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x0012無知 發表於 2012-8-8 07:36:54

【吳佩衡醫案-傷寒病少陰陰盛格陽證】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吳佩衡醫案-傷寒病少陰陰盛格陽證</FONT>】</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nbsp;</P><B><FONT size=4>馬××之子,十三歲,住昆明市。
<P>&nbsp;</P>1945年11月22日,患 傷寒病已廿餘日,醫者診治未愈,寒邪引入陰分,格拒真陽浮越於外,致身熱夜重,體溫攝氏四十餘度,反不惡寒,兩顴發赤,唇焦而起血殼,頭昏不食,欲寐無沖,飲水不多,心煩胸悶,冒逆欲嘔,小便短赤,大便數日不通,白 遍體如麻,脈沉而緊,舌苔白膩。
<P>&nbsp;</P>此陽虛陰盛之象,法當挾陽溫化,破陰回陽主之。
<P>&nbsp;</P>附片26克 乾薑10克上肉桂3克(研束,泡水兌入) 茯苓10克蔥白4莖 23日復診。
<P>&nbsp;</P>服昨方後嘔吐涎水數碗,屬溫藥運行,病除之兆。
<P>&nbsp;</P>仍身熱頭昏無神,不渴飲,此傷寒寒極之證,陰寒內盛,陽不勝陰,決無熱證,治法不變,附片50克 乾薑13克上肉桂3克(研末,泡水兌入) 茯苓10克麥芽6克 蔥白4莖 24日三診。
<P>&nbsp;</P>舌苔白膩而潤,脈較和緩,昨夜曾大便一 次,色黑,初硬而後溏,此裏寒內重,陽氣尚虛,陽不潛藏,仍潮熱,晨輕夜重,頭昏欲寐無神,以大劑扶陽抑陰主之。
<P>&nbsp;</P>附片60克 乾薑13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兌入) 茯苓10克 西砂仁3克 公丁1.3克 甘草3克 25日四診。
<P>&nbsp;</P>今晨診脈,一息五至,狀若平脈,舌苔白滑尚厚膩,體溫稍降至39.5℃,昨夜又解大便一次,心煩胸悶稍減,已得熟寐。
<P>&nbsp;</P>惟病久裏寒尚重,隔拒真陽,浮游於外而潮熱,顴赤,多虛汗,頭昏無神。
<P>&nbsp;</P>此乃中陽不運,陰寒阻遏,胸腹脹悶仍不能食,熱飲僅三、四日而已,勢必驅盡裏 寒邪陰,真陽始得返歸其舍,潮熱諸疰,焉有不退之理乎!附片<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100">100</SPAN>克乾薑16克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兌入) 茯神10克 甘草10克 26日五診。
<P>&nbsp;</P>服昨方二次,於夜晚服藥後,反見心中煩躁不安,此乃重劑溫藥,逐動陰寒,藥力與病邪相攻之象。
<P>&nbsp;</P>待至清晨,得天陽以助,遂見寧靜得寐。
<P>&nbsp;</P>刻診,體溫降至38.7℃,呼吸平和,脈搏一息五至,舌苔仍白膩而滑潤。
<P>&nbsp;</P>胃寒日久,仍不思飲食,痰多而夫黑血,屬寒痰瘀血化行潰退,非熱甚灼陰可比。
<P>&nbsp;</P>所喜者,兩顴赤色減退,白(疒咅)漸靨,體溫已有下降,為病退佳兆。
<P>&nbsp;</P>此病虛寒已極,決無熱象足徵,余乃抱定宗旨,仍以扶陽溫化輔正主之。
<P>&nbsp;</P>附片180克 乾薑16克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兌入) 甘草10克 30日六診。
<P>&nbsp;</P>昨前三日,病家曾請西醫診治,醫者以病情危重又無特效藥而告退,又復延余以求盡力挽救之。
<P>&nbsp;</P>刻診脈緩弱無力,舌苔白潤,小便已較清長,夜間仍有潮熱,病者虛弱已極。
<P>&nbsp;</P>此三陰虛寒之證,病情日久,陽神極虛,緩迨延誤,恐有虛脫亡陽之虞,仍以扶陽抑陰,強心輔正主之。
<P>&nbsp;</P>附片130克 乾薑16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5克 公丁3克 甘草10克 12月1日七診。
<P>&nbsp;</P>體溫已降至37℃,脈象緩弱,一息四至,面顴赤色全退,現出虛寒病容,晦暗無華,昨夜得汗,身熱退後,反畏寒,屬陰退陽回,陽氣雖已來復,尚虛弱而無力以衛外所致。
<P>&nbsp;</P>昨夜大便一次,色醬黑而溏,雖唇焦有黑血殼,然始終不見渴飲,此三陰寒極之證,陽神太虧,仍以扶陽扶正主之。
<P>&nbsp;</P>附片130克 乾薑20克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10克 茯神10克 苡仁20克 甘草10克 2日八診。
<P>&nbsp;</P>今晨診視,體溫37.2℃,脈象緩弱,一息四至,舌白潤,各節病情均見好轉,口淡無味,不思飲食。
<P>&nbsp;</P>此乃病久中宮太寒,脾胃陽虛,司運失權,俟邪陰逐盡,中陽來復,則浙可思食矣。
<P>&nbsp;</P>仍以扶陽扶正主之。
<P>&nbsp;</P>附片130克 乾薑25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10克 老扣仁3克 炙甘草10克 3 H九診,體溫攝氏37.8℃,脈和緩,唇上黑血殼已脫去,舌苔較退,唇舌均轉紅潤,不渴飲,胃氣漸復,刻有思飲之意,入夜微有咳聲。
<P>&nbsp;</P>乃裏寒尚未肅清,元陽仍虛,仍以扶陽輔正主之,稍佐治咳,切忌過早施用滋補之劑。
<P>&nbsp;</P>附片100克 乾薑25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5克 法夏10克 炙冬花5克 吳萸6克 炙甘草10克 4日十診。
<P>&nbsp;</P>體溫降至36.7℃,咳已止,陽神尚虛,照昨方再進一劑。
<P>&nbsp;</P>5日十一診。
<P>&nbsp;</P>脈緩弱,苔已退,唇舌紅潤,不渴飲,小便清長,晨間體溫36.5℃,惟睡眠少,胃口不開,頭上時有冷汗,陽神太虧,繼以扶陽健胃,養心安神主之。
<P>&nbsp;</P>附片160克 乾薑65克 西砂仁6克(搗)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兌入) 老扣仁3克(搗) 炙遠志6克 朱衣茯神10克 炒棗仁10克 琥珀3克(研末,兌服) 甘草6克 6日十二診。
<P>&nbsp;</P>脈象、體溫已正常,唇舌紅潤,昨日已進飲食,睡眠轉佳,陽神尚虛,仍以扶陽輔正主之。
<P>&nbsp;</P>附片130克 乾薑205 上肉桂5克(研末,泡水兌入) 西砂仁6克明黨參2 0克甘草6克 7日13診。
<P>&nbsp;</P>脈、舌,體溫均如常,二便通暢,飲食、精神轉佳,大病已退,漸加調補,可期痊癒。
<P>&nbsp;</P>遂擬扶陽建中調理善後,數劑而後恢復健康。
<P>&nbsp;</P>附片100克 乾薑16克 西砂仁6克(搗) 老扣仁3克(搗)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口耆20克 明黨參20克 炙甘草6克 </FONT></B>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吳佩衡醫案-傷寒病少陰陰盛格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