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社會學】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新教育社會學</FONT>】</FONT></STRONG></P> <P><STRONG>NewSociologyofEducation</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新教育社會學是一九七○年代的教育社會學家,結合符號互動論(symbolicinteractionism)、現象學(phenomenology)、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的觀點,認為要解決教育機會均等問題,應從知識的控制與管理、知識與權利的關係、採用參與觀察的方法、探討教室動態關係等方向著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有別於以前的研究的方式,稱為「新」教育社會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教育社會學的發展可溯至十九世紀末,迄今約有百年時間;</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其間約有兩項特徵可循:其一是名稱的爭議究竟用教育社會學(educationalsociology)或社會教育學(sociologyofeducation),最後確定採用後者(中譯仍用教育社會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其二是自一九七○年代開始,教育社會學家有鑑於在此以前的研究方向,無法達成預期目標,轉而朝另一個方向研究,試圖解決或克服過去研究的困境,而衍生「新」教育社會學的名稱,成為教育社會學發展的新取向。</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此以前的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內容,有別於新教育社會學的研究;</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為了便於區分,前者稱為「舊」教育社會學(oldsociologyofeducation)。</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一九五○年代及一九六○年代的教育社會學研究中,很多學者力主透過社會變遷的作用,獲致較平等的社會。</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他們的研究重點,放在社會階級與教育機會的關係方面,於是學校的編班方式、中學的重組政策、不同類別學校教育對學生職業抱負的影響、解決文化不利地區兒童教育的途徑等,都在研究之列。</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根據這群舊教育社會學家的研究結果,發現單靠上述各方面的研究,仍無法打破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教育問題仍然未獲解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至一九七○年代才有新教育社會學家試從另一方向面進行探討的動向。</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一般而言,舊教育社會學側重宏觀的研究,新教育社會學偏向微觀的探討。</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此種取向改變研究的旨趣,誠如所謂:宏觀的研究偏重制度本身,譬如只研究學校內部工作的性質,但仍留有黑盒子不予研究,到了現在則稍有改變,想進一步打開這個黑盒子,看看它的內部,首當其衝的是教室內部的情形。</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新教育社會學大抵以知識社會學及教室社會學為兩個大的研究取向,前者參見「課程」、「聚集型課程」、「統整型課程」,後者參見「教室俗民誌」等辭目。</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