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x0012無知 發表於 2012-7-8 11:02:11

【王旭高臨證醫案-婦人門】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FONT color=red>王旭高臨證醫案-婦人門</FONT>】</STRONG></FONT></P>
<P align=center>&nbsp;</P>
<P><B><FONT size=4>婦人門</FONT></B></P>
<P><B><FONT size=4></FONT></B>&nbsp;</P>
<P><B><FONT size=4>王 經來半月不止,有紫血塊,少腹疼痛,氣墜陰門,診脈沉澀,下午惡寒。 </P>
<P>&nbsp;</P>陽陷入陰,營虛失守。
<P>&nbsp;</P>法以升陽收攝其陰。
<P>&nbsp;</P>黨參 熟地 黃耆 升麻 歸身 阿膠(蒲黃炒) 冬朮 白芍 柴胡 淡芩 血余炭陸 營分有熱,則經至而淋漓;衛分有寒,則脈小而遲緩。
<P>&nbsp;</P>脾為營之本,胃為衛之源。
<P>&nbsp;</P>經至而舌苔反布,胸無痞悶,是胃陽虛而無氣以化濁也。
<P>&nbsp;</P>擬醒胃陽以攝脾陰為法。
<P>&nbsp;</P>歸芍六君子加神曲。
<P>&nbsp;</P>又 經行過多,血氣兩衰,肝腎失固,麗翁所論包括盡矣。
<P>&nbsp;</P>然治病之道,有相機從事之權。
<P>&nbsp;</P>夫舌白多痰,胃有濁也。
<P>&nbsp;</P>咽乾色紅,陰虛而火浮也。
<P>&nbsp;</P>脈細遲緩,中氣不足也。
<P>&nbsp;</P>考古人腎虛有痰濁者,金水六君煎;氣虛而上有浮火者,生脈四君子。
<P>&nbsp;</P>合而參之,似覺不可擅易,還祈晒政。
<P>&nbsp;</P>大熟地 半夏 五味子 歸身炭 陳皮 于朮 茯苓 麥冬 人參 穀芽 建蓮肉又 肝腎與脾胃同治,經漏仍然不止。
<P>&nbsp;</P>左脈稍覺有力,原得歸、地之功;右脈更覺細微,脾氣虛衰不振。
<P>&nbsp;</P>許學士謂補腎不如補脾,蓋謂脾胃虛者言之。
<P>&nbsp;</P>今心跳食少,心脾不足可知。
<P>&nbsp;</P>經血如漏卮不息,衝任不得不固;腹中微痛,氣虛且滯,不得不補,不得不通。
<P>&nbsp;</P>仿黑歸脾法。
<P>&nbsp;</P>熟地炭 黃耆(炒焦) 茯神 棗仁 白芍 廣木香 歸身炭 冬朮 人參 陳皮 炙草淵按︰既雲固衝任,而無固衝任之藥。
<P>&nbsp;</P>仍用歸脾,恐漏仍不止。
<P>&nbsp;</P>古人治崩漏急証,自有專方,如血余、棕炭、百草霜、倒掛塵等,殊有效驗。
<P>&nbsp;</P>且脈小遲緩,其漏未必屬熱,或脾腎陽虛,不能固攝其血,尤非固而兼溫不效,未可見血即以為熱也。
<P>&nbsp;</P>張 營血不足,經事愆期。
<P>&nbsp;</P>肝氣有餘,瘀凝停滯。
<P>&nbsp;</P>心蕩頭眩,腹鳴脹滿,是其征也。
<P>&nbsp;</P>脹滿能食,病在肝而不在脾。
<P>&nbsp;</P>擬舒肝化瘀、和營養陰方法。
<P>&nbsp;</P>金鈴子 吳茱萸 當歸 延胡索 陳皮 沙苑子 茯苓 香附 大麥芽 青皮曹 經事來多去少,似崩非崩,是血虛有熱也。
<P>&nbsp;</P>所謂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
<P>&nbsp;</P>用白薇東加阿膠主之。
<P>&nbsp;</P>女貞子 白薇 阿膠(米粉炒) 淡芩炭(醋炒) 黃柏 沙苑子(鹽水炒) 白芍 蓮心 歸身炭 旱蓮草奚 肝為藏血之臟,脾為生血之源。
<P>&nbsp;</P>肝氣鬱則營血失藏,脾氣弱則生源不足。
<P>&nbsp;</P>腹中結瘕,肝氣所結也。
<P>&nbsp;</P>經事先期,肝血失藏也。
