光露,靜固如是,動亦如是,到此時終日應事接物,周旋於人情事變中而不舍,與靜坐一體無二,此定靜之所以先於能慮也,豈謂終身滅倫絕物,块然枯坐,徒守頑空冷靜以為究竟哉!」

 

他又指出羅洪先欲救其弊,專在未發上用工夫,然似不免於頭上安頭。

 

他認為「未發」之中是性,本不容言,無可用功,若施工夫於此,正是未理解「未發」,其去「未發」也益遠。

 

為救此弊,塘南認為要透徹明瞭什麼是「性」,以及如何把握「性」,這就是他的「透性」說。

 

他指出「性」是先天之理,命是性的呈露,修命就是盡性之功。

 

或問「性之生,而後有氣有形,則直悟其性足矣,何必後天之修乎?」

 

塘南則謂:「徹古今,彌宇宙,皆後天也。

 

先天無體,舍後天亦無所謂先天矣,故必修於後天,正所以完先天之性也。」

 

塘南採一元論的觀點,解釋性與命以及先天與後天的關係。

 

他說:「性命雖云不二,而亦不容混稱。

 

蓋自其真常不變之理而言曰性,自其默運不息之機而言曰命,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中庸〕天命之謂性,正恐人於命外求性,則離體用而二之,故特發此一言。

 

盡性者,完我本來真常不變之體,至命者,極我純一不息之用。

 

而造化在我,神變無方,此神聖之極致也。」

 

至論理與氣的關係,塘南則採「氣本」說。

 

他說:「盈宇宙間一氣也。

 

即使天地混沌,人物消盡,只一空虛,亦屬氣耳。

 

此至真之氣,本無終始,不可以先後天言。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若謂別有先天在形氣之外,不知此理安頓何處?

塘南進而指出:「佛氏以氣為幻,不得不以理為虛。

 

世儒分埋氣為二,而求理於氣之先,遂墮佛氏障中。」

 

故釋氏之異於孔子,唯其本原處所見毫釐有差,以至於作用大相背馳,遂成千里之謬也。

 

高攀龍謂:「塘南之學,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謂洞徹心境者矣。」

 

塘南認為盡性在於修命,修命則要從後天下手,而後天下手之處,塘南稱之為「幾」。

 

塘南雖然借用了前人「幾」的概念,但他對「幾」的看法卻與前人不同。

 

他指出:「研幾者,非於念頭萌動辨別邪正之謂。」

 

而是一種自然流露,一種心理傾向,他稱之為「本心真面目」。

 

他認為:「虞廷曰中,孔門曰獨,春陵曰幾,程門主一,白沙端倪,會稽良知,總無二理,雖立言似別,皆直指本心真面目不沉空,不滯有,此是千古正學。」

 

他又說:「寂然不動者誠,感而遂通者神,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此是描寫本心最親切處。

 

夫心一也,寂其體,感其用,幾者體周不二之端倪也。

 

當知幾前無別體,幾後無別用,只幾之一字盡之,希聖者終日乾乾,唯研幾為要矣。」

 

這裡的「研幾」說,與上面的「透性」說,塘南都採一元論的觀點,作一貫的解釋;

 

至於實踐「透性」、「研幾」的方法則為「慎獨」。

 

或問「性本自止,非假人力而後止也,學唯一倍便了,何必慎獨?」

 

塘南則曰:「性,先天也,獨幾一萌,便屬後天,後天不能無習氣之隱伏,習氣不盡,終為性之障,故必慎之,至於習氣銷盡而後,為悟之實然,故真修乃所以成其悟,亦升二事也。」

 

塘南嘗究心禪學,但在道德修養方面,對佛家仍持批評立場。

 

正因其究心禪學,故於彌近理而亂真之處,能作有力之剖判。

 

如說:「大抵佛家主於出世,故一倍即了,更不言慎獨。

 

吾儒主於經世學問,正在人倫事物中實修,故喫緊於慎獨,但獨處一慎,則人倫事物無不中節矣。

 

何也?

 

以獨是先天之子,後天之母,出無入有之樞機,莫要於此也。

 

若只云見性,不言慎獨,恐後學略見性體,而非真悟者,便謂性中無人倫事物,一切離有而趨無,則體用分而事理判,甚至行檢不修,反云與性無干,其害有不可勝言者也。

 

善學者亦非一途,有徹悟本性,而慎獨即在其中者,有精研慎獨,而悟即在其中者。

 

總之,於此理洞然真透,既非截然執為二見,亦非混然儱侗無別,此在自得者默契而已。」

 

塘南論程、朱之學及陽明之學,持論頗為客觀。

 

他說:「朱子格物之說,本於程子,程子以窮至物理為格物,性即理也。

 

性無內外,理無內外,即我之知識念慮與天地日月山河草木鳥獸皆物也,皆理也。

 

天下無性外之物,無理外之物。

 

故窮此理至於物,物皆一理之貫徹,則充塞宇宙,綿亙古今,總之一理而已矣;

 

此之謂窮理盡性之學,與陽明致良知之旨又何異乎?

 

蓋自此理之昭明而言,謂之良知;

 

良知非情識之謂,即程門所謂埋也性也。

 

良知貫徹於天地萬物,不可以內外言也。

 

通乎此,則朱子之格物非逐外,而陽明之良知,非專內明矣。

 

但朱子之說,欲人究徹彌宇宙亙古今之一理,在初學遽難下手,教以姑從讀書而入,即事察理以漸而融會之。

 

後學不悟,遂不免尋枝摘葉,零碎支離,則是徒逐物而不達理,其失程、朱之本旨遠矣。

 

陽明以學為求諸心而敬正之,大有功於後學;

 

而後學復以心為在內,物為在外,且謂理只在心不在物,殊不知心無內外,物並內外,徒執內而遺外,又失陽明本旨也。」

 

在塘南「透性」、「研幾」說的背後,著重內外兼修,著重經世、踐履,著重慎獨,這些精神後來由劉宗周(蕺山)及李顒(二曲)加以繼承,並發揚光大。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9 07:09 , Processed in 0.3593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