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3-21 05:55:05

【史學●耕者有其田】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史學●耕者有其田</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臺灣地區自民國三十八年起實施三七五減租及公地放領以來,農民生活已頗為改善,然而土地改革仍未盡全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至民國四十年左右,臺省仍有三十萬左右的農民處於租佃關係之下,全年辛勤所得為地主所分享,故如何徹底解決租佃關係與其所導致的不公平現象,便成為土地改革下一階段的重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民國四十二年一月,國民政府公布「耕者有其田條例」,此後便以此條例為基礎,進行將佃農轉化為自耕農的和平土地改革。</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耕者有其田的施行方式,是由政府徵收私人出租耕地,再轉放給現耕農民承領;</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對於地主的損失,政府以「實物土地債券」─由政府委託土地銀行發行,保證可兌換一定數量農作物的債券,以及接收日產中的四大公司—臺泥、臺紙、工礦、農林—的股票加以償付,至於獲領土地的農民,則需於十年內分期向政府償還承領的地價。</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要實行如此複雜而龐大的計畫,其艱鉅程度可想而知,特別是對於地籍的掌握,乃是全計畫的最關鍵。</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如果沒有確實的地籍資料,土地的徵收與放領就無法進行,因此國民政府在實施耕者有其田前,先於民國四十一年實施「全省地籍總歸戶」,掌握了臺灣土地所有權的實際情況,接著又於四十二年二月進行土地複查,再一次的確認了全省耕地的使用情況。</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地籍掌握完全之後,耕者有其田乃開始全面推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至四十二年十月底,放領與徵收任務大致完成,計有十九萬四千餘戶佃農獲得土地,總放領面積達十四萬三千甲,轉移過程極為和平。</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耕者有其田的成功,使臺灣得以避免中共形式的暴力土改。</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農民得到土地後,耕作意願與農作產量都有顯著的提升,而有力人士亦因此獲得踏足工商業的機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同時,國民政府亦藉此機會,將臺籍士紳在地方上的勢力加以徹底削弱,因此,「耕者有其田」可以說是確立國民政府在臺統治權的決定性關鍵。</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994</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學●耕者有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