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x0012無知 發表於 2012-8-2 06:30:08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陰證視歧】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nbsp;【<FONT color=red>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陰證視歧</FONT>】</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nbsp;</P>
<P><B><FONT size=4>太陰證視歧(復視、雙目動脈硬化性網膜病變)。</FONT></B></P>
<P><B><FONT size=4></FONT></B>&nbsp;</P>
<P><B><FONT size=4>劉××,男,54歲。 </P>
<P>&nbsp;</P>成都某公園職工。
<P>&nbsp;</P>【病史】主訴:1972年冬,我在公園茶館售茶。
<P>&nbsp;</P>某日下班清帳時,總算不清楚,反復多次還是算不清。
<P>&nbsp;</P>我走出屋去,看到迎面不遠的小橋上,站著兩個人,好象有點反常;我閉眼休息片刻,再看,卻又成了一個人!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
<P>&nbsp;</P>當時又感到身上疲乏不適,以為一天工作勞累所致,於是提前就寢。
<P>&nbsp;</P>第二天早晨剛起床,看見我家的單門也變成兩扇,行人、車輛都是成雙成對,房屋成了白色……當即到××醫院診治,經眼科檢查後,確診為「雙目動脈硬化性網膜病變」。
<P>&nbsp;</P>服魚肝油並注射VB12,治療一段時間,病情如故。
<P>&nbsp;</P>又去醫院,醫生說:「你的眼睛已經壞了,眼底血管硬化了,好象機器已經壞了一樣,修不好了……以後來注射一個時期針藥,再吃些魚肝油吧!」按此辦法,拖了一段時間。
<P>&nbsp;</P>同時,又服了一些中藥,諸如珍珠母、石決明之類,仍無效。
<P>&nbsp;</P>兩月以後,來範老處求診。
<P>&nbsp;</P>按太陰證視歧論治,服藥六劑而愈。
<P>&nbsp;</P>【診治】兩月前突然發病,視一為二,有時視物變白色。
<P>&nbsp;</P>除此,全身無明顯不適和既往病史。
<P>&nbsp;</P>舌淡紅,苔白黃微膩、稍緊密。
<P>&nbsp;</P>白睛微現淡紅血絲。
<P>&nbsp;</P>此為寒濕之邪入侵手太陰肺經,形成視歧。
<P>&nbsp;</P>法宜散寒濕,利肺氣,通經脈,以麻黃湯加減主之。
<P>&nbsp;</P>處方 麻黃10克 杏仁12克 法夏12克 甘草10克 上方連服六劑,復視消失,視覺恢復正常。
<P>&nbsp;</P>1978年12月28日,至患者家中追訪。
<P>&nbsp;</P>他高興地說:六年前,吃了六付藥,眼睛便完全恢復,每付藥才九分錢。
<P>&nbsp;</P>自那時起,我不僅照常算賬看書,還經常書寫蠅頭小楷,作國畫,描繪山水、花鳥、人物等,一如常人。
<P>&nbsp;</P>【辨證】此證無明顯之既往病史,患病之始,僅自覺勞累如感冒後之不適,主證即現復視。
<P>&nbsp;</P>《靈樞•大惑論篇》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
<P>&nbsp;</P>通常認為,精散多由肝腎虛損。
<P>&nbsp;</P>但此例患者,從病情及全身情況辨析,並無肝腎兩虛之徵。
<P>&nbsp;</P>再者,前醫曾用補肝血、益腎氣之中西藥品,亦未奏效。
<P>&nbsp;</P>我們認為,本例之「精散」,當屬邪傷手太陰肺經。
<P>&nbsp;</P>究其病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審視瑤函》曾說:目「中有神膏」,此神膏實為肺陰所聚;前人或稱為陰精所生之魄。
<P>&nbsp;</P>即《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謂:「肺藏魄」;《靈樞•本神篇》云:「並而精出入者謂之魄」。
