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0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醫雜著 卷二 痢疾28】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4 11:57: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明醫雜著 卷二 痢疾28

 

 

廷評曲汝為,食後接內,患腹痛去後,似痢非痢,次日便膿血,煩熱作渴,神思昏倦,用四神丸一服頓減,又用八味丸料加吳茱、五味、骨脂、肉蔻,二劑全愈。

 

若紅痢,加當歸、川芎、桃仁各一錢五分。

 

初欲下之,再加大黃五錢。

 

愚按前症若病日久,或誤服疏通之藥而不能愈者,當調補脾胃。

 

大凡血症久而不愈,多因陽氣虛而不能生血,或因陽氣虛而不能攝血,故丹溪先生治此症久而不愈,用四君子湯以收其功。

 

判官汪天錫,患痢,腹痛後重,渴欲飲冷,飲食不進,用芍藥湯,納大黃一兩。

 

四劑稍應,仍用前藥,但大黃減半,數劑而愈。

 

通府薛允 ,下血,服犀角地黃湯,其血愈多,發熱,少食,裡急後重。

 

予以為清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東加炮薑,一劑而瘳。

 

若紅白相雜,加川芎、當歸、桃仁各一錢五分以理血;滑石、陳皮、蒼朮各一錢五分以理氣。

 

有食積者,加山楂、枳實以消導。

 

愚按前症若氣滯、食積、濕熱所致,宜用此方治之。

 

若脾虛飲食停滯,宜用六君子湯送香連丸調補之。

 

經云︰脾主血,肺主氣。

 

前症乃氣血俱受病也。

 

若因脾肺血傷所致,宜用四物東加白朮、茯苓,煎送 香連丸;若因脾肺氣傷所致,宜用四君東加當歸、川芎,煎送香連丸。

 

若白痢久,胃弱氣虛,或下後未愈,去檳榔、枳殼,減芩、連、芍藥各七分,加白朮一錢五分,黃、陳皮、茯苓各一錢,縮砂、乾薑(炙)各五分。

 

愚按前症若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者,乃土不能生金,肺與大腸氣傷而下墜也,當用升陽益胃湯舉其陽氣,則陰自降而二便自愈矣。

 

飲食不入,發熱作渴,其勢危甚,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送二神丸。

 

若紅痢久,胃弱血虛,或下後未愈,減黃芩、黃連各五分,加當歸、川芎、熟地、阿膠、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

 

愚按前症若脾經血熱下注而不愈者,用四物東加白朮、茯苓;若脾經氣虛不能統血而不愈者,用四君子加川芎、當歸;若中氣下陷不能攝血而不愈者,用補中益氣湯。

 

若赤黑相雜,此濕勝也,及小便赤澀短少,加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仁(炒)五分,以分利之。

 

愚按初患濕盛而小便赤澀者,宜用前藥;若病久而陽氣下陷,或老弱者,宜用升陽除濕防風湯;若脾土虧損,寒水來侮,先用六君子東加薑、桂以溫而補之,後用補中益氣東加茯苓、半夏以升而補之。

 

若血痢,加當歸、川芎、生地黃、桃仁、槐花(炒)各一錢;久不愈,減芩、連各七分,去檳榔、枳殼,再加阿膠珠、側柏葉、白朮各一錢五分,乾薑(炒黑)、陳皮各一錢。

 

愚按前症亦有因脾氣虛弱者,有因脾氣下陷者,有因肝氣虛弱者,有因肝血虛熱者。

 

祠部李宜散,患血痢,胸腹膨脹,大便欲去不去,肢體殊倦。

 

余以為脾氣虛弱,不能攝血歸源,用補中益氣東加茯苓、半夏,治之漸愈。

 

後因怒,前症復作,左關脈弦浮,按之微弱,此肝氣虛不能藏血,用六味丸治之而愈。

 

若痢已久,而後重不去,此大腸墜下,去檳榔、枳殼,用條芩,加升麻一錢以升提之。

 

愚按前症亦有因大腸氣滯者,有因大腸氣陷者,有因大腸血虛者,有因脾腎虛寒者。

 

若大腸氣滯墜下,宜用四君子送香連丸;若大腸氣虛陷下,宜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送香連丸;若大腸血虛後重,宜用四物東加參、朮送香連丸。

 

東垣先生云︰裡急者,腹中不寬快也,亦有虛坐而大便不行者,皆血虛也,血虛則裡急後重。

 

若嘔吐食不得下,加軟石膏一錢五分,陳皮一錢,山梔仁(炒)五分,生薑六分。

 

緩呷之,以瀉胃口之熱。

 

愚按前症若脾胃素有實熱,或過食濃味辛辣而暴患之,宜用此方;若胃氣虛,膈氣逆而作嘔吐者,用六君子加生薑;若胃氣虛寒,亦用前藥加炮薑、木香。

 

有一樣氣血虛而痢者,用四物東加人參、白朮、陳皮、黃芩、黃連。

 

愚按前症若脾氣虛而血弱,宜用四君子湯;若胃氣虛而血弱,宜用補中益氣湯;若久病氣血俱虛,宜用八珍湯。

 

大凡此症久而不愈,或變症百出,但守前法,久之自愈。

 

有一樣寒痢,用黃連、木香、芍藥(酒炒)、當歸、乾薑(炒)、縮砂、濃朴、肉桂。

 

愚按東垣先生雲,前症若脈沉細而身不動作,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用薑附湯;身重四肢不舉者,用朮附湯;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自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者,用漿水散。

 

先太安人,年八十,仲夏患痢,腹痛,作嘔,不食,渴飲湯水,按腹痛稍止,脈鼓指而有力。

 

余謂真氣虛而邪氣實也,用人參五錢。

 

白朮、茯苓各三錢,陳皮、升麻、附子、炙甘草各一錢。

 

服之睡覺索食,脈症頓退,再劑而安。

 

橫金陳子復,面帶赤色,吐痰,口乾,或時作瀉。

 

或用二陳、黃連、枳實之類,不應。

 

予脈之左關弦急,右關弦大,此乃腎水挾肝木之勢而克勝脾土也。

 

不信,後交夏果患痢而亡。

 

若得痢而誤服溫熱止澀之藥,則雖稍久,亦宜用前法以下之,下後方調之。

 

若得痢便用前症法下之而未應,又用前調理法治之久而不愈,此屬虛寒而滑脫,可於前補虛寒溫二條用擇,更加龍骨、石脂、罌粟殼、烏梅肉等收澀之藥。

 

愚按前症若脾氣虛寒下陷,宜用補中益氣東加粟殼、薑、桂,如不應,急用附子︰若氣血虛弱,宜用十全大補東加附子、粟殼;若命門火衰,用八味丸以補土母;若腹痛,作渴飲湯,手按腹痛稍止者,俱溫補脾胃。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8:5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