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 Differenti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分化」指的是生命體或系統在面對情境時,為延續自身的存活,而使用的適應方式。
生物學上,單細胞與多細胞的區別在於分化現象的有無。
單細胞由於本身即具有包括生殖、消化、排洩等功能,因而它無需具有分化的現象。
但多細胞生物,則由於是不同功能的細胞組合成的個體,因此就有分化的現象,使不同性質的細胞擔任不同的功能,以維持個體的生命。
但同時也使得不同功能細胞間的關係更為緊密,而形成整體的關聯性。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Durkheim)即以此說明人類社會分化的現象。
涂爾幹在[社會分工]一書中即區別「初民類型,(primitivetype)的原始社會與現代社會。
初民類型的社會其特徵在於成員間的關係是「機械連帶」(mechanicalsolidarity);
其中的社會結構較不分化,社會分工的現象因而也較少,甚至沒有。
但較現代的社會類型,即以「有機連帶」(organicsolidarity)為特徵的社會,則具有較高度和更精細的分工。
「分工」在涂爾幹的觀點中,是社會分化造成的現象,關聯到工作(tasks)或責任(responsibility)之專業化程度。
初民社會中的人們,由於社會分化未精細,因此傾向於占有一般性的位置,廣泛執行各類工作。
故往往能對各項工作樣樣精通。
相反地,現代社會中人們,則占有較專業化的位置,且擔負較狹窄的工作範圍及責任。
這即是社會分化使然。
但其對社會結構最具意義的,則在於反映了機械連帶與有機連帶兩種關係的差異上。
在屬於前項類型社會中的人們,彼此間並不需要太多的關聯性,即能延續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生存。
至於屬於後項類型的社會與人們,則因社會分化精細,致使它有使人們之間的差異性均發揮,才能使社會延續下去。
然而這項轉變的關鍵點何在?
亦即社會分化如何產生?
涂爾幹認為是「動態密度」(dynamicdensity)使然。
這概念指的是社會中人口的數量以及人們之間的互動量。
他認為當人口增加,同時彼此間的互動頻率提高時,將促使他們競爭有限的資源,以維持生存。
如果這時人們所具有的功能仍是相似,則將會使競爭更趨於激烈,依此,必須使人專精於某項功能並減少人們在工作上的相似性。
透過這種關係,人們為了生存就必須互相合作,如此便逐漸形成一具有機性的社會體。
由此可看出,分化在現代社會中是必然的趨勢,但亦應注意過於專精化在教育上所產生的專才的問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