<P>&nbsp;</P>飲食少納,脾氣弱也。
<P>&nbsp;</P>便后帶血,脾失統也。
<P>&nbsp;</P>氣弱血虛,宜乎不孕矣。
<P>&nbsp;</P>調補肝脾,則衝任充足,自然有孕。
<P>&nbsp;</P>西黨參 大熟地 冬朮(人乳拌) 白芍 香附(醋炒) 杜仲(鹽水炒)茯神(辰砂拌) 菟絲子 歸身 木香 川斷 艾葉炭 阿膠(米粉炒) 烏賊骨丁 經事參前而色淡,淡則為虛,參前屬熱,是血虛而有熱也。
<P>&nbsp;</P>四物東加香附、阿膠、黨參、冬朮、丹皮、炮薑炭、玫瑰花。
<P>&nbsp;</P>淵按︰佐炮薑以行四物之滯,非溫經也,可謂得旨。
<P>&nbsp;</P>朱 痛而經來,肝氣橫也。
<P>&nbsp;</P>經事參前,血分熱也。
<P>&nbsp;</P>色黑有瘀,和而化之可也。
<P>&nbsp;</P>金鈴子 延胡索 香附 當歸 丹皮 山楂肉 澤蘭葉 白芍 木香 茯苓 砂仁陸 營虛發熱,瘀阻經停。
<P>&nbsp;</P>心中若嘈,飲食厭納,時吐酸水,是脾胃不足而夾痰飲者也。
<P>&nbsp;</P>夫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胃為氣血之總司。
<P>&nbsp;</P>調治之方,以和脾胃為第一。
<P>&nbsp;</P>脾胃健則營血自生,停飲自運,瘀凝自化。
<P>&nbsp;</P>半夏 陳皮 川連(吳萸炒) 茯神(辰砂拌) 桃仁 旋<FONT color=magenta>復</FONT>花 新絳 丹參 野薔薇花 白扁豆孫 經期一載不來,大便時常秘結,每月胸中不舒數日,此肝血虛而胃氣不和也。
<P>&nbsp;</P>理氣之方,不在平肝而在養血;和胃之法,不在破氣而在補氣。
<P>&nbsp;</P>氣血充而肝胃自和矣。
<P>&nbsp;</P>西黨參 熟地(砂仁拌) 棗仁 陳皮 歸身 製半夏 丹參 于朮(人乳拌炒) 茯苓 白芍沙苑子 橘餅 穀芽又 肝腎素虧,氣鬱,胃氣不舒,脾陰不足。
<P>&nbsp;</P>飲食知味而不能多進,經事不來,二便時常不利,肩膝酸疼,舌苔或黃或白,此有濕熱夾雜其中。
<P>&nbsp;</P>補養氣血之方雖穩當,然無理氣化濁之品,未能奏效。
<P>&nbsp;</P>今擬一方,以觀驗否。
<P>&nbsp;</P>製首烏 懷山藥 棗仁 牛膝 焦山梔 柏子仁 茅朮炭 陳皮 半夏 建蓮肉常服苡仁、紅棗煮食。
<P>&nbsp;</P>某 經停,少腹痛,小溲淋塞有血縷。
<P>&nbsp;</P>此肝火與瘀凝交阻,當通而導之。
<P>&nbsp;</P>龍膽草 小薊炭 車前子 丹皮 桃仁 大黃(酒炒) 冬葵子 海金砂 延胡 焦山梔徐 咽乾乾咳,全由津液之虧;內熱經停,已見虛勞之候。
<P>&nbsp;</P>設欲生津降火以養其陰,而飲食減少者適以傷脾。
<P>&nbsp;</P>計惟調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FONT color=magenta>復</FONT>其真陰之不足。
<P>&nbsp;</P>蓋津液生成於水穀,水穀轉輸於脾胃,捨此別無良法也。
<P>&nbsp;</P>白扁豆 茯苓 白芍 玉竹 炙甘草 懷山藥 苡仁 金石斛 玫瑰花 枇杷葉陸 驚恐飢飽勞碌,內傷氣血。
<P>&nbsp;</P>血凝氣滯,經停不來,已及八月。
<P>&nbsp;</P>內熱食少,慮成乾血勞損。
<P>&nbsp;</P>肉桂(一錢二分) 桃仁(二錢三分) 川斷(一錢) 麝香(五厘) 當歸(二錢五分)大黃(醋炒,一錢三分) 砂仁(四分) 牛膝(酒炒,三錢) 乳香(去油,五分)沒藥(一錢) 五靈脂(醋炒,錢半) 共研細末,分五服。
<P>&nbsp;</P>每日一服,陳酒送下。
<P>&nbsp;</P>淵按︰此調經散加減法,頗得古人遺意,元氣可支者用之。
<P>&nbsp;</P>徐 經行后奔走急路,冷粥療飢,少腹疼痛連腰脅,兼及前陰。
<P>&nbsp;</P>此肝腎受傷,又被寒侵而熱<FONT color=magenta>鬱</FONT>也。
