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碩 發表於 2012-11-25 03:18:38

【V形圖】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V形圖</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諾威克和葛文(JosephD.Novak&BobD.Gowin)(美國康乃爾大學的教授)為了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結構和人類產生知識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以事件為中心建構主義知識論的V形圖,依據主導的問題、關鍵的概念、探索的方法、知識宣稱、價值宣稱,建構成V形圖,並應用於不同的情況,計有知識V圖、晤談V圖、學習V圖。</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知識V圖,其涵義是強調知識的結構含有概念和方法二個領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中V圖左側是概念領域,是經由人們對事件經過很多次的觀察、記錄及社會大眾所共同分享的概念、原理、理論而宣稱所獲得的知識,依層次不同由下往上可分為:概念→原理→理論→哲學觀→世界觀。</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V圖右側是方法領域,是經由人們對事件觀察所做記錄的整理、轉換與宣稱,由下往上的層次分別為:對事件的記錄、事實描述→事實的分類組織→結果→對結果的詮釋和規則化→對事件的知識和價值的宣稱。</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V圖的上方是主導問題,與思考的引導與組織。</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V圖的尖點是事件或事物,是知識產生的開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透過事件或事物的觀察,將一連串「概念←→方法」之間的修正、再建構,獲得事間中所蘊涵的知識。</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亦即這二個領域的知識並非獨立而是在交互中成長的,猶如科學概念與科學方法是不可能獨立存在而分開學習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晤談V圖,是從知識V圖衍生而來的,用以探測學生科學知識的認知結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科學家或教師可能對事件所蘊涵的知識有某種程度的了解,使用既有的理論、原理、概念來觀察事物,形成知識與價值的宣稱;</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學生則必須在概念與方法之間逐漸建構而獲得知識。</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所以,晤談V圖是幫助晤談者利用晤談技巧取得學生反應的語言,歸納得描述性與解釋性的陳述,做為學生對知識的宣稱,研究者則根據某些判斷的準則,推論學生的科學概念、原理、理論或整體概念等三層次的認知結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學習V圖,是依據知識V圖的精神所建立,可做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工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左側是問問題,右側是回答,問問題時是依想像、臆測、思考等將事物分離成沒有組織、不固定的宣稱,在回答時可以不同於以前或比以前更恰當穩定的方式組織宣稱,此間學生需將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重新加以組織,直到好的問題與適當的答案相互聯結時,學習就完成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V形圖在教學上,教師可將教材轉化為適合教學的形式,並藉著使用概念圖(conceptmapping)使學生體會知識V圖的精神,進而透過學習V圖將所學與原有知識做最有意義的聯結,教師更可利用晤談V圖探察學生科學概念的認知結構,了解學生的不足處,以使教學更有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nbsp;</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V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