<P>&nbsp;</P>張景岳注:「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類經•臟象類》卷三)。
<P>&nbsp;</P>人體一些知覺與動作,皆與「魄」正常作用相關。
<P>&nbsp;</P>很顯然,此例之視歧,乃邪傷手太陰之精膏所致。
<P>&nbsp;</P>其二,患者視物常現白色、白影。
<P>&nbsp;</P>《醫宗金鑒》曾指出:「淺綠如白肺經發」。
<P>&nbsp;</P>同時,患者在白睛中現淡紅血絲。
<P>&nbsp;</P>白睛屬肺,肺主治節,且為嬌臟,五哐六腑之華蓋也。
<P>&nbsp;</P>外感寒濕之邪入侵,每先犯肺,使治節失調,致令氣血阻滯於目,逐漸凝聚,必損及手太陰之精膏;久之,遂發為視歧。
<P>&nbsp;</P>再參之舌象:舌質淡紅而潤;苔白滑而膩,兼淡黃色,標誌寒濕較重,邪漸入裏。
<P>&nbsp;</P>再望舌苔緊密,更說明寒濕凝聚較深。
<P>&nbsp;</P>寒濕之邪入侵人體,太陽經首當其衝。
<P>&nbsp;</P>同時足太陽膀胱之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下腦後;外邪循經上目逐漸凝聚,終於截散瞳神之精膏,以致視物分歧。
<P>&nbsp;</P>總之,此證之病因病機,為外傷寒濕之邪,循太陽之經入侵,內傷手太陰之精膏,凝結而成。
<P>&nbsp;</P>故用太陽傷寒之主方,隨證加減,以散肺金之寒濕,通經脈之凝滯,從根本入手施治。
<P>&nbsp;</P>【按語】前人對麻黃湯之運用,總其要不外太陽傷寒。
<P>&nbsp;</P>正如柯琴所說:太陽主一身之表,主筋所生之病,為諸陽主氣,太陽為開,立麻黃湯以開之,諸證悉除矣。
<P>&nbsp;</P>但多年來範老臨證對麻黃湯應用的範圍,已大大超過上述諸證。
<P>&nbsp;</P>不僅已突破外感傷寒之局限,同時在許多內傷雜病之運用上,亦常獲效。
<P>&nbsp;</P>為何此例與麻黃八證無關而用麻黃湯,須從本方之配伍具體分析。
<P>&nbsp;</P>麻黃,味微苦,性溫,不僅為發汗之主藥,而且「於全身之腑臟經絡,莫不透達」,故前賢贊其「開諸閉」;「謂其破症瘕積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而消堅化淤之藥,可偕之以奏效也」。
<P>&nbsp;</P>今用麻黃入手太陰,以逐寒搜風開閉散淤,透邪外出,而去病根。
<P>&nbsp;</P>杏仁,性慍,味甘苦,可升可降,氣薄味厚,亦為入手太陰之劑。
<P>&nbsp;</P>《本草求真》謂:「杏仁,既有發散風寒之能,復有下氣除喘之力」。
<P>&nbsp;</P>本例用杏仁配麻黃,開毛竅,利氣機,使久鬱之寒邪得有出路。
<P>&nbsp;</P>不僅如此,杏仁還能散結滯,故此證用之,不在於降氣平喘,而在於散太陰之寒邪,通經脈之凝滯。
<P>&nbsp;</P>去桂枝,不使增強發汗之力;加半夏,取其燥脾濕,散鬱結之功;使以甘草,不僅甘平緩中,為麻杏之匡助,而且能表能裏,可升可降,通經脈,利血氣。
<P>&nbsp;</P>前人云,用藥如用兵。
<P>&nbsp;</P>「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P>&nbsp;</P>
<P>推之經方之應用,這個「妙」字,蓋為「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歟! </P>
<P>&nbsp;</P>
<P>引用<A href="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FONT color=#0000ff><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http">http</SPAN>://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FONT></A></P></FONT></B>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陰證視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