<P>&nbsp;</P>經云︰遠行則陽氣內伐,熱舍於腎。
<P>&nbsp;</P>冷粥入胃,則熱<FONT color=magenta>鬱</FONT>不得伸,故痛也。
<P>&nbsp;</P>遵寒熱錯雜例,兼腹痛治法。
<P>&nbsp;</P>川連(酒炒) 炮薑炭 桂枝 白芍(吳萸三分煎汁,炒) 木通 全當歸香附 山楂炭 焦山梔 旋<FONT color=magenta>復</FONT>花 新絳屑王 經後少腹痛連腰股,肛門氣墜,大便不通,小便赤澀熱痛。
<P>&nbsp;</P>擬宣肝經之<FONT color=magenta>鬱</FONT>熱,通絡脈之凝澀。
<P>&nbsp;</P>柴胡 川楝子 焦山梔 <FONT color=magenta>鬱</FONT>李仁 延胡索 新絳 旋<FONT color=magenta>復</FONT>花 歸尾 龍膽草 青蔥管淵按︰此經未盡而行房過度所致,乃經血乘虛入絡,衝任入脈受傷也。
<P>&nbsp;</P>張 形壯,面色紫黑,經事或數月或數十日而後來,來亦色淡不多。
<P>&nbsp;</P>今經行后少腹攻痛,痛在左則左股酸而無力,痛在右亦如之。
<P>&nbsp;</P>兼有淋帶如膏,此瘀凝化濁,衝任失調也。
<P>&nbsp;</P>通絡泄濁治之。
<P>&nbsp;</P>五靈脂 香附 丹參 金鈴子 延胡 當歸尾 冬葵子 吳茱萸 旋<FONT color=magenta>復</FONT>花 新絳 青蔥管何漏下淋瀝不斷,少腹板痛,微寒微熱,口渴不欲飲。
<P>&nbsp;</P>此有瘀血著於臍下,擬化瘀生新法。
<P>&nbsp;</P>小生地 當歸 丹參 桃仁泥 澤瀉 延胡 旋<FONT color=magenta>復</FONT>花 柴胡 大黃炭(酒炒) 地鱉蟲(酒浸)又 漏下淋漓,少腹板痛。
<P>&nbsp;</P>化瘀和營,未能奏效。
<P>&nbsp;</P>食少無力,微寒微熱。
<P>&nbsp;</P>治在肝脾,緩之調之。
<P>&nbsp;</P>柴胡 當歸 丹參 茯苓 澤瀉 赤芍 白朮 香附 地鱉蟲 山楂炭某 寒熱無序,脈促數,下有淋帶,上則心跳,又少腹痛,大便堅,面色萎黃,血瘀之候也。
<P>&nbsp;</P>慮延勞損。
<P>&nbsp;</P>大生地 桃仁 茯苓 冬葵子 當歸 柏子仁 丹參 白芍豆衣 玫瑰花王 向有淋帶,月前血崩,崩止淋滯不斷,少腹板痛,脈象細數,身發寒熱,脾胃大虛。
<P>&nbsp;</P>此血瘀未盡,<FONT color=magenta>復</FONT>兼肝氣夾寒也。
<P>&nbsp;</P>法當通補。
<P>&nbsp;</P>鮮生地渣(薑汁炒焦) 當歸炭 荊芥炭 杜仲 陳皮 生薑渣(鮮地汁炒焦) 香附炭(醋炒) 香穀芽淵按︰鮮地、生薑互炒,名交加散,能通瘀調氣,和寒熱,而不傷血耗氣,女科之妙方也。
<P>&nbsp;</P>陳 經行作嘔,血虛肝旺也。
<P>&nbsp;</P>嘔止而腹中結塊,經事四、五月不來,當臍跳動,疑為有孕。
<P>&nbsp;</P>恐其不然,想由瘀凝氣聚與痰涎互結成塊耳。
<P>&nbsp;</P>《內經》腸覃、石瘕二証,狀如懷子,病根皆在乎血。
<P>&nbsp;</P>雖不敢大攻,當氣血兼理,仿婦科正元散法。
<P>&nbsp;</P>黨參 白朮 川芎 茯苓 陳皮 半夏 當歸 砂仁 木香 枳殼 香附有孕無孕,最難辨別。
<P>&nbsp;</P>此症斷乎非孕。
<P>&nbsp;</P>服此二十餘帖,至八九月而經始行。
<P>&nbsp;</P>李 婦人之病,首重調經。
<P>&nbsp;</P>經事初起不來,狀如懷子。
<P>&nbsp;</P>以後來而略少,但腹漸大,三載有餘。
<P>&nbsp;</P>尚疑有孕,豈非痴人說夢耶?《內經》謂腸覃、石瘕皆腹大如懷子,石瘕則月事不來,腸覃則月事仍來,而提其要曰︰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P>&nbsp;</P>夫豈徒有虛文而無斯症哉﹗余曾見過下紅白垢污如豬油粉皮樣者無數,調理得宜,亦有愈者。
