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2-5-29 21:55:05

【金融知識應該是常識】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金融知識應該是常識</FONT>】</FONT></STRONG></P>
<P>&nbsp;</P>
<P><STRONG>【前言】 </STRONG></P><STRONG>
<P><BR>金融資本的興起宣告著:全世界都捲入「以錢賺錢」的時代。</P>
<P>&nbsp;</P>
<P>除了貴金屬與紙鈔之外,貨幣是銀行的信用貸款,也是政府發行的債券,也可以是公司的上市的股票,更可能是個人投資的保險和房地產。 </P>
<P></STRONG>&nbsp;</P>
<P><STRONG>但這些金融商品,如何促成富可敵國的金融資本家誕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美國爆發的次級房貸風暴,又如何波及世界各國的投資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以歷史學家的角度,對現代金融資本主義的起源、爬升、崩陷,做了鳥瞰式的梳理:貨幣塑造世界歷史,並決定我們的未來。 </STRONG></P>
<P><BR><STRONG>從次貸風暴到全球危機 </STRONG></P>
<P><BR><STRONG>從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彷彿以慢動作發展一般。</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儘管美國不動產價格早在<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200">200</SPAN>7年1月就開始下跌,股市仍然持續上揚到11月,甚至到了2008年5月時,標準普爾500指數(Standard and Poor’s 500 index)仍然只比前一年10月的最高點下滑10%。</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雖然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在2007年12月就宣布衰退期已經開始,美國消費者仍抱持否定態定,並未撙節開支,直到2008年第三季—也就是決定性的9月,「大蕭條」時期結束,美國危機爆發成全球危機,造成亞洲和歐洲經濟體出口銳減,以及大宗商品價格泡沬破滅,每桶原油價格飆漲到133美元。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只賺幾千萬的人,怎麼會虧掉幾十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共和黨政府怎會落到把「聯邦房貸協會」(FHMA)、「聯邦房貸抵押公司」(FHLMC)和保險業鉅子「美國國際集團」(<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AIG">AIG</SPAN>)收歸國營的地步?</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尤其是,為何美國房貸市場的危機不只造成美國蕭條,更可能引發全球性蕭條?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先了解至少六個獨特卻相互關聯的金融現象: </STRONG></P>
<P><BR><STRONG>一、怎會有這麼多美國和歐洲銀行出現如此高槓桿的資產負債表。換句話說,他們的債務與放款金額怎麼會高出資本基礎這麼多;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二、包括房貸債務和卡債在內,各種不同的債務如何「證券化」,也就是如何包裹、分割成各種類似債券的證券;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三、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為何只著眼於極狹義的通膨,無視股價及後來的房價有泡沬化的潛在風險;</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四、由AIG領銜的美國保險業,為何從傳統的風險保障跨足衍生性商品市場,去賣極不確定的金融險;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五、大西洋兩岸的政治人物為什麼要利用各種誘因擴大房貸市場,提高一般家庭的自有住宅率;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六、是什麼因素使得亞洲各國政府,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應該累積數兆美元的外匯存底,資助美國解決經常帳赤字。</STRONG></P>
<P><BR><STRONG>金融知識應該是常識 </STRONG></P>
<P><BR><STRONG>有些讀者可能看得霧煞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實,所謂銀行資本/資產比聽起來好像很專業,但絕不是只有學術界才會感興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畢竟,當年美國銀行體系「大緊縮」就被歸咎為引發近代史上最嚴重的經濟浩劫,也就是1929至1933年大蕭條的元凶。所以,本書的目的之一便是要讓一般讀者了解金融,特別是了解金融史。 </STRONG></P>
<P><BR><STRONG>英語系國家有極大比例的一般民眾對金融很無知,這是存在已久的事實。</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根據2007年的一項調查,儘管信用卡公司收取極高的循環利息,美國每十個持卡人中就有四個沒有按月付清最常使用的信用卡帳單。</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將近三分之一(29%)的受訪者表示,根本不曉得循環利率是多少;</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另有30%的人認為,循環利率低於10%,而實際上絕大多數信用卡公司所訂的利率都遠高於這個數字;一半以上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在學校時對金融問題「所學不多」或「從沒碰過」。 </STRONG></P>
<P><BR><STRONG>2008年的一項調查則顯示,三分之二的美國人不知道複利是怎麼計算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水牛城大學管理學院研究人員所做的調查顯示,讓尋常的高年級中學生回答個人理財和經濟相關問題時,他們只答對52%的題目。</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中,只有14%的人知道,持有股票超過18年的投資報酬率往往高於美國政府公債;知道存款利息達到相當額度才要課所得稅的,還不到23%;整整59%的人不知道公司退休金、社會福利險和401(k)計畫有什麼差別。 </STRONG></P>
<P><BR><STRONG>這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2006年,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 FSA)進行的民眾理財常識調查便發現,五分之一的人不知道通膨5%和利率3%對他們存款的購買力有何影響;十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買一架原價250英鎊的電視機,到底是減30鎊還是打9折划算。</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誠如這個例子所顯示,這些調查所問的都是最基本的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因此,能解釋選擇權賣權和買權有何不同的受訪者屈指可數,一點也不奇怪。</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至於能知道CDO(擔保債務憑證)和CDS(信用違約交換)的差別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STRONG></P>
<P><BR><STRONG>(摘自麥田新書,《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導論)</STRONG></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融知識應該是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