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3-22 21:41:44

【史學●六三體制】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史學●六三體制</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1896-1921年日本統治臺灣基本法律體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日本在毫無殖民統治經驗下,參考外籍顧問的意見,在中央政府與帝國議會的折衝之下所形成的體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日治初期,對於應該如何將臺灣放置在日本帝國的架構之中,曾有一番爭議,1896年(明治29年)帝國議會在各方妥協之下通過「六三法」(法律第63號),賦予臺灣總督有相當的立法權、行政權(包括對司法機關的行政監督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六三法的主要特色是「委任立法」,帝國議會將其對臺灣的立法權力委託臺灣總督行使,臺灣總督在其所管轄的臺灣地域內,得制定與帝國議會之「法律」具有同等效力之「命令」,此種由臺灣總督發布、具有與法律相同效力的命令稱為「律令」。</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總督行使其律令制定權,制定諸多臺灣殖民地的特別法,僅將少數的內地法實施於臺灣,使得臺灣成為日本帝國的特別法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不過,中央政府仍然可以發布「敕令」將帝國議會所制定的法律全部或一部施行於臺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因此,六三法賦予臺灣總督相對強大的權力讓特殊統治主義易於實現,但也不全然排斥內地延長主義。</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六三法引發了條約改正是否適用於臺灣、憲法是否施行於臺灣、委任立法是否違憲的重大憲政爭議,即「六三法爭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作為正反兩方的暫時妥協性產物,六三法設有三年的時限,這使得帝國議會每三年必須重新討論臺灣制度的設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六三法的三年時限一延再延,直到1906年終於以附有五年期限的三一法(法律第31號)取而代之,但三一法對於六三法的變更不大,實質上延續了六三法的精神,並且也一再延長施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18年(大正6年),林獻堂等臺灣知識菁英發起六三法撤廢運動,反對使臺灣受到不公平差別待遇的六三體制,但此運動很快地為強調臺灣主體性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所取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21年,標舉內地延長主義精神的法三號公布、於次年生效,延續了25年的六三體制正式告終。</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13</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學●六三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