<P>&nbsp;</P>藉曰不然,則天下盡有高才博學之醫,就有道而正焉,無煩余之多贅也。
<P>&nbsp;</P>大黃 蟲丸每朝三十粒,炒大麥芽泡湯送下。
<P>&nbsp;</P>蘇 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 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
<P>&nbsp;</P>此段經衣冠文物指石瘕一症,由於寒氣瘀凝夾阻而成。
<P>&nbsp;</P>今腹痛泄瀉食少,脾胃虛寒,肝木橫逆,病延半載,元氣已衰,理脾胃,兼溫中下,尚恐莫及。
<P>&nbsp;</P>備候主裁。
<P>&nbsp;</P>肉桂 冬朮(土炒) 陳皮 木香 金鈴子 訶子 茯苓 乾薑 澤瀉 延胡索 生熟穀芽吳《內經》有石瘕、石水之証,多屬陽氣不布,水道阻塞。
<P>&nbsp;</P>少腹有塊堅硬者為石瘕,水氣上攻而腹滿者為石水。
<P>&nbsp;</P>此症初起小便不利,今反小便不禁,而腹漸脹滿,是石水之象。
<P>&nbsp;</P>考古石水治法,不越通陽利水,淺則治膀胱,深則治腎,久則治脾。
<P>&nbsp;</P>茲以一方備采。
<P>&nbsp;</P>四苓散去豬苓,加大腹皮、陳皮、川朴、桑白皮、烏藥、桂枝、雞內金。
<P>&nbsp;</P>朝服腎氣丸三錢。
<P>&nbsp;</P>仁淵曰︰婦科首重調經。
<P>&nbsp;</P>夫經乃心血與腎液相合而成,為天一之真水,故名天癸;按月而下,猶月魄之有盈虛,故名月信;不差時日,猶海水之有潮汐,故名月潮。
<P>&nbsp;</P>夫月也,潮也,癸也,皆陰類也。
<P>&nbsp;</P>然月魄不得日光麗照則不明,潮汐不得陽氣鼓蕩則不盛,其質雖陰,其用則陽。
<P>&nbsp;</P>婦人經水之盛衰,亦猶是耳。
<P>&nbsp;</P>葉天士云︰婦女以心脾為立命之本,心生血,脾統血,心氣旺則陰血自足,脾氣盛則統馭有權,無愆期崩塞之病。
<P>&nbsp;</P>今世醫調經,動曰衝任八脈,皆言末而忘其本耳。
<P>&nbsp;</P>夫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在女科原不可不講,而經水之所以盛衰通塞,其根源不在乎是。
<P>&nbsp;</P>《內經》言奇經之于十二經,猶江河之于溝渠也。
<P>&nbsp;</P>江河充足,溝渠自盈溢。
<P>&nbsp;</P>可知江河不充足,則溝渠涸竭窒塞矣。
<P>&nbsp;</P>又可知江河充足,溝渠偶有不通不足,欲通之足之亦甚易矣。
<P>&nbsp;</P>能知此理,斷不以通瘀養血套劑了事。
<P>&nbsp;</P>即帶下一証,雖有陰虛、濕熱之辨,亦莫非心脾之氣不通不化而來。
<P>&nbsp;</P>即 瘕、癖疝、鬼胎、腸覃等疾,雖由痰凝血滯,風寒閉塞,肝膽生陽不能布化,其因甚多,其根亦莫非心脾鬱結所致。
<P>&nbsp;</P>蓋男子用陽而體陰,女手用陰而體陽。
<P>&nbsp;</P>男子以腎為先天,女子以心為先天。
<P>&nbsp;</P>心陽足則脾陽亦旺,陽生陰長,血氣充沛,乃宜男之兆。
<P>&nbsp;</P>若心陽不振,則脾陽亦弱,肝木生生之氣少布,飲食少化,聚濕生飲,肝氣鬱陷而逆升,為氣撐飽脹,為脘痛作嘔,或錯經妄行而鼻衄,或脾氣下陷而崩漏,或風寒瘀污客於子門衝任,為鬼胎、石瘕,種種病情,相引而至。
<P>&nbsp;</P>蓋有形之病皆屬陰邪,大抵陽氣不化而生,斷非通瘀行血所能了事也。
<P>&nbsp;</P></FONT></B>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旭高臨證醫案-婦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