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的十大癥結】
1. 癡迷癥
50多歲的徐某是彩民中的一員,自買上彩票後,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數字排列組合。
每當買了幾個號碼時,就會整天地研究為什麼沒有中大獎,一連幾天都要萎靡不振。
如果接連幾期沒有中獎,他就會寢食不安,嘴裏不停地嘮叨。
他還將買過的彩票號碼貼成一本書,平時他就懷揣著這本書走到哪兒琢磨到哪兒。
家人把他送到到醫院檢查後,醫生認定其已經出現癡迷癥病狀,需入院治療。
2. 好賭氣
有的人心情不好時,就會胡亂消費,以發心中的不快。
這種賭氣式消費的念頭無處不在:
胡亂買些用不著的東西,把家裏常用的東西損壞後再買等等。
有時自己並非知道要幹什麼,以及想達到什麼目的,就是被瞬間快感所左右,結果花了許多冤枉錢,買了很多根本不需要的物品。
伴隨著個人收入的逐年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到這種賭氣式的消費中。
3. 無戒心
心理學上有一種“優先性偏見”,即人們在形成一個嗜好時,往往他們會不自覺地歪曲其他的信息來支持自己的偏好。
近日,湖北省某市警方查獲一批以玻璃制品冒充珠寶的案件。
犯罪分子每到一個地方,總是分頭到銀行儲蓄所觀察是否有人取款,物色到對象後再由其中一人上前充有錢老板,一人當托兒,欺騙市民。
市民上當受騙後回到家靜下心再拿出來一看,才發現了破綻,捫心自問,這樣蹩腳的贗品和騙局為何當時未發現?
因為那時心裏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觀點,只拿騙子手中的物品去印證心裏的觀點,繼而對售賣者失去了戒心。
4.時髦病
張先生本來有一小套住房,貸款所打出的“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廣告語深深打動了他的心。
為了追求“時尚”,張先生通過按月扣款的方式貸款18萬元買了一套房子。
幾年後,張先生夫婦每月工資被貸款本金及利息扣得所剩無幾,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費用的支出安排,搞的家庭不和睦。
5.不服輸
不服輸就是不願面對現實的心理,自信自己有理財的運氣和本領。
搞實業的認為前幾次信息掌握不準,屢屢虧損,但自信自己決策準確,便照老套路走,最後重蹈覆轍。
做股票的手持某種股票多少次錯過拋出的好機會,不肯罷休,寧願長期持有,結果機會不但沒有到來,反而因公司行業前景看淡,股價大幅下挫。
最好的辦法是坦然離開,休養生息、寧靜致遠,切忌頭腦發熱,以致傾家蕩產。
6.受誘惑
有人為郵購廣告上那只超大型的“領航者”手表外形所打動,就去郵購了一只,原來是只塑料殼電子表,不光其尺寸比廣告上登的小很多,用了幾天后居然就停止了走動了。
劉某匯去8000元錢,購買了1000個“飛去來器”,該公司發運來的卻是20箱無標識、無說明、無廠名、無產地、無合格證的劣質貨,根本無法出售,而8000元錢從此“飛去”不來兮!
7.不滿足
這種心理體現在諸多方面,以做股票為例。
有的人在股票該拋時總覺得價格還能往上漲,遲遲不原意出手,最終被套牢;
該買入時,又盼望著再跌一點,最終是坐失良機,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個高明的自律者在獲利時,決不應貪婪,應及時決斷,知足常樂。
8.趕潮流
前些年,中央銀行多次下調銀行存款利率,一般保險公司的利率調整往往稍微滯後,因此每次利率下調時,總會激發一些市民去趕“末班車”的心理,演變成多次湧現搶購保險潮。
一些人並未了解那些險種是否適合自己,便一味投保。
待到心裏犯疑:買的保險需不需要,買了劃算不劃算,這時,已經超過10天的“允許猶豫期”。
一些市民購買時貪多,沒有為今後的承受能力做打算,幾年後因無力支付保金而退保;
而保險公司按規定扣除手續費後結算,又因拿不到投保本金而與保險公司工作人員“論理”。
9.想當然
近年來,國債這個“金邊債券”市場行情上漲,與銀行儲蓄比較而言,選擇國債總是沒錯的。
李大媽有幾萬元資金在2008年陸續到期,便一古腦兒地買了幾期憑證式國債,而沒有和銀行儲蓄進行組合。
2009年10月1日,李大媽有事急用兩萬元。
沒料到憑證式國債在半年內提前支取,不但沒有計息,而且還要支付2%的手續費,反而得不償失。
10.恐懼癥
歷經一些投資失敗的投資者往往會形成一定的恐懼心理,是造成下一步投資失敗的一個重要的心理誤區。
例如經過一次深度套牢的股民在下次買入股票後就會變得非常敏感,莊家一震倉往往就驚慌失措,幾乎成了驚弓之鳥,賠錢“割肉”了,從而造成巨額虧損。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NHe2OIGTE0aCV39tHd0-/article?mid=